【摘 要】東川干熱河谷地處云貴高原北部邊緣,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塑造了其典型生態環境脆弱帶的特征。本文從其環境特征形成原因上出發,繼而研究其存在的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態現狀,最后提升相關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東川干熱河谷;生態環境;水土流失
0.前言
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與金沙江相望,其東川干熱河谷也與金沙江干流緊密相連,熱河谷腹地受到經濟開發等外部因素的干擾,造成其環境惡化。但是明白其生態現狀及發生原因,定會幫助我們從這些細節上打破常規,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終目的。
1.東川干熱河谷生態特征
1.1氣候特征
地處海拔695米—2000米以下的低中山峽谷地段, 屬于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高溫、干旱、少雨是其主要氣候特征,且干濕季明顯,光熱資源極為豐富,多年平均全年太陽輻射總量達5872.91兆焦耳/平方米,直射強度14.0萬千卡/平方米。但是由于熱河谷地帶降雨稀少,所以其半干旱氣候特征也給當地造成了一定的生態影響。
1.2地質—地貌特征
由于其處于山脈深大斷裂帶,受到垂直方向的震蕩運動影響較大,在水力、重力作用下容易產生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
1.3土壤特征
區域內的土壤有十種之多,受海拔因素的影響,分為四個垂直土壤帶,即干旱性、山地性、山地森林性、山地草甸性土壤帶,其土壤容易受到人為的影響,施肥多便可以改善土壤環境,施肥少濫用多,則極易受到破壞。
1.4植被特征
東川地處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植被物種豐富,但是熱河谷地帶處于植物帶的邊緣,造成其植被覆蓋面積稀少的現狀。
2.東川干熱河谷生態現狀
2.1環境脆弱
東川區是我國開發銅礦較早的地區,所以其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人為破壞相輔相成,給這一地區尤其是熱河谷地帶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地處橫斷山脈小江深大斷裂帶上的東川干熱河谷,生態系統本身就受到巨大制約,再加上人為不合理的開發,更讓當地生態環境雪上加霜。
另外,東川干熱河谷本身就處于高山地帶,由于坡度陡峻、土層稀薄的原因,熱河谷的地表水土隨時都能隨之進入地殼、山體的協同運動中來,導致其生態系統與農業生產條件發生改變。而熱河谷生態環境與農業生產自我調節和恢復能力有限,所以造成整個生態系統脆弱的問題出現。
2.2土壤退化
四個主要的垂直土壤帶本身就不穩固,自身表現出土壤環境脆弱的特點,而隨著人類活動的干擾不斷加大,原生植被與次生植被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造成其地表徑流加大、土壤侵蝕程度增強,土壤旱化、荒漠化趨勢加劇。雨季來臨的時候,由于當地民眾種植作物的技術不佳,土壤中的營養元素流失嚴重,土壤團粒結構遭到巨大破壞,造成土壤貧瘠、肥力下降,使當地的整體土壤環境不斷退化。
2.3水土流失嚴重
由于人為對當地植被的嚴重破壞,加上土壤退化現象的日益加劇,熱河谷乃至大部分東川區都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的現象。當地有林地面積僅為12758ha,有林地僅占全市總面積的6.78%,占林業用地的16.62%,遠遠低于云南全省森林覆蓋率(24.04%)和平均林地利用率(35.2%)的水平,覆蓋率僅為14.62%。小江兩岸泥石流溝谷由50年代的38條發展到107條,農田水沖沙壓礫影響比較慎重,附近公路鐵路干線支線均存在不穩定的隱患。而雨季來臨,頻繁的暴雨侵襲,又將不穩固的土壤、石塊沖走,使當地稱為我國典型的暴雨型泥石流發育區。而對環境的破壞影響,當地政府與民眾意識較為薄弱,沒有迅速、有效、全面地進行二次整治,不斷發生的自然資源開發活動將加劇熱河谷地區的水土流失程度。
3.東川干熱河谷生態可持續發展建議
3.1植樹造林
植樹造林是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的重要途徑,在東川干熱河谷種植灌木、喬木、草本植物等多種類植物,科學合理的樹種配置與群落結構的結合,更能夠保證當地植被豐富,穩固土壤環境,同時,通過大面積的植樹造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證農業生產與綠化改革相協調。
3.2開發坡地
在高于25o的坡地處采用退耕還林方法實現植被覆蓋率的提升,在低于25o坡地處施行坡地農業生產發展,形成科學的耕作帶,并不斷改善土壤結構。
3.3綜合能源發展提升
大力開發太陽能、風能,可以極大限度地利用熱河谷的自然能源,不但可以使當地民眾實現經濟大力發展,更可以實現秸稈還田、節約燃料、電力自足的目的。尤其是使用沼氣發電、水電一體化的農戶,能夠保證能源節約,實現秸稈還田,使當地土壤營養不斷穩固提升,給改善生態環境打下了良好基礎。
4.總結
生態系統整體的不和諧、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問題的出現,給目前的昆明東川干熱河谷的生態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阻礙,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當地提倡植樹造林、利用綜合能源的開發等措施改善熱河谷環境,保持更為和諧的生態系統,進而實現更高的生態發展目標。 [科]
【參考文獻】
[1]方海東,廖承飛,潘志賢,沙毓滄.木豆在干熱河谷退化山地的生態適應性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7(03).
[2]李曉豐.我國流域經濟開發中干熱河谷地帶生態農業集約化經營組織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5).
[3]劉世全,成本喜,范宇,李怡.金沙江干熱河谷土地資源特點與特色生態農業建設途徑探討[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6(01).
[4]鐘祥浩.干熱河谷區生態系統退化及恢復與重建途徑[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0(03).
[5]劉增文,強虹.森林生態系統養分循環研究中若干問題的討論[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