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域文化針對塑造幼兒個性,凸顯國民性意義重大。然而,當前我國幼兒教育仍舊包含傳統文化滲透不足、欠缺地域文化等問題。為扭轉這一現狀,本文基于這一目標展開進一步研究,通過幼兒教育現狀分析,制定了科學有效的應對策略,對有效創建凸顯地域文化特征的幼兒園教學課程體系,提升幼教人員傳統文化修為,推動我國幼兒教育的良性發展,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幼兒教育;地域文化;特征
1.地域文化與影響
地域文化主要是文化在特殊地域環境下同環境結合,進而凸顯了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具體涵蓋方言、飲食、信仰、傳統建筑等。形成地域文化需要經歷漫長的階段,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變,并可在一定時期體現相對穩定性。特定文化勢必對特定人群產生綿長深遠的影響,在我國不同區域生活的幼兒,其個性的發展勢必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以及影響。研究學家米德認為,地域文化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意義重大。他們早年生活環境同個性取向的發展形成了重要影響,并與整體文化模式契合,最終構成群體性格,也就是國民性。從中不難看出,如果僅僅盲目的宣傳引入先進文化,不注重地域文化是十分不可取的。從幼兒角度來講,其生活所處的地域文化形成了教育環境,如果割裂地域文化進行幼兒教育,勢必對幼兒良好健康的成長形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2.我國幼兒教育中地域文化的欠缺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決定了不同區域的多元化文化特征,例如三晉文化、巴文化、閩文化、三秦文化等。諸多豐富的地域文化必然對該區域的人群,尤其是幼兒發展成長形成極為重要的作用影響。不同的個性特征、凸顯鮮明特征的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因而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可為幼兒教育培養提供更加生動豐富的素材與資源,對幼兒的持久健康成長極為有利。另一方面,伴隨改革開放建設步伐的持續深入,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強烈的沖擊,大眾更加看重實現自我價值并秉承自由主義,使得我國地域文化的綜合影響力逐步降低,社會文化以及價值觀則更為多元化。實際上,我國社會的不斷更新逐步對幼兒園的教育培養形成了影響,例如有關地域文化的教育素材內容總量降低,傳統文化看重的品質教育被淡化。幼兒園教育課程之中,更多的將注意力放在英語教學上,演唱外國歌曲、慶祝圣誕節、講外國通話故事。甚至一些幼兒書籍選擇的也是西方人物形象。越來越多的幼兒沒有欣賞過京劇、不知曉清明節的由來,沒有做過反映傳統文化的民間游戲。
這樣一來會令幼兒園教育課程中有關傳統文化的根基越來越薄弱,并呈現出一定的西方文化發展傾向。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文化多元化發展為必然趨勢,然而我國悠久的文化積淀針對人們以及社會的影響并非瞬間的,而是潛移默化的,倘若教育以及課程將傳統文化全面剔除,而采用西方價值取向,則并不符合我國當前的實際狀況,將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形成負面影響,亦不利于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3.幼兒教育應凸顯地域文化特征
3.1幼兒園教育應凸顯傳統文化精髓
每個幼兒均有其自己的文化以及日常生活,雖接觸面較為單一,然而兒童文化卻蘊含著豐富內涵。一些學者認為我國幼兒園教育改革不能依照某種西方價值取向從事其倡導的內容,而應更多的考量我國人民應做什么。當然,對于一些成熟的西方理論以及成功的經驗我們應選擇性借鑒,而立足點則應根據我國本土社會的現實狀況來決定。實際上,幼兒園教育課程由于培養對象特殊性,令其選擇并映射的文化也體現了一定特殊性。一般來講,依據幼兒性格以及年齡特征,文化教育傳播內容應令幼兒體會到親切感,便于理解性,并同他們的體會以及生活緊密相關。幼兒園文化教育傳播功能應利用教育,令下一代獲取某個社會文化基礎狀態,因而幼兒園教育課程應將前一代的文化通過價值判斷進行取舍,去除糟粕并將精髓繼續傳承下去。另外應對現代社會之中的主流以及亞文化做合理的調節。在應對幼兒園教育文化適宜性的過程中,應注重協調傳統文化同民俗文化的內容比例,同時凸顯地方特色。民俗參與對社會文化未來發展形成影響,并對大眾行為習慣形成制約?;诿袼自从谏畈⑼ㄟ^了不斷的磨練最終成型,體現了活潑豐富、親切生動等特征,在幼兒教育過程中體現了強有力的生命力以及感染力。由該意義層面來講,我們應令民俗發展變成對幼兒健康成長發揮引領作用的自然導師。
3.2提升幼兒教師傳統文化素養
當前,越來越多的幼兒園更加注重優化教師教育培訓方式,提倡教師應正確樹立價值觀以及兒童觀,然而卻普遍忽視了在價值觀之中滲透地域文化因素,致使幼兒園文化建設工作處在滯后狀態。倘若幼兒教師傳統文化意識不強,實踐教學工作中更多的由技術理性層面審視課程改革,獨立的研究課程改革階段中的問題,沒能由整體文化角度應對處理問題,則當前的課程建設以及教學改革便無法由文化層面實現升華,勢必處在文化集體無意識的局面。為更新目前幼兒教育傳統文化不足、地域文化傾向有限的狀況,應對教師做好傳統文化內涵以及核心價值的教育培訓。僅有教師充分認識到我國文化的悠久博大,將傳承傳統文化看做是自身使命以及成大的責任,方能在推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在文化價值取向層面實現良好的更新,在文化學背景下,針對幼兒教育理念、課程標準、實踐工作做更細致深入的分析考量,而后在自身獨特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互相碰撞、融合。另外,現代社會以及幼兒家庭也應注重并深入理解地域文化針對幼兒健康成長形成的作用影響,不應過分的看重西方教育觀與培養方式,應創建符合我國特色的良好教育氛圍。唯有如此,方能由根本層面應對我國幼兒園培養教育存在的西方文化傾向,彌補地域文化的不良缺失。
4.結語
總之,針對地域文化內涵及其作用影響,我們只有針對我國幼兒教育中地域文化的缺失現象,制定科學有效的教育策略,凸顯傳統文化精髓、提升幼兒教師傳統文化素養,方能真正扭轉當前的不良現狀,提升幼兒教育整體水平,創建出契合我國幼兒需要、凸顯地域特色的幼兒教育模式,實現良好的發展與升華。 [科]
【參考文獻】
[1]孟香云.關于促進城鄉幼兒教育均衡發展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2).
[2]石翠紅.蒙古族幼兒教育與民族文化的傳承[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9(1).
[3]陳白鷺.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建設園本課程的基本原則與要求[J].學前教育研究,2010(12).
[4]石翠紅.走進民族生活的民族幼兒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