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 瑱
近幾年,在“雙碳”風潮推動下,儲能的核心戰略定位和巨大商業價值業已成為國內外共識。近些年不僅是儲能企業扎堆上市,更有不少來自風電、電子、材料,甚至是互聯網、房地產、教育、家電、航運、食品等領域的企業入局儲能。如此多的企業跨界奔赴儲能,一方面證明了行業的高景氣度,吸引眾多企業跨行求變,另一方面也為該行業和相關企業帶來了更高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近年來,在新能源產業加速發展的加持下,作為有效的調峰調頻、備用資源,儲能領域在“雙碳”實踐過程中迎來發展機遇,呈現出欣欣向榮之態。特別是在產品轉型、成本下降與技術變革多重作用疊加下,新型儲能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裝機規模呈爆發式增長。有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型儲能新增裝機7.3吉瓦,同比增長200%,有20余個百兆瓦級項目實現并網運行,是2021年的5倍。而今年1-6月,我國共有154個新型儲能項目投運。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澤深也表示,新型儲能產業作為豐富靈活性調節手段之一,具有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帶動性強、國際化程度高的特點,未來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因此,作為“風口”,新型儲能吸引了產業鏈上下游越來越多資本和企業,甚至其他領域企業也紛紛跨界,爭相布局,進而一時間“上市潮”和“擴產潮”成為最熱的話題,整個賽道也進入到高光時刻,充滿想象力。據行業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以來,儲能產業鏈上下游已有超40家公司宣布最新儲能項目建設規劃,多數為電池公司和儲能系統集成公司。
與此同時,“儲能出海”也成為時下爆款,中國企業的單項訂單規模由2021年以前的幾十兆瓦級別躍升至百兆瓦乃至吉瓦級別,海外儲能市場已成為國內儲能企業的重要戰場。特別是受能源政策和地緣危機影響的歐洲及實施投資稅抵免(ITC)政策的美國,都為儲能行業未來發展開辟更為廣闊的前景。
但事實上,儲能是十分典型的制造業,也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因此,雖然儲能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持續的增長潛力,跨界也能更多地帶來新觀點、創造新技術、拓展新場景,但在當前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跨界儲能仍需充分考慮技術路線變化和市場發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謹慎評估,而在此過程中,技術積累薄弱和盲目跟風的企業將成為落后產能洗牌的犧牲者。因此,在當下“儲能熱”的大環境下,跨界企業更多需要的還是“冷思考”。
從技術層面看,盡管當前儲能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但跨界儲能的企業仍需要靠大量資金投入支持技術研發,故在市場定位、技術沉淀、人才儲備、供應鏈、成本等方面仍需量體裁衣、審慎對待,圍繞自身優勢設計合適的發展路徑,避免同質化產品過剩,特別是若難以實現技術創新與市場運營的突破,導致企業自我進化能力不足,將加速行業的大洗牌。
從政策層面看,隨著儲能規模的快速增長,各種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儲能項目的政策體系也處在不斷完善過程中,故必然會在安全監管、補貼力度、配儲等各方面不斷的進行政策調整。而在此過程中,受益于政策驅動的產業爆發式發展也必將受到較大影響,這會迫使相關企業避免激進式發展,采取更為全面的發展策略加以應對。
從資金層面看,8月證監會宣布,考慮當前市場形勢,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制,未來將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因此,作為為數不多的高景氣度賽道,儲能行業IPO進程首當其沖,可能迫使部分儲能企業改變經營策略,減少企業擴張對資本的依賴。與此同時,IPO的收緊也將進一步向風投市場傳導,資本市場方面的謹慎也將推動企業重新規劃發展節奏,更大程度上回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