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黨建應時代要求而生,對高校來說網絡的特性和高校師生的特點讓網絡黨建成為可能。針對高校網絡黨建,豐富內容,及時更新;樹立榜樣,引領方向;增強互動,科學決策;利用手機,挖掘功能等有助于提升網絡黨建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網絡黨建;實效性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曾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應時代要求,網絡黨建也應用而生,如何提升網絡黨建的實效性,讓黨建網絡在網絡世界中站穩腳跟已成為黨建工作者必須解決的一大難題。
1.網絡黨建的提出及內涵
1.1網絡黨建的提出
在檢索到的網絡黨建類文章中最早研究網絡黨建的是劉寧2001年在《黨政干部論壇》發表的《網絡黨建:黨建方式的現代化》和徐蘇寧在《南京社會科學》發表的題為《網絡黨建: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黨建工作新領域》。[1]以后一直到2008 年,關于網絡黨建的文章不足百篇。2009年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建立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 辦好黨報黨刊和黨建網站”,從此之后網絡黨建類文章呈明顯上升趨勢。
1.2網絡黨建的內涵
所謂“網絡黨建”,就是運用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傳統黨建在信息傳播、信息溝通等領域所進行的一種創新、拓展和延伸,不斷創新黨組織設置形式和組織活動方式,拓展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有效載體,變革黨員教育管理和服務模式,打破地域、時空界限和黨組織間的壁壘,有效整合黨的組織資源,推動黨建工作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不斷開創黨建工作新局面。[2]
2.高校網絡黨建的可行性分析
2.1網絡的特性使高校學生網絡黨建工作成為可能
網絡具有即時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動性、多媒體性、新媒體性的特點,這使得高校黨建工作者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加及時、生動、形象的將大量的信息傳遞給受教育者,對之進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同時可以通過網絡與受教育者實行互動,實現“零距離”對話;黨建工作者還可以“一竿子插到底”,聽民聲、解民意、化民怨,真正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
2.2網絡在高校的普遍使用使高校網絡黨建成為可能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32億,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46.9%。從職業結構來看,學生占網民總數的25.1%,從學歷結構看,大專及以上學歷占學生網民的20.6%。高校80%以上的學生擁有電腦,幾乎100%的人都擁有手機,網絡成為他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部分。網絡在高校的普遍使用使高校利用網絡開展黨建工作更容易實現。
3.高校提升網絡黨建實效性對策研究
在網絡化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者要適應時代的變化,利用網絡的特性,抓住當代大學生普遍“觸網”的實際,不斷創新網絡黨建工作新載體、新形式,不斷提升高校網絡黨建工作的實效性。
3.1豐富內容,及時更新
網絡信息量大的特點,決定了人們可以通過網絡收集到無盡的網絡信息,信息獲取渠道非常廣,但也正是網絡的這個特點,讓接收信息的人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篩選信息,網絡黨建工作者可以抓住受教育者的這個需求,將一些與時代、生活、工作和學習緊密相連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娛樂以及工作經驗交流等方面的內容與我們所要宣傳的信息一起發布給大家,實現了一網多用的功能,讓受教育者潛移默化的了解了黨建信息,增強了對黨的了解,同時黨建網站的點擊率也能大大提升,使網絡黨建在網絡世界中立于不敗之地。另外,信息發布還要及時準確,能做到引導新聞輿論的方向。
3.2樹立榜樣,引領方向
黨建網絡作為黨的紅色宣傳陣地,需要時刻向大家傳遞正能量,樹立黨在網絡的“紅色代言人”,這也是黨建網絡不同于其他網站特別之處。一是定期推送黨員隊伍中的優秀代表,將他們的事跡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發布在網絡上,讓師生們感受到榜樣就在身邊,榜樣也是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人,是可以學習的,以此來樹起黨在網絡陣地的標桿,立起黨在網絡陣地的尺子,繼而最大化優秀個人的示范作用。二是通過受教育者經常關注的博客、QQ、微信等平臺建立黨在網絡中的“喉舌”,實現黨與廣大師生的互動。這個“喉舌”,既可以是真實的個人,還可以是以個人名義登錄后的某一黨建實體組織,但這個人應該具備很強的政治素養、一定的文字功底、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些“喉舌”以普通師生的身份發表合乎主流和時代主旋律的文章或評論,引起其他師生的主動追隨, 以糾正偏離方向的言論。
3.3增強互動,科學決策
網絡互動的貫徹實施, 可以充分發揮網絡對于民意的匯集功能, 是我們黨充分了解社情民意, 協調各方利益, 及時化解矛盾的新形式、 新渠道。[3]高校網絡民意表達的渠道基本都已建立,但互動不夠,需要黨建網絡工作者盡快打破信息傳遞者與接受者的界限,不僅要讓師生有說話之處、訴苦之處,還要爭取做到說話有回應、訴求有處理,建立“有問必答,答必從速,答必有果”的快速反應機制。
還要借助網絡平臺,征集民意,做到民主決策、科學決策。一是可以搭建建言獻策平臺, 匯集民眾想法。遇到重大問題和師生廣泛關注的問題,可以事先將決策的內容、條件、標準、方法、程序等公布于眾,讓廣大師生各抒己見,參與決策。二是搭建公示平臺,公開重大決策。要向廣大師生公布決策的原因、結果及預期的效果等,師生可以通過平臺表達自己對決策的滿意度等。
3.4利用手機,挖掘功能
建立黨建手機平臺,可以對計算機網絡黨建做進一步的補充與拓展。一是高校手機用戶比電腦用戶要多,覆蓋面廣;二是手機的便攜性,讓師生可以走到哪里學到哪里,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三是手機提升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利用黨建手機平臺的這些特點,我們可以將黨建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設置成專門的版塊,如黨建新聞板塊、黨務公開、黨政服務、互動平臺、空中課堂、廉政建設等,言簡意賅、突出主題地將宣傳內容通過手機終端呈現在廣大師生面前,最大限度地挖掘手機網絡的黨建功能。 [科]
【參考文獻】
[1]王放.關于網絡黨建的文獻綜述[J].黨史文苑,2012,10.
[2]趙穎萍.對互聯網時代下網絡黨建工作的探討[J].沈陽干部學刊,2014,10.
[3]孫棟.基于網絡環境下黨的建設創新研究.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