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圍繞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重要性,分析了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現狀、存在問題,提出了對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綠色;農產品;對策;措施
今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必須應對的一個重大挑戰。”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就要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
1.我市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發展取得的成就
一是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快速發展。從1997年開始,我市提出了“提高質量創品牌,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工作思路。1998年,啟動了無公害蔬菜生產。1999年經檢測,遼寧省農業廳批準我市5個鄉鎮3萬畝保護地為無公害黃瓜生產基地。2001年,我市又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首批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現在我市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初具規模,面積達23.5萬畝,年產以黃瓜為主的各類無公害蔬菜80余萬噸;無公害蔬菜生產已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發展的朝陽產業。
二是無公害農產品及綠色食品認證工作步入新階段。目前,全市無公害產地認證面積87萬畝,產品認證11個,綠色食品認證6家17個產品。已經認證的綠色食品有蔬菜、果品、雜糧、豆醬、醬油等十多個品種。
三是管理體系已經建立。目前,我市成立了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公室、農業環境保護站、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負責全市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監督管理工作。
2.優勢分析與存在問題
一是交通通訊便捷,地理位置優越。我市位于遼、冀、蒙三省(區)交界處,近沈陽、臨北京、接錦州、依承德、連內蒙,自古就是商賈云集之地,素有關內外“天然孔道”之稱。這些都有利于產業的發展。
二是資源優勢。我市屬低山丘陵區,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區農業縣(市)。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0.1%,生態質量較優,無工業“三廢”污染。我市的土壤、大氣和農用灌溉水質的各項指標均符合生產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的條件,獨特的光、熱、水、土、氣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非常適宜設施蔬菜、花卉、優質水果、優質雜糧、優質牧草及經濟林的生產。
三是產業規模優勢。多年來,我市緊密圍繞大力發展避災農業、設施農業、特色農業和高效農業,不斷培育壯大保護地、畜牧業、經濟林三大主導產業。目前全市設施農業總面積已發展到23.5萬畝,花卉種植面積達到6.5萬畝,以無公害黃瓜為主栽品種的設施反季蔬菜年產量達80余萬噸,鮮切花、種球年產銷量達到3.5億枝和3.5億粒。在畜牧產業發展上,全市畜牧小區已達到309個,規模飼養戶發展到8415戶,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達到42萬頭、16.5萬頭、43萬只和650萬只。在經濟林產業發展上,加快以“兩杏一棗”為主的經濟林建設,全市以已發展到105萬畝。
四是氣候條件優勢。我市氣候特點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干旱少雨,光熱充足。年平均氣溫為8.3℃,年日照時數為2844.8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477mm。非常適合發展優質、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特別適合發展設施農業。
在看到上述優勢的同時,更應看到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缺乏標準化生產和食品安全工作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工作手段。我市目前的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規模小,設備簡陋,技術手段落后,難以適應全市大規模優質、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檢測的需要。
二是我市農產品生產基地分散、執行綠色(無公害)標準難度大。農村土地資源分散經營,生產者為千家萬戶,限制了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也影響到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標準的實際執行,農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市場穩定性也會受到影響。
三是我市農業龍頭企業牽動能力不強。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申報主體應當而且必須是企業。我市涉農企業多數存在規模小,經濟實力不強,與農戶的經濟聯系松散,約束力較差,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不易保障。
四是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社會影響力差。很多人對綠色食品的概念、特征、標志知之不多,消費者缺乏對其概念及內涵的準確理解。農事企業、食品加工企業對農產品“非綠莫入”的發展趨勢和逼人形勢普遍缺乏緊迫感,還沒有充分意識到發展綠色(無公害)優質農產品的積極作用及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3.發展對策
建設基地。要圍繞農業三大主導產業,建設以設施蔬菜、玉米、雜糧等為主的種植業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以蘋果、葡萄等為主的水果業綠色(無公害)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以肉羊、肉牛、瘦肉型豬、肉雞、肉鵝、蛋雞、奶牛等為主的畜牧業綠色(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
培育企業。要以基地為依托,發展壯大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生產加工基地和龍頭企業建設,延長農林牧各業綠色食品的生產加工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達到經濟增長、財政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開發產品。要依托資源優勢,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雜糧、果品、肉蛋奶等。
開拓市場。要加強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流通和市場培育工作,要積極鼓勵企業生產和經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
4.保證措施
(1)要強化制度保障,推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產業快速發展。各級政府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投放上切實體現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要建立職能明確、權責一致、運轉協調的行政管理體制。要把發展綠色農產品工作納入各地、各相關部門工作計劃,與干部、特別是要與主要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
(2)要加大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力度。要適應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的需要,盡快完善綠色食品的環境監測和產品監測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更有效地檢查、監管農產品質量;要以我市配肥站為基礎,建設覆蓋全市的有機肥生產營銷體系,滿足種植業和林果業生產對肥料的需要;要根據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范的要求,規劃建設全市生物農藥生產、銷售、推廣服務網絡,滿足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物滅蟲的需要。要以政府投資為主,建立綠色食品主導品種生產示范園區,引導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健康發展,促進相應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壯大;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籌建綠色(無公害)農產品信息網,實現與市、省、全國聯網,及時、準確了解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發展信息,推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交流與合作,為企業提拱信息服務。
(3)要加大對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業的培訓力度。要大力開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培訓工作,加強人才培訓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各種時機,開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知識、技術培訓工作,從根本上提高從事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營銷、管理等方面人員素質。要對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工作進行全程監督和管理。
(4)要強化對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業發展的政策驅動。政策導向和政策扶持是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加工業的重要保障。一要傾盡所能,增加對綠色食品開發、生產、加工的投入。要建立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開發生產基金,用于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開發生產的補貼和獎勵。通過政府干預和引導,形成以財政投資為主、銀行信貸投資為補充、社會力量投資為輔的多元化投資機制,為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產業的大發展提拱有力的資金保障。二要加強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引導和扶持,鼓勵和支持他們積極做好基地和產品認定、認證工作,加大開發綠色食品品牌力度。三要對所有來我市開發生產綠色食品的客商給予最大限度的政策優惠,以吸引更多的客商來我市從事綠色食品的生產開發。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