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森林病蟲害嚴重威脅我國生態安全,本文分析了我國森林病蟲害特點及發生發展的原因,并對防治措施提出了幾點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發生原因;防治措施
森林病蟲害的預防、測報和防治是我國國家級的防災減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改善林業資源生存現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更是保護生態環境、保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基礎工作。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以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為指導的系統工程,其不僅以保護森林資源、保護農業資源為目標,更維護著我國這片廣袤土地上的國土生態安全。在工作中堅持預防與治理并舉、增加林木建設與病蟲害防治相結合的原則依法治理,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政府行為推動,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宣傳,倡導集體和群眾群防群治,積極參加到這項工作中來,最大限度的遏制和防控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和擴散蔓延。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始終需要以“預防為主、依法監督、強化責任、科學治理”為原則,利用先進的科學成果從生物學和生態學的角度研究林木病蟲害發生發展的特性。充分重視林業有害生物前期的監測預報工作,將其作為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系統工作的基礎,預測預報工作也為后續的防治防控提供工作方向。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同林業農業生產技術結合起來,因地制宜的選用抗病蟲品種進行種植,加強林木農產品種子的檢驗檢疫,在源頭上遏制病蟲害的發生發展。研究開發新型的林木種養方法,有機的協調好林業病蟲害防治與林業農業有序發展的關系,保證生態環境可持續、農林業經濟穩步提高。
1.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林業病蟲害是阻礙林業農業發展的重要難題,在長期的林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化學農藥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措施,其是將微生物病原體及為害害蟲等完全殺死殺光,以達到快速除蟲除害的目的。而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普及和蔓延,使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單單依靠化學防治,而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林業有害生物完全殺光是無法完成的更是不需要完成的,重要的是控制和調節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發展的面積和數量。林業有害生物的為害比例不影響林農產品品質產量下降、不影響林木生長產出經濟效益、不影響道路景觀園林的觀賞價值和綠化效果將成為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新的目標和原則。生態環境、林木生長、人類活動、微生物病蟲害等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其中任一條件的消長變化都直接間接的影響著整個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發展走向。在工作中認清防控測報工作的重要性,根據測報數據控制病蟲害的繁衍發生條件,逐步減少化學藥劑的大面積使用,盡量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結合的方法,保護或引用病蟲害天敵,提高林木對病蟲害的自我防空能力,保證生態環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森林病蟲害發生發展的原因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經濟建設平穩向前的發展,林業經濟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階段。森林病蟲害近幾十年在我國各地為害發生日趨嚴重,成為阻礙農林業發展的重要難題,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工造林面積的大量增加。自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人工造林面積約占各地森林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我國人工制造林多采用飛機播種單一樹種,從而形成一片片樹種單一、結構單一的純林片區,給林木病蟲害的傳播蔓延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條件。單一樹種的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簡單,抵御災害能力脆弱。一旦有害蟲進入或樹木染病,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就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面積的爆發。不僅給防治工作增加難度,更會給片區林木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木材的加工生產是林木經濟產業的中心任務,對天然林超負荷無限制的采伐是社會經濟粗狂型發展所帶來的負面結果。這種超負荷的采伐破壞了天然林長期形成的特有的森林生態結構,打亂了森林林分原始結構和森林生物多樣性的最初狀態。超負荷的采伐使天然林數量銳減,林木總體質量下降,降低了對外來病蟲害的防御能力,給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經濟主流的今天,國內外林木生產交易活動也日趨頻繁。木材、苗木、林產品、繁殖材料等等商品在運輸過程中都可能潛帶危害性的病蟲害生物,其中包含許多新型的外來病蟲害生物,隨時可能威脅著我國林木的生態安全。此外,隨著人工防治手段的常年單一,林業有害生物的適應能力不斷增強,有害生物的遺傳抗逆能力也會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在逐漸強化。病蟲害在長期適應林木環境的過程中逐漸變異或增減遺傳特性,這使抗病蟲品種的林木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發揮作用,不能成為一勞永逸的防治病蟲害的手段,這就使不斷地研究培育新的抗病蟲林木品種成為一項長期復雜的艱巨任務。
3.森林病蟲害防治措施的幾點建議
面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嚴峻的形勢,我們要以預防為主,防治為輔的原則為基礎,采取因地制宜、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進一步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整體力度。
首先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明確防治目的,結合地方實際認真學習和貫徹《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我國的林業科技發展相對落后,林業科技人才稀缺,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進展也相對滯后。科技人才的缺失導致現有科技成果和新型技術研究應用推廣林都不足,無法被高效利用到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去。在實際工作中,林業科技隊伍相對薄弱,防治人才不合理搭配,也嚴重影響了防治的工作效率。因此,各地方政府應按當地森林防治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病蟲害防治政策,合理配備防治技術人才,并且在經濟上給予防治工作支持。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僅是政府工作,更應該像植樹造林一樣成為全社會的公益行為。各地政府應組織力量加強宣傳,普及《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和防治工作的基本意義和重要性,提高全社會對森防工作的認識,吸引社會集體和個人共同參與到身邊的森防工作中。提供可行的優惠政策,培植并鼓勵社會化、專業化社會防治實體的發展。團結最大力量投入到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去。
預測預報是森防工作的重要基礎,各地政府都應加強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堅持常年的對森林病蟲害的調查和監測,進一步改進防治手段。首先要選擇科學的方法,專人專管,全面準確及時的掌握轄區內的森林病蟲害發生發展情況,早發現、早防治。杜絕危害嚴重時再啟動應急措施的情況發生。同時要結合轄區內的氣侯變化規律及林木資源情況等,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系統分析,對可能發生的疫病疫情提前預測預警,提早掌控防治工作的先機。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要堅持防治基礎資料的積累,建立病蟲害防治數據庫,運用新型的數據處理技術對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發展進行監測和預報。
森林植物檢疫工作是森防工作的前提,加強本地的林木檢疫,可以有效控制危險性病蟲害的傳入。森林植物檢疫是一項政策性極強的預防性工作,其涉及農業和林業等多個方面,關系到生態環境的安全發展,更直接影響著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發展方向。各地應做好植物檢疫工作重要性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植物檢疫條例》等法律法規。增設站點,加強地方森林植物檢疫的力度,嚴防病蟲害進入轄區。提高企業及個人的法律意識,強調產地檢疫,切斷危險性病蟲害傳播的通道。嚴查國外進口的森林植物及其加工產品,堅持地方森檢部門復檢,做到檢疫工作萬無一失。 [科]
【參考文獻】
[1]丁茂申.當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林業,2009(12):41.
[2]楊超躍.淺談森林病蟲害的綜合治理[J].中國科技縱橫,2010(8).
[3]董國全.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