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陽谷縣農田水利資源生態環境的建設狀況,提高農田水利建設規劃、布局和目標,實現農田水利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農田水利;生態建設;陽谷縣
1.基本情況
陽谷縣屬黃泛沖積平原,土層松散,土地較為肥沃。地面高程在36.5~43.2米之間(1956年黃海),呈西南高東北低的特點,地面平均坡降在1/6500左右。由于受黃河泛濫、沉積的影響,微地貌變化復雜,崗、坡、洼相間分布。陽谷縣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高度為39.62米。全縣耕地面積100.7萬畝。
1.1水文氣象
陽谷縣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3.3℃,一月份氣溫最低,月平均為-2.3℃;七月份最高,月平均氣溫為26.75℃。無霜期平均在193~201天之間,最長為259天,最短為178天;霜凍期為165天左右。年最大凍土深39cm,年平均風速3.2m/s,冬季多偏北風,其它季節多偏南風。多年平均降雨量554.6mm,最大年降雨量944.5mm(1964年),最小年降雨量296.6mm(2002年)。年際豐枯懸殊,且年內分配不均,多年平均6~9月份降雨量435.4mm,占全年降雨量的73.8%;3~5月份灌溉降雨量81.4mm,占全年降雨量的13.8%。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1224.1mm,是降雨量的2.1倍,而3~5月份蒸發量420.3mm,是同期降雨量的5倍。縣區內呈現春旱、夏澇、晚秋又旱的氣候特征。
1.2河流水系
陽谷縣境域以橫亙于南境的金堤為界,分屬于兩個水系及流域。金堤以南為金堤河水系,黃河流域;金堤北為徒駭河水系,海河流域。有黃河、金堤河、小運河、趙王河、羊角河、新金線河、徒駭河7條河流。黃河流經縣東南部,境內長度3.3km,水量較大,為全縣農業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金堤河流經縣南部,境內長37.5km,為季節性排水河道。因下游排水不暢,雨季時上游客水壓力較大,故常于夏秋之間形成洪澇災害,對兩岸農田威脅較大。徒駭河流經縣北部,夏秋季水量較大,可灌溉部分農田。小運河、趙王河、羊角河均為發源于本地,北流注入徒駭河的季節性排水河道。新金線河發源于莘縣櫻桃園,沿陽谷、莘縣邊界北流注入徒駭河。全縣河網密度為0.17km/km2。我縣為重要糧食產區,灌區作物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
1.3地下水環境逐漸變差
近年,隨著陽谷縣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除農業用水外,眾多大型工企業、養殖肉食品業、造紙業等第三產業用水量的巨增,工業用水和其它行業污水排放不達標,部分淺層地下水礦化度大于3g/L,無開采價值。需新打深機井保持農田灌溉的需求,最大地下水埋深超過6m,超采系數接近0.3。
1.4河道水質污染嚴重
近年來,陽谷縣工企業及其它第三產業的建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大量未經處理未達標污水排入河道溝渠而致水質污染較為嚴重。在縣水務局、環保局組織的水環境質量監測的重點河道溝渠36個斷面中,查出Ⅳ類水質斷面3個,占監測斷面的8.3%;Ⅴ類水質斷面5個,占監測斷面的13.9%;劣于Ⅴ類水質斷面的28個,占監測斷面的77.8%;水質主要污染物為有機耗氧物質、氨氮、鉛、揮發酚等。地下水質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河道及農田灌溉的農業污染主要是農藥、化肥和廢棄的白色塑料袋、農藥、化肥等包裝袋、瓶類。治理不及時,導致作物生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1.5水土流失導致水生態環境的惡化
由于歷史上黃河多次沖決、改道、泥沙淤積、黃河水泛濫,陽谷縣大部分農田已形成高低不均勻、坡崗起伏的地形地貌、沙壤土、淤砂土相間的農田土質。農田沙化面積達8.2%左右,再加上風沙雨水沖刷,大水漫灌等粗放澆地模式,造成水土流失嚴重,近年經治沙固土、林糧間作等水土治理,雖已見成效,但仍有16.2%左右的水土流失面積沒有得到徹底治理。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災害頻繁,風沙雨水沖刷,使農田生態環境受到影響、破壞。
2.陽谷縣水利生態建設規劃的設計
陽谷縣委、縣政府對水務局、環保局的《水利生態環境調查報告》非常重視,多次召開相關部門責任人專題會議,討論分析水利生態建設現狀,制訂有效整治措施,規劃布局,生態環境改造治理目標,爭取在5年內將每條水利保護林帶建成水利保障線、風景線。河道溝渠和農田道路基本實現綠化、美化,實現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環境承載能力顯著提高,逐步建設完善的水利生態保護體系,保障水系生態安全、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到2015年,全縣林木覆蓋率達40%;濕地保護率60%,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75%;農業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率達到90%以上。測土配方科學施肥覆蓋率,規范合理施用農藥覆蓋率均達100%;桔桿綜合利用率,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分別達到98%和65%以上。采取生物、工程等綜合治理措施增加植被覆蓋率和濕地修復面積,促進生態自然修復,加強植樹造林,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實施農田噴灌,減少水土流失,實施河道溝渠農田生態保護帶管理,建立建全生態保護監管組織和相關規章制度并認真嚴格組織實施,實現水質安全、環境美化的水利生態目標。
3.加大治污力度
實現農田水利生態自然環境的長治久安,關鍵是加大工農業治污措施,做到措施有效,力度要強。
3.1農業治污治理
規劃各鄉鎮造林綠化工程,完善農田林網建設的面積,根據地形地貌和土質、設計林網的長寬和面積,確定植樹株數。
設計農業水系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抓好各類農作物的測土配方施肥,規范合理實用農藥。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節水農業、合理規劃布局畜禽養殖業發展,推廣農牧結合,循環利用等生態養殖業模式,實施桔桿就地覆蓋還田,快速腐熟還田,堆漚還田等技術。推廣桔桿為原料的生物原能源,發展農村戶用沼氣技術,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同時發展農業廢品回收,無害化處理工程等,控制農業污染。
3.2工企業污染治理
對污染工企業第三產業治污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控制減少污染物排放,重點抓好工企業點源綜合治理、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小流域污染綜合治理,確保重點工企業實現全面穩定達標排放,做好排放水質達標監測,提升水質凈化工程,發展低碳生物能源等,實現工企業水源凈化優化、改善水資源質量,達到水和大自然及人類生產、生活的和諧。
4.水利生態環境建設的保障措施
強化完善水利生態建設法律法規,總結多年的經驗教訓,制定完善生態公益林補償優惠政策,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水利生態建設機制。按照治理、使用、管理、受益相結合的原則,明確生態防護林的權屬,保護治理者的合法權益,鼓勵支持群眾和社會人士積極參與水利生態建設,招商引資,嚴格國家耕地保護政策,保障水利和糧食安全。
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籌集水利生態建設資金,實行國家、地方、社會、個人共同投入的多層次、多渠道投入機制,鼓勵各類投資主體以獨資、合資、承包、股份制等不同形式的參與、實現資金保障。
水務局工程技術人員定期加強水利生態建設從業人員的業務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認真學習國內外水土保持先進技術經驗,為防治水土流失,建設良好的水利生態環境,發揮出積極的技術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