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營市大力發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尤其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加快推進了農民合作社發展,引領農民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逐步走向有組織、有規模的聯合經營,實現合作共贏,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
1.基本情況
我市深入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山東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意見》,組織編寫了《東營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資料匯編》,2011年以來,培訓農民合作社各類人員5000余人次,制定了《東營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標準》,培育了經營規模大、帶動能力強、品牌效益高的市級示范社200家。2014年,我市新發展農民合作社318家,新培育市級示范社50家,新增省級示范社26家、國家示范社7家。
2.主要做法
2.1積極開展宣傳培訓,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通過舉辦專題講座、開辟宣傳專欄、發放宣傳材料、張貼宣傳標語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規,切實把合作社知識送到基層、送到農戶。市農業局組織編寫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資料匯編》,結合農民培訓工程的實施,分期分批對村居干部、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及財務管理人員進行了免費系統培訓,2011年以來,各級培訓農民合作社領辦創辦帶頭人、法人代表、技術人員、財務管理人員達5000余人次。通過組織學習、宣傳、培訓,增強廣大農民群眾新型合作的理念,增強廣大干部依法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增強合作社成員依法辦社、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努力營造支持農民合作社健康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和工作氛圍。
2.2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意見》,制定了財政、稅收、金融和涉農項目、產業支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2011年以來,僅市級財政就投入資金850萬元,用于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有力調動了廣大農民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3大力培育示范社,帶動整體上水平
市農業局制定印發了《東營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標準》,組織開展了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活動和示范社創建行動。指導合作社合理設置組織機構,完善運行機制,規范財務制度和會計核算,強化檔案管理,實施生產標準化、產品安全化、營銷品牌化,完善統一供種、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包裝、統一品牌銷售的產銷服務體系。重點培育了一批塊頭大、經營管理規范、市場競爭能力強、特色鮮明、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一定知名度的示范社,示范帶動了各類農民合作組織又好又快發展。截止2014年底,省級示范社達到36家,國家級示范社達到14家,市級示范社200家,全市農民合作社達到1707家。
2.4大力開展“農超對接”,解決農民合作社產品營銷問題
市農業局、市商務局和市供銷社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農超對接工作的實施意見》,按照“超市(流通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積極推進農民合作社產品直接進入超市和流通企業。積極組織大型超市深入農民合作社、農產品生產基地實地考察觀摩,同時給予農民合作社市場信息、加工包裝技術、倉儲運輸及價格等方面的支持和優惠,為農產品進超市疏通渠道。組織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和大型超市召開“農超對接”洽談會,積極促進超市、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達成合作協議,實現“農超對接”。2014年,57家合作社通過“農超對接”達成交易金額 8730萬元。
2.5正確引導,多形式推進農民合作社發展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積極引導和支持有條件的組織和個人圍繞六大主導產業和農村二三產業創辦合作社,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在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突出發展生產類、土地股份類和農村社區股份類合作社;支持已成立的合作社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成果,建立科研機構,加強新產品研發,積極開展“三品”認證,興辦農產品初加工企業,拓寬營銷渠道,吸引更多的農戶入社,不斷擴大規模;引導同類或相關產業的合作社開展聯合與合作,積極發展跨區域的聯合社;鼓勵支持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合作,促進合作社盡快形成規模經營優勢。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與科技服務部門、農業企業和專業批發市場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以合作社為載體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推廣應用科技成果,帶動農民轉變生產經營方式,逐步建立起以合作社為中心的利益分配驅動機制,提高農業生產、服務、加工、銷售各環節聯系的緊密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農民增收。
3.存在問題
3.1經營管理不規范
由于農民合作社發展起步較晚,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內部管理和運作機制不夠規范。雖然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建立了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但是真正發揮作用的不多,尤其是民主管理形同虛設,日常運作包括重大事項基本上是由主要領辦人或者幾個領辦人說了算,財務賬目不公開,利益分配不透明,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緊密合作機制,社員很難把合作社當作自己的家。有的合作社服務內容還停留在信息、技術咨詢等層面上,沒有開展統一的經營服務,組織化程度低,社員不能從合作社獲取更多的利益,制約了合作社的發展。
3.2資金瓶頸制約明顯
融資難、貸款難、流動資金緊張是制約合作社發展的重要瓶頸。多數合作社社員貨幣出資較少,無法滿足合作社生產經營服務的需要。同時合作社的市場主體地位雖在法律上得到認可,實際操作中金融機構卻不完全認可,目前多數合作社只能以社員個人名義貸款。合作社想發展缺乏資金,只靠自身積累,很難有大的起色,規模很難擴大。
3.3人才、技術、信息缺乏
農民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以及理事會、監事會成員,多數是農村中種養殖積極性較高的農民或者有一定組織能力的村組干部,他們大多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合作社普遍缺乏有實踐經驗、有合作理念、有專業技術、有市場知識的人才。
4.對策與建議
4.1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各級財政要明確每年安排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的專項資金數量,并逐年增加,通過直接補貼和貸款貼息等方式,扶持廣大農民發展農民合作社,創建合作社示范社,支持合作社開展技術培訓、建設基礎設施、推行標準化生產、培育農產品品牌、擴大規模經營,加強規范化建設,提高為成員服務的水平。
4.2落實稅收扶持政策
認真落實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81號)精神,對農民合作社的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和其他涉農經濟活動,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農民合作社自產自銷農產品實行免稅,對其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行稅收優惠。
4.3實行多種信貸支持
大力開展“銀社對接、金融支農”等活動,爭取金融機構為農民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融資支持,尤其對制度健全、經營業績良好的合作社予以一定的信貸支持和利率優惠,采取多種形式,解決好合作社生產經營資金短缺問題。
4.4實施人才支持
加大合作社各類人才引進、培育力度,重點引導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和農技推廣人員到合作社任職和兼職技術顧問,鼓勵涉農高校、職業院校畢業生到合作社上崗就業,組織選調、選聘到鄉鎮、村任職及“三支一扶”大學生積極參與合作社的培育和發展工作。
4.5積極支持農民合作社參與支農項目建設
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支持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擔國家有關涉農項目的意見》,積極委托和安排有條件的合作社參與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等支農項目,促進農民合作社發展壯大。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