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我國將會更大規模地進行對外開放。當前中國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中國海關特殊監管區面臨多種發展模式。本文分析了國內外關于自由貿易區的研究歷程,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自由貿易區;保稅區;自由貿易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都在積極地開拓對外交流的貿易渠道,而自由貿易區則是當前各國都非常重視的一種對外發展經濟的平臺,我國也非常重視對自由貿易區的建設。自由貿易區是一個特殊的由海關進行監管的區域,在區內實行特殊的政策加快國際貨物流通速度,增加市場吸引力,從而達到發展本國經濟的目的。
1.國外自由貿易區研究現狀
對外自由貿易區的研究最初起始于對國際貨物自由貿易的研究,早期理論主要是由一些英國的經濟學家建立和發展的。當英國的資產階級發現重商主義已經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束縛后,經濟學家開始探索自由貿易的途徑,亞當·斯密通過“絕對成本”理論的引證發展了最早的自由貿易理論,隨后自由貿易政策相繼被各國采用。自由貿易理論經過多年的發展,自由貿易區隨之誕生了,現在自由貿易區已經成為了各國政府開拓對外經濟的一種重要手段。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對自由貿易區的研究引發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熱潮,聯合國發展部于1984年對自由貿易區進行了定義:自由貿易區是指由一國政府劃出的物理圍網區域,在該區域內本國及其國外的貨物可以自由的進出,在進出該區域時不需要向該國海關辦理普通貨物的進出口報關手續。因此,自由貿易區的本質是由海關實行特殊監管政策的區域,在該區域內主要用于貨物的倉儲及貿易。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自由貿易區的功能更加多樣化,除了最基本的倉儲和貿易之外,還增加了裝配、制造、加工等功能,而且區域內的貨物免受配額的限制。
當前國外對于自由貿易區的研究可以按照以下兩個標準劃進行分類:
1.1按照研究方向
現在世界上對自由貿易區主要從五個方向進行研究。
第一種是關于自由貿易區法律法方向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經濟學家哈默達(Hamada)。該派別主要是研究自由貿易區的相關政策,國家如何設立法規增加貨物的保護程度,另外還研究企業進入自由貿易區的影響因素以及決策過程。
第二是關于如何設立自由貿易區的研究,以經濟學家Rodriguez和Tumbull等為代表,研究內容為如何建立自由貿易區,建立之后如何發展才能提高對周邊區域的影響力,繼而如何壯大自由貿易區。
第三是對自由貿易區內貨物進出口貿易的研究,代表人物是經濟學家Barovick和Daponte。該派別在研究自由貿易區時首先提出相關的理論,即對區內的貨物出口和進口如何設置特殊的監管手段,怎樣設置進出口產品的屬性以達到該國政府擴大出口的目的。
第四是研究自由貿易區對于國際投資的吸引過程,由于自由貿易區內對于國外產品有很多的優惠,因此在該區域內進行的投資活動就減少了成本,即該區域投資的產出效應較大,同時投資也帶動了模仿效應,促進了勞動力投資(教育及培訓)。對這個派別做出較大貢獻的是以Warr和Johansson為代表的經濟學家。
第五個研究方向是關于自由貿易設立區域選擇研究,以Huayang為代表,理論家從兩個方面研究自由貿易區的選擇,一種是從投資的視角、經營增值的大小來進行選擇;第二種是從地理位置等自然要素方面進行選擇,比如對多個地點進行比較,然后優中選優。經濟學家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后得出結論,這兩個方面是互相作用、相輔相成的,在建立自由貿易區時應該綜合考慮。
1.2按照自由貿易區的存在必要性
按照自由貿易區是否應該存在分為兩個派別,分別是悲觀論和樂觀論。
悲觀論的代表人物是瑞典的經濟學家繆爾達爾,在上個世紀中葉,他提出了著名的回浪效應(backwash effect),后來這個理論被很多悲觀論的經濟學家采用。繆爾達爾強調了三個方面,從當前世界貿易的發展來看,自由貿易區的作用已經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發展潛力已經用盡,因此對于積極開展自由貿易區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已經沒有必要了,而且如果繼續開拓自由貿易區則會損害自己國家的經濟。另一方面,對于已經建立了自由貿易區的國家,由于締約國之間都簽有優惠貿易協定,那么自由貿易區的優惠就顯得多此一舉,這里的貿易協定主要是指關貿總協定,簽約國之間互相享受最更惠國待遇,因此自由貿易區沒有存在的必要,應當取消。維爾達爾借用了物理學上的概念,“回波”及“擴散”來分析各個國家的經濟運行狀態。根據區域經濟學的不平衡發展理論,強的愈強,弱的則愈發落后,因此繆爾達爾推崇平均主義,主張“擴散”效應,減少“回波”效應。
樂觀論認為應當繼續發展自由貿易區,這一理論派別的代表是經濟學家赫爾施曼。赫爾施曼同樣也用到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理論,不過他側重了區域經濟是“波浪式發展”的這一規律,認為經濟不平衡是全球經濟的常態,因此發展中國家應該主持“非均衡的增長”,對于目前經濟整體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應該開辟區域實行吸引外資、減少關稅等優惠政策,使這一部分區域先富裕起來,當這個地區的經濟增長后,再帶動國內其他區域的經濟發展。赫爾施曼認為,自由貿易區是刺激世界經濟的興奮劑,會加速全球經濟的發展。
這兩種觀點從自由貿易區出現以來就一直相互爭論,但事實是自由貿易區正在得到各國政府的認可,從而在世界各地不斷地發展擴大。
2.國內自由貿易區研究現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正式步入改革開放的陽光大道,對于自由貿易區的研究也開始了。其實最初的研究主要是局限于保稅區的,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國內已經對保稅區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也在保稅區的實際建設中總結了很多有價值的經驗,于是開始思考保稅區的未來發展方向,如何使保稅區的建設更上一個臺階,于是主逐步開始了對自由貿易區的研究。按照時間來劃分,中國有關于保稅區的研究主要經歷了五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主要是研究保稅區的定義,讓國內開始了解保稅區,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陳永山。第二研究階段,我國已經開始設立保稅區,對保稅區的相關概念開始細化,同時對保稅區的產業結構及管理機制進行了探討,這一時期的經濟學家以林漢川和徐振國代表。到了第三階段,以張鳳清和楊川為代表,我國建立保稅區已經有了一定的時間,也從實踐中積累了很多經驗,因此這一階段主要是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過程,提出了很多關于提升保稅區效率的政策和建議。第四階段對于保稅區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細化,比如王莉提出了不但要在沿海地區建立保稅區,內陸地區也應該建立保稅區等。第五階段開始探討綜合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問題,分析我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優勢和劣勢、發展機遇,從而提出卓有價值的建議。
3.結語
相對于國外關于自由貿易區的研究,我國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不過我國對于自由貿易區的研究發展較快,尤其是隨著上海綜合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的成功轉型,對我國的學者更是一個極大的鼓勵,關于自由貿易區的研究方興未艾。 [科]
【參考文獻】
[1]李莉娜.國外自由貿易區發展的經驗及其啟示[J].價格月刊,2014(2).
[2]黃添.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功能及其前景探析[J].西部論壇,2014(4).
[3]王常華.自由貿易區稅收政策芻議[J].稅務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