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大量事故的統計分析,我們會發現大約80%-95%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的行為引發的,本文通過對人的不安全的行為心理分析,闡述了不安全行為產生根源和預防對策,為企業如何減少人身傷亡事故,提升HSE業績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不安全行為;心理分析;預防對策
1.“不安全行為”釋義
不安全行為即不按規定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可能會造成人員傷害和財產損失的行為,一般認為這種不安全行為是不太容易控制的,而且它和工作流程或工作環境中存在的其它消極因素(稱之為隱患)相互作用就會引發事故。因為每個公司都有它特定的一些引發事故的安全隱患。這些隱患在正常情況下處于休眠狀態,相對無害,但當兩個或多個隱患結合在一起并被某個不安全的行為激發時,就會發生事故。
2.不安全行為的由來
人們之所以常有不安全行為是因為他們在某種不安全的方式工作時,從未受到過傷害:“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是最常見的解釋。根據海因里希事故三角形理論可知,每330次不安全行為中,就有29次會導致輕微傷害,而其中1次則是較嚴重事故或停工事故。因此,那些一直有不安全行為的人如果長期以來沒有受到任何傷害的話,實際上該行為最終導另嚴重事故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正是因為不安全行為沒有產生不良后果,所以它更容易被重復,從而最響到員工未來的安全表現。
企業管理人員的熟視無睹會進一步強化員工的不安全行為,而由此產生的不良影響卻相當大。首先,職工認為不安全行為是值得的,畢竟走了捷徑且未出問題;其次,公司花費了大量時間、資金和努力試圖根除的不安全行為又得到了強化,從而浪費了資源;第三,對不安全行為的縱容使管理人員傳遞著自相矛盾的信息,這就降低了整個安全管理的可信度。
3.預防“不安全行為”誤區
某些安全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權利和懲罰,即如果你不以一種安全的行為方式來工作,就會受到指責、被罰款甚至被解雇,這類方法傾向于用紀律和處罰來打擊不安全行為,但卻忽略了安全行為,這往往會適得其反例如,因為操作者害怕受到制裁而瞞報事故或未遂事故。盡管合理使用紀律和懲罰可以產生預期的效果,但多數情況下正相反。原因很簡單:懲罰的有效性取決于其連貫性。只有在每次不安全行為發生時立即給予懲罰才會奏效。顯而易見,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因為不是每一次不安全行為都會被發現。這就意味不安全行為所帶來的立竿見影的眼前利益的誘惑往往會超出不連貫的懲罰的影響。
4.制止不安全行為策略一
出現事故時,我們會常說“如此這般,應該多留心一點,態度好一點,安全意識強一點,這起事故就不會發生了”。即施工人員在工作中的安全態度出了問題,事實上也是如此。相對而言,由行為改變到態度轉變之間的因果聯系則要強得多。要把“想到安全、做到安全”作為大家公認的行為準則,那么該集體作為一個整體就會傾向于對偏離該準則、行為不安全的個體實施社會“制裁”。如果人們還想成為該工作組中的一分子,他們就會盡快規范自己的行為使其符合安全。
5.制止不安全行為策略二
多數人對贊揚或社會的認可是很在意的,比如某些人會不遵守工作程序,大家認為這有損于該工作組的正面形象。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現象,對行為安全的人加以表揚(對那些很少有人做到的行為),這樣做是有其積極意義的,因為它把我們需要的安全行為和贊揚聯系起來了。一旦必須的好的行為模式建立起來后,再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就可以適當減少贊揚的頻率,從而形成人人講安全,以安全為榮,以出現不安全行為和想法為恥,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HSE管理業績。
6.結束語
員工從“要我安全”到“我能安全”、“我要安全”是一個質的改變,當人們的不能容忍自己或他人出現不安全行為,當安全行為成為一種習慣,那么這個企業各種事故率肯定是低的,HSE管理肯定是優秀的。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