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山松毛蟲在宜良發生歷史較長,根據《宜良縣林業志》記載,自1963年在祿豐村林場發現以來已有三十多年的危害歷史,六十年代以來各年均有不同程度發生,成為宜良的一種主要森林害蟲。本文通過文山松毛蟲生物學特性、生活史觀察、蟲害發生與環境的關系及防治試驗,總結出一套可行、有效的防治經驗,對今后推廣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文山松毛蟲;調查;防治試驗
0.前言
文山松毛蟲(Dendrolimus punctatus techangensis Tsai et liu)屬于鱗翅目(Lepidoptera)家蠶蛾總科(Bombycoidea)枯葉蛾科(Lasiocampoidea)松毛蟲屬(Dendrolimus);在云南、貴州均有分布。主要危害云南松的針葉,輕者使松林成片枯黃,形似火燒,嚴重影響松樹生長;重者造成大面積松林枯死。因而,文山松毛蟲成為生產上急待解決防治技術的重要蟲害之一。
1.生物學特性及生活史觀察
1.1方法
采用林間套籠飼養,林間采集文山松毛蟲進行室內觀察,林間定株定期系統觀察以及林間不定期調查等系列方法,進行文山松毛蟲生活習性、年生活史的觀察。
林間定株定期系統觀察:在標準地內選擇有代表性的云南松15株,作為系統觀察的固定株。每隔一天進行一次觀察,記錄蟲口減少數,找出減少的原因。
1.2觀察結果
1.2.1生活習性
成蟲。多在19~23時羽化。羽化率45%。雌雄性比1:1。羽化后當夜或次日夜晚交尾。成蟲交尾后大多立即產卵,一般產3~7次,每次產卵量十幾到二、三百粒不等,第一次產卵量稍多。每頭雌蛾產卵量約240~580粒,平均產卵量461粒,單蟲最高產卵量可達600多粒。末經交尾的雌蛾也能產卵,但產得緩慢而稀少,而且卵不能孵化。末交尾的雄蛾壽命為4~7天,交過尾的雄蛾壽命2~6天;末交尾的雌蛾壽命7~9天,交過尾的雌蛾壽命4~8天。
成蟲有較強的趨光性和飛翔力。雄蛾飛行能力強于雌蛾。成蟲白天靜伏于針葉叢中或枝葉間,受驚擾會做短距離低飛,夜晚活動,交尾產卵。
卵。交尾后雌蛾多產卵于林緣和生長健康的云南松針葉上,排呈塊狀或堆狀。初產的卵為黃色,以后變成淡紅、桔紅或紫紅色,卵期20天左右。
幼蟲。幼蟲多集中在上午7~9時孵出,出殼后有取食卵殼的習性。幼蟲一生脫皮5次,6齡幼蟲結繭化蛹。脫皮前1~2天停食,脫皮后一天左右開始取食。幼蟲日夜取食,但夜間取食稍多。
1~2齡幼蟲具有群集性,活動范圍不大,食量少。咬食針葉成缺刻或食去半面,1~2齡幼蟲遇驚即吐絲下垂,借風力擴散。易被寄生,成活率低;3~4齡幼蟲活動力及取食量漸增。取食時爬到針葉頂端,慢慢從針葉頂端到基部退后嚼食,可食完整根針葉。1—4齡幼蟲適應環境能力差,極易中毒,也易被黑側溝姬蜂(Casinqria sp)等寄生蜂寄生;5~6齡幼蟲體上毒毛發達,觸及人體皮膚,會引起紅腫。活動范圍大,食量也大。取食時用胸足將針葉攀下,同時身體向后彎曲,將針葉離尖端5毫米左右咬斷后,開始嚼食,吃完一根又一根針葉。當食料缺乏時,幼蟲成群遷移覓食。此齡期幼蟲一旦受驚擾,即吐綠液,挺胸昂頭,豎起毒毛。
繭蛹。老熟幼蟲停食1~3天,即下樹在根部附近雜草等較隱蔽的地方結繭化蛹,少數在樹上結繭化蛹。結蛹時具有群集習性,往往2~3個到數十個不等聚集在一起。預蛹期3~7天。即將羽化的蛹,其重量減輕,腹部各節變長;蛹期20多天。寄生天敵主要有:蠶飾腹寄蠅(Crossocosmia zebina walker)、野蠶黑姬蜂(Coccygomimus cuctosus Smith)、黃足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flqvikes Cameron)等,其寄生率為52.4%。
1.2.2年生活史
文山松毛蟲在我縣一年發生一代,以3~4齡幼蟲越冬,至翌年2月中、下旬開始活動,4月中旬開始結繭化蛹,5月中旬成蟲開始羽化,雌蛾隨即產卵,6月初卵開始孵化成幼蟲。12月中、下旬在云南松樹皮下越冬。卵經過20天左右孵化成幼蟲;幼蟲期9個月左右,其中越冬期2個多月;蛹期20多天。6月份為孵化高峰期。
2.文山松毛蟲發生與環境關系的調查
2.1方法
在受文山松毛蟲危害的林分內,按不同坡向(陰坡、陽坡、半陰半陽坡)、林型(純林、混交林)設置20×20M2的樣地,調查林分組成、林齡、郁閉度、土壤及土層厚度、草本層、灌木層和天敵種類等因子與松毛蟲發生的關系。
2.2結果
2.2.1與坡向的關系
陽坡平均蟲口密度為16.0頭/株,陰坡平均蟲口密度為2.9頭/株,半陰半陽坡平均蟲口密度為9.6頭/株。由此可見,陽坡受害最重,其次為半陰半陽坡,陰坡受害最輕。
2.2.2與林型的關系
文山松毛蟲在云南松純林內,平均蟲口密度為16.0頭/株;在云南松混交林(松櫟混交林)內,平均蟲口密度為7.6頭/株。由此可見,混交林受害比純林輕得多。
2.2.3與林分組成及林齡的關系
林分組成越豐富,生物種類越多,天敵種類越多,受害越輕;反之,則受害越重。林齡小于30年時,林齡越大,受害越輕;反之,則受害越重。
2.2.4與林分郁閉度的關系
當林分郁閉度小于0.6時,郁閉度越小,受害越重;郁閉度越大,受害越輕。
2.2.5與草本層及灌木層的關系
草本層、灌木層種類越豐富,云南松生長越好,受文山松毛蟲危害越輕;反之,云南松生長不好,受文山松毛蟲危害越重。
2.2.6與土壤質地及土層厚度的關系
在山地紅壤、暗紅壤上的云南松生長勢良好。土層厚度越大,云南松生長勢越強,則受文山松毛蟲危害越輕;土層厚度越小,云南松生長勢越弱,則受文山松毛蟲危害越重。
2.2.7與氣候條件的關系
在文山松毛蟲常發地區內,向陽、溫度高、濕度低的地方,云南松受害嚴重;相反,在陰坡或山凹里,溫度低、濕度大,云南松受害較輕。
2.2.8與天敵的關系
文山松毛蟲各蟲期的天敵達300余種。寄生性昆蟲中以松毛蟲赤眼蜂、松毛蟲黑卵蜂、平腹小蜂、松毛蟲黑側溝姬蜂、松毛蟲脊繭蜂、傘裙寄蠅、家蠶追寄蠅、蠶飾腹寄蠅、松毛蟲狹頰寄蠅等的寄生率最高;捕食性昆蟲中以黑山蟻、雙針蟻、螳螂、食蟲蝽、胡蜂等捕食量最大;病原微生物中有白僵菌、蘇云金桿菌、質型多角體病毒和核型多角體病毒等;鳥類中以大杜鵑、暗灰鵑、黃鸝、灰喜鵲、大山雀、畫眉、小噪眉等的捕食量較大。由此可見,云南松林內天敵種類越多、數量越大,則受害越輕。
3.藥效試驗
為了尋找殺蟲見效快,解決高山用水困難和樹高采用噴霧不理想的問題,本試驗采用3%殺螟丹防治文山松毛蟲。于2007年4月在下黃堡村對第一代文山松毛蟲進行防治試驗,對不同用藥量的防治效果進行了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3.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匡遠鎮黃堡村委會下黃堡村的林地,面積300畝,海拔1650米,坡度15°坡向陽坡。土壤紅壤,土層中,年(下轉第324頁)(上接第305頁)平均氣溫16.3°,年降雨量937厘米,樹種云南松純林,郁閉度0.8,樹齡15年,平均胸徑6厘米。
3.2試驗材料和方法
試驗材料3%殺螟丹由昆明天力保農藥研究所研制的以巴丹為主劑的高效、低毒、低殘留的仿生農藥粉劑。用日產背負式噴粉噴霧植保機。
防治對象:文山松毛蟲第一代3~4齡幼蟲。
試驗方法:試驗地內分為四個區,其中三個區為不同用藥量的處理區,一個為空白對照區。每區選6~10株標準樹并編號,噴藥前清點標準樹上的松毛蟲數量。
用藥量:每公頃15kg、12kg、10kg,對照區為空白對照。
噴藥和效果檢查時間:試驗于2007年4月16日噴藥,噴藥后定期清點標準樹上的活蟲數,計算蟲口減退率,與對照區校正減退率后,衡量其殺蟲效果。
3.3試驗結果和分析
用3%殺螟丹粉劑防治文山松毛蟲有見效快,迅速壓低蟲口密度,達到控制松毛蟲災害的目的。在黃堡村委會下黃堡村防治文山松毛蟲3~4幼蟲,每公頃用3%殺螟丹粉劑15kg,林間噴藥第二天后蟲口減退率92%,第三天后95.5%,第10天為97.5%。空白對照區蟲口減退率為17.5%,校正蟲口減退率為97.0%;處理區蟲口密度由防治前的平均20頭∕株下降為0.5頭∕株,對照區蟲口密度由10.5頭變為8.7頭∕株。
結果表明:應用3%殺螟丹粉劑防治文山松毛蟲3~4齡幼蟲有見效快,噴藥24小時后,蟲口減退率達92%以上,能迅速壓低蟲口密度,這主要是巴丹所起的作用;之后,仍有幼蟲陸續出現死亡,第10天后蟲口減退率97.5%,校正蟲口減退率為97%,這主要是沙蠶毒素所起的作用。
4.小結
以文山松毛蟲發生與環境關系的調查,提出文山松毛蟲應綜合治理,其采取的措施是:應積極推廣營造針闊混交林,改造低產林分,封山育林,加強幼林撫育管理,以形成較復雜的森林生態系統。另外3%殺螟丹粉劑防治文山松毛蟲幼蟲均有較好的效果,殺蟲見效快,藥效持續時間長,能迅速壓低蟲口密度,達到控制松毛蟲災害的目的。該藥使用方便,能解決高山、高樹采用噴霧的問題,適宜在林業上推廣應用。 [科]
【參考文獻】
[1]張執中主編.森林昆蟲學.中國林業出版,1982.
[2]中國林業科學院主編.中國森林昆蟲.中國林業出版社會,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