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是我國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水產品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增加數量,而且要求品種多、質量好、食用安全。為了適應這一新的形勢,對水產業標準就提出相應的任務和要求。
水產業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1973年由六機部、交通部、農業部、海軍和第七研究院聯合召開了“全國船舶標準化工作會議”,漁船作為船舶工業的一個分支,漁船、漁機標準化工作也就提高到了日程上來,并建立了漁船、漁機和儀器兩個標準技術歸口單位。水產業標準化工作,首先從漁船、漁機標準化開始起步的。
為了全面地、有組織地開展水產業標準化工作的研究和保證制定標準質量水平,1979年原國家水產總局又先后建立了漁具材料、水產加工和淡水養殖漁業三個標準技術歸口單位。同時相應地建立7個水產業標準審定委員會。從此,使水產業標準化的編制、管理走上了正軌,結束了我國長期無水產業標準的歷史。
到1986年底為止,經原農林部、國家水產總局和農牧漁業部批準發布和實施的水產專業(SC)有175項,國家標準局批準發布和實施國家標準(GB)有34項,由船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實施的漁船標準(CB)有7項,總計216項,水產業方面的標準。
遼寧省水產局于1964年提出了《1964年-1967年水產業標準化近期發展規劃》,因十年動亂,剛剛起步的水產業標準化工作又停頓下來。粉碎四人幫后,遼寧省水產局積極組織有關技術人員進行調研,收集有關資料,廣泛聽取水產行業企業和有關技術人員的意見,開展了標準的起草工作,經過多年的反復試驗和驗證。截止1985年底提出20個標準討論稿,經專家審定,由遼寧省標準局審批發布省地方企業標準。
標準的實施,給遼寧省水產業生產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省水產局統計,1970年末,遼寧省有200馬力以下中小型機動漁船5000多只,17萬多馬力。由于長期沒有統一標準,機型多、船型雜,給漁船管理和維修帶來了不少困難。1978年省水產局組織大連漁機研究所等單位科技人員,進行了調查研究,開展了聯合設計。將過去30多種機型減少到2個系列4種機型,制定了全省統一的5個漁船標準。
實施標準化前,每年每只漁船需要100元的備品件費用,標準化后由于機型的減少,大大地減少了備品件數量,可節省30%的資金,全省每年可節省備品件費用15萬元。機型標準化后,提高了機器性能的可靠性、易損件可以適用互換,減少了漁船停港的次數,相對增加了作業時間,縮短了船舶的檢修期,增加了漁船出船率,按增加出船率0.5%計算,全省5000只漁船可增加相當25只漁船的生產能力。漁船標準實施前設計不合理、阻力大、耗油量高,通過標準實施后每年可節省柴油2500噸。該標準1982年榮獲遼寧省優秀企業標準二等獎。
淡水養殖漁業標準是水產業生產中首先開展的專業標準。我國淡水漁業的人工養殖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尤其是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的養殖技術最為先進。只是長期以來沒有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把經驗總結提高到理論研究上來,特別是育苗、魚種的產生,一直依靠江河等自然資源中捕撈獲得,這就阻礙了淡水養殖業的發展。
1958年我國水產科技工作者,在家魚養殖的領域率先獲得了人工繁育培植魚種的成功,從此不但結束了我們淡水養殖魚類長期“靠天吃飯”的局面,而是為淡水養殖業的大發展開拓了新的前景,使我國淡水養殖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但由于長期沒有利用“標準化”這一科學手段,對淡水養殖從親魚的選育、人工繁殖、苗種培育、成魚飼養、捕撈等全過程,加以總結規范化,指導生產,因而影響了先進養殖技術的推廣和普及,阻礙了淡水養殖向現代化發展,造成淡水養殖、生產發展極不平衡,如池塘養魚高產地區畝產可達1500公斤,而大部分地區只有100多公斤。
淡水養殖業標準化是針對淡水養魚生產全過程開展的,它包括了親魚選育、人工繁殖、魚苗和苗種培育、成魚飼養等量值標準、魚飼料、環境條件、操作技術規程等工藝技術要求,魚病防治以及檢測方法、名詞術語等基礎標準,需要綜合標準化全過程的管理。
如:GB 5055-2008(原GB 5055-85)《青魚、草魚、鰱魚、鳙魚》,該標準是為了提高青魚、草魚、鰱魚和鳙魚魚苗的質量,提供魚苗生產單位進行青、草、鰱、鳙魚人工繁殖時選用親魚的依據。
SC/T 1016.1-1995《中國池塘養魚技術規范 東北地區食用魚飼養技術》,該規范是為東北地區食用魚飼養企業和專業淡水養殖戶,提供了符合東北地區的養魚技術操作規程。
SC/T 9101-2007《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要求》和SC/T 1017-1995《池塘養魚驗收規則》。
上述這些標準,都是淡水養魚綜合標準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81年丹東標準計量局會同市水產局等單位制定、發布了《家魚人工繁殖》、《魚苗、魚種培育》、《水庫漁業》、《小水面成魚養殖》、《淡水漁業水域的水質》等5項標準,組成為《淡水漁業綜合標準化技術規程》。經過幾年在全市實施,使全市成魚質量提高了3.2倍。原東溝縣前陽鄉困難戶徐桂全1983年春承包6畝水面的池塘養魚。市標準計量局的同志,及時地給他送去一套《淡水養魚技術規程》。他如獲至寶,學《規程》、用《規程》,精心飼養,魚長勢很好。秋后產5140斤,單產856斤,純收入2200元,一年摘掉了窮帽子。他高興地說,我能脫貧致富,一是靠黨的政策好,二是感謝標準局的同志給送來養魚技術。
1986年丹東市標準計量局審批、發布了三個強制性地方標準《魚苗、魚種質量要求》、《魚苗計數方法》和《魚種稱重》,從而解決了魚苗、魚種生產銷售無章可循的混亂局面,也進一步完善了淡水漁業綜合技術規程的內容,實施后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了魚苗放養成活率。原東溝縣合隆水庫養殖場實施標準后,魚苗放養成活率由標準化前26%提高到74%。
淡水養殖業標準化工作方興未艾,各種魚類的苗種標準、成魚飼養規范、大面積池塘養魚、水庫及稻田養魚技術規范等標準基本發布實施。我國淡水養魚標準化有了一個新的發展,為人民提供更好的魚類食品。
海水養殖漁業是我國水產品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括魚、蝦、貝、藻四大類,在我國發展最早和最快的是藻類的海帶養殖。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水產科技工作者,首先突破了海帶人工育苗技術,帶動了海帶養殖的大發展,產量有很大增加,可以充分滿足人民的需要,隨后紫菜也發展起來,具有代表性的對蝦人工養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海水養殖的全過程,包括苗種、培育、操作技術規程、生產環境到產品加工各個環節都是緊密相連的一個整體,很適合于以產品為龍頭、開展綜合標準化工作。隨后開展的有紫菜、對蝦、扇貝、蟹、紅鰭等海水養殖綜合標準化項目,農業綜合標準化在海水養殖業生產中會大有作為。
作者簡介
趙衛東,1935年生,遼寧省興城市人。1951年參加工作,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在原興城縣農業局、遼寧省計量標準局、遼寧省科技局、遼寧省標準局、遼寧省技術監督局、遼寧省標準情報研究所工作,歷任遼寧省標準局標準化處副處長;遼寧省標準局農業標準化處副處長、處長;遼寧省技術監督局標準化處副處長;遼寧省標準情報研究所所長、黨總支書記;遼寧省標準化協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全國農作物種子專業技術委員會常務理事;北京中標興質量保證中心遼寧分中心主任等職務。
(責任編輯:張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