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墓隨葬器中,陶倉、倉房、倉樓等出土數量十分豐富。這些倉儲器的大量出現,形象生動地反映了漢代人重視農業經濟、渴望糧倉盈實、生活富足的史實,是研究漢代社會生活狀況的第一手珍貴材料。在東漢中晚期大中型漢墓中,還常見一類形制復雜、做工精美的高大陶倉樓,表明當時封建莊園經濟生活中不僅糧食有大量剩余,倉儲技術手段也日趨成熟。1966年安徽渦陽縣西陽集一號漢墓出土的一件彩繪陶倉樓,是同類倉儲器中難得一見的經典之作,介紹如下。
倉體灰陶質,局部結構有彩繪,整器由上部樓體與下部高大的基座組合而成。底部基座長方形,長58厘米,寬44厘米,四壁高而陡直,頂部為一寬闊的平臺,平臺外側砌筑一周圍欄,每段圍欄均鏤雕有成組的長方形寬大鏤空,樓體坐落于平臺圍欄內的中央。基座前方正中部,還設置有一個斜放的樓梯,由樓梯拾級而上,可以到達基座頂部的寬大平臺。
樓體高大挺拔,采用分層制作后再疊壘組合的方式成型,樓體底部長43厘米,寬32厘米,通高112厘米。建筑結構自上而下分為三層,每層墻體的四個轉角處,各設置有一根碩大的圓柱支撐著頂部腰檐的四角。整座樓體的大小,由下而上漸收窄。樓頂部為“單檐四阿式”結構,四角及頂部起脊,脊首上各有樹葉形裝飾。
第一層:上部為四阿式腰檐,檐上瓦壟清晰可辨,腰檐的四條垂脊上分別裝飾著一片樹葉。樓體三面有墻,正面不設墻,而是堆砌了一道長方形的鏤空欄板。欄板的中間立有一根粗大的柱子,用來支撐上部的斗拱、承托頂部橫枋和腰檐。欄板墻的左右兩側,各留一門作為通道,供人們進出樓室內使用。第一層屋頂的中間,開設有一個碩大的方孔天窗,窗下放置了一組“人”字形的斜梯,沿著這組斜梯拾階而上,可以進入第二層樓閣。
第二層:左、右兩面墻體的中上部,分別設置一個方形的瞭望窗。前、后兩面墻的中部,各設置一扇鏤空成菱形孔的活頁窗,每扇窗子下面,都有一個斗拱支撐的支架。窗子的上方,配置一瞭望警戒的武士,雙手上舉抓住腰檐下的橫枋,一腳踩踏活頁窗頂部,一腳向后蹬住墻面,作軀體前傾昂首向遠方眺望警戒狀,整個人體看似驚險的“懸吊”在空中,確又能借助腰檐、活頁窗、墻體的支撐、貼靠而穩穩地固定在檐下的墻壁上,盡顯武士靈活敏捷的飛檐走壁功力,人物形態生動傳神。武士形體、鏤空窗、斗拱均飾有紅色彩繪。
第三層:建筑結構與第二層基本雷同,兩者區別在于,本層樓體左、右兩側不開設方形瞭望窗,前、后鏤空活頁窗的上方沒有警戒武士。
這件帶基座的三層彩繪陶樓,因其空間結構具備碉堡式的獨特防御功能,墻壁外側又有瞭望遠處的警戒武士俑,過去曾被稱作“碉樓”或“望樓”,并認為是東漢中晚期地主“莊園政治”、“莊園經濟”社會背景下的產物。然細審陶樓的建筑結構特征,可發現它與東漢中晚期流行的陶望樓特征明顯不同:
1.東漢中晚期流行的陶望樓,除樓層多為三層以上的特征外,最突出的建筑結構特征是具有便于向周圍遠望的警戒功能。警戒者無論位居望樓的哪一層,都可以獲取一個可以充分地瞭望周圍情景的視野空間,此類陶樓名曰“望樓”,殆因其故。目前考古發現的陶望樓,盡管形制結構復雜多變,不同地區的出土實物結構特征有區別,但都有一個共同的顯著特征,就是陶樓每層樓閣的外側,都設置有一周向外突出的回廊式平臺(瞭望臺),以方便警戒放哨者、觀賞者環繞樓體四周來回移動眺望。回廊外側圍護的欄桿,或作低矮墻體狀,或透雕成長條狀巨大鏤孔式,此亦為便于警戒者隨時隨地向遠處瞭望所置,與望樓承載的實用功能是一致的。而渦陽西陽集漢墓出土的這件彩繪陶樓,除底層基座有護欄外,每層樓體并不設置外出的回廊式圍欄,四阿式腰檐的上部均為封閉式圍墻,這種空間結構,顯然不便于普通瞭望警戒者向四周觀望。
2.目前已發現的東漢陶望樓,每層樓閣設置的門、窗均形體高大,多為開放式結構,其位置多位于每層樓體的下部,此亦為方便瞭望者活動和警戒放哨所置。渦陽西陽集漢墓出土的上述彩繪陶樓,每層樓體上的窗口均開設在上部近腰檐處,此類距離室內地平面較高的窗口,只有借助梯子拾階而上才能到達適合人們向外觀望的位置,這種結構顯然與望樓的“瞭望窗”功能是不相符的。另一類有斗拱支撐的密布網格鏤空的活頁窗,雖裝飾功能較強,亦不具備“瞭望窗”的實際功能。
3.漢墓出土的陶望樓,樓體的大門旁、每層回廊平臺上多配置有執弓弩或持舉其他兵器的武士俑、瞭望俑等,這是對望樓實用功能的形象再現。西陽集漢墓出土的彩繪陶樓,既沒有同時代望樓中常見的瞭望臺形結構,亦未見上述武士俑伴出,整座望樓作封閉式結構,樓閣的內部空間被四面墻體包裹,只有一樓設置的天窗樓梯可以上下通達。
4.漢墓所見的陶望樓,多制作結構復雜、精整考究。有的望樓不僅層數較多,而且屋脊、四阿頂、腰檐、墻壁、回廊、門窗等局部結構裝飾繁縟細膩,尤其是檐下或柱上斗拱的結構精巧別致,體現了漢代建筑高超的工藝成就,這是因為東漢中晚期流行的望樓不僅具有防衛、警戒的實用功能,還是封建豪強地主登樓觀望、游戲消遣的娛樂高檔樓居場所,所以封建莊園地主總是不惜財力、極盡能工巧匠將它建構得巍峨壯觀、尊貴豪華。西陽集漢墓出土的彩繪陶樓,結構布局嚴謹、厚重而砌制工藝簡約、粗糙,顯然不具備上述陶望樓的風格特征。
以上分析,可以判斷渦陽西陽集漢墓出土的這件彩繪陶樓,不會是當時的望樓。而從其每層樓體開窗位置偏高、缺少適宜戰爭期間使用的進攻、防守通道及射擊孔、瞭望孔的結構看,這座彩繪陶樓也不會是東漢中晚期流行的碉樓。從彩繪樓封閉、安全又通風、透光的建筑結構特征推測,本文認為,它應是當時封建地主莊園內用于保存糧食和其他財物的倉儲樓。
漢代的皖北地區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適宜糧食作物生長,同時黃河南決引發的水災遠沒有后世頻繁而顯著,凡此為傳統農業的發展繁榮創造了條件。從本文介紹的彩繪倉儲器,可以管窺當時農耕文化繁榮發達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