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新覺羅·溥杰(1907-1994),字俊之,滿族,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胞弟,家中次子。父親是第二代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母親瓜爾佳氏,榮祿之女。溥杰生在北京清皇室醇親王府,自幼精習書畫,其作品功力深厚,獨具風范。偽滿皇宮博物院收藏兩幅溥杰書畫作品,讓我們通過品味這一書一畫,領略一代傳奇人物的跌宕人生。
此畫紙本水墨,30.6×41.2厘米,1938年冬天作,國家二級文物。款識:戊寅,季冬,溥杰。鈐印:溥杰。溥杰從8歲時起,每天都到紫禁城的毓慶宮為溥儀伴讀,期間深受先祖鐘愛并擅長繪畫的影響,使他對中國傳統水墨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溥杰天賦極高,他不僅師從名門,而且歷覽宮中各代帝王所珍藏的畫中經典,在耳濡目染,習古臨摹中,技藝大增。溥杰的繪畫風格既有古代大家的風范,又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感悟。我們從這幅畫作中可以領略到近處竹林茂密,錯落有致,遠處高山險峻,瀑布如銀,可謂自然古樸,渾然天成。這件文物是1984年,偽滿皇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從長春市一位書畫愛好者手中征集而來。當時這幅畫作已破舊不堪,幾乎無法辨認,后經博物院書畫修復專家歷時一年多的精心修復,才得以復原。溥杰繪畫作品留世較少,所以這幅作品尤顯珍貴。
溥杰出身皇族,又貴為“御弟”,特殊的身份使他無可避免地生活在政治的漩渦里。17歲時,在瑾妃的包辦下,他與其侄女唐怡瑩成了親,因性格迥異,讓他倍感痛苦。溥儀離開紫禁城后,溥杰便一直追隨“皇兄”,陪伴其左右,唐怡瑩不愿意來東北,便與溥杰劃清界限,分道揚鑣了。偽滿洲國成立后,溥儀為集結復辟勢力,派溥杰去日本留學。1937年4月3日,在日本人極力撮合下,溥杰與日本侯爵嵯峨公勝的孫女——嵯峨浩步入一場預謀已久的“政治婚姻”。嵯峨家在日本是首屈一指的名門豪族,和日本皇室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日本貴族教育的熏陶下,嵯峨浩被培養成了典型的“賢妻良母”,既有文學修養,又懂裁衣插花,尤其擅長繪畫,曾拜日本著名畫家岡田三郎助為師,孜孜于繪事。在日本舉行的第十二屆美術展覽會上,還展出了她的作品《夢見瞳》。當時,溥杰正在向日本知名畫家橫山大觀學習日本畫,所以他們不僅一見鐘情、相敬如賓,而且有著共同的愛好與追求。
溥杰雖然出生在帝王之家,從小錦衣玉食,享盡榮華,卻極少得到親情的眷顧,婚后妻子的溫柔賢惠,才讓他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但好景不長,盧溝橋畔的炮聲打破了他們新婚的寧靜。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溥杰決定提前結束學業返回中國,此時浩已經懷孕,她追隨丈夫來到長春。浩剛來中國生活很不習慣,不僅是對東北寒冷的氣候,皇宮里三跪九叩的禮節不適應,更主要的是溥儀懷疑她是日本派來的間諜,警惕冷漠的態度讓她忐忑不安。
1938年,關東軍強迫溥儀簽字通過《帝位繼承法》。按照法律規定,如果浩生個男孩,在目前溥儀無嗣的情況下,就由這個帶有日本血統的孩子來繼承皇位,這是溥儀最懼怕,也是最感痛苦的事情,這讓他對浩更加反感和戒備。但是浩對關東軍的“政治”并不感興趣,她深愛著自己的丈夫,也努力和溥儀和睦相處,這讓日本的陰謀者們感到極度失望。2月26日,浩在“新京”市立醫院生下第一個女兒,溥杰給孩子起名“慧生”,取其“智慧高深”之意,也是“會生”的諧音。因為浩生了女孩,所以溥儀感到格外高興,日本人的陰謀暫時不會得逞,他對浩的看法也有了一些好轉。1940年3月13日,浩在日本的順天堂醫院生下第二個女兒嫮生。溥杰以為一家四口會一直這樣幸福地生活下去,然而偽滿洲國表面的寧靜是短暫的,戰火很快就蔓延到這里,這個本來就空有虛名的帝國,根本不堪一擊,轉眼之間就崩潰了。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13日,溥杰夫婦隨著溥儀等人從長春逃到了通化大栗子溝,溥儀在這里被迫宣告退位。8月22日,溥杰等人先跟隨溥儀乘坐飛機去日本,其余家眷乘坐稍晚的飛機。溥杰和浩以為他們很快就會在日本團聚,然而溥杰一行乘坐的飛機在剛抵達沈陽機場時,就被蘇聯紅軍包圍,他們作為戰俘被押往蘇聯。溥杰從此開始異國的囚徒生活,而同丈夫失去聯絡的浩獨自帶著孩子,開始艱辛的顛沛流離。她們先后在延吉、哈爾濱、北京、上海等地流浪,兩年后才輾轉回到日本。
1950年8月1日,溥杰和溥儀以及其他偽滿洲國“戰犯”,結束了五年的囚居生活,被押往撫順戰犯管理所,溥杰在這里接受了11年的勞動改造。在改造過程中,溥杰傾吐了過去的罪惡歷史,猶如洗了一個澡,洗去了污泥濁跡,感到輕松愉快了許多,但對妻女的思念,也越來越強烈。這時,讓溥杰興奮的是他與久別的妻女又恢復了聯系。1954年8月的一天,看守所所長交給他一封信,這是女兒慧生給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寫的,懇請她能夠與多年失去聯系的父親通信。周總理同意了她的請求,并且把慧生的信批轉給了溥杰。自從他和妻女開始通信后,感覺生活又重新充滿希望,他盼望著有朝一日自己洗心革面,走出監獄的大門與家人團聚。然而命運就在此刻,給剛剛看到曙光的溥杰當頭一棒。女兒慧生結交日本男朋友,而浩認為女兒一定要嫁給中國人,所以堅決反對兩人交往,慧生一時難以承受打擊,和男朋友一起殉情自殺了。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把溥杰再次推向痛苦的深淵。
1960年11月28日,溥杰獲得新生,被特赦釋放。回到北京后,他首先被安排到景山公園勞動改造,后來又被安排到政協做文史專員。弟妹們開始為溥杰醞釀重建家庭,大家都認為溥杰和浩應該破鏡重圓,但比溥杰提前一年特赦的溥儀,卻不同意浩回來,他認為這樁由日本軍國主義者包辦的“政治婚姻”,應該隨著日本的戰敗理所當然地解體,不應再繼續下去。溥杰惴惴不安,深恐自己寫信邀請浩回來,會惹怒大哥。就在這關鍵時刻,周恩來出面調解了兄弟二人之間的矛盾。1961年2月12日,周總理邀請愛新覺羅家族到家中共進晚餐,總理語重心長地說道:“請浩回來還是可以的,這么大的一個中國怎么會容不下一個日本女子呢?”在周總理的關懷和斡旋下,5月12日,浩帶著二女兒嫮生回到中國,這對失散了整整16年之久、飽經滄桑的夫妻終于團聚了。
成為新中國普通公民的溥杰,心境變得更加樂觀豁達,淡泊名利。他重拾往日的愛好,專心致志地勤于書畫。他在書房里鋪開“文房四寶”,終日龍飛鳳舞,有時興之所至,一連寫上十幾幅。他認為,書法與長壽有很大關系。他常說,“寫字的時候,是真正忘我的境界。全身的精、氣、神都聚在手腕上,身體和大腦不僅得到了鍛煉,也得到了休息。”新中國成立后,在愛新覺羅家族中涌現出一大批頗具盛名的書畫家,著名書法家啟功也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后人,是溥杰的晚輩。
此書法作品61×134厘米,書于1985年夏天,國家三級文物。款識:乙丑仲夏,為重修偽宮作,愛新覺羅溥杰。鈐印:愛新覺羅溥杰,豎向書寫,左側為漢文小篆,右側為滿文。
溥杰自幼和溥儀一起在梁鼎芬、朱益藩、陳寶琛等名師的嚴格督導下練習書法,寒暑無阻,持之以恒。初學虞世南,工行書,后受其業師趙世駿影響而自成一家,其字體彰顯皇家瘦筋體個性,秀而不媚,麗而不俗。業界有一句稱語:舒同的圓,溥杰的尖,說的就是他書法藝術的特點。溥杰將自己的書法經驗總結為:“腕頭力氣剛渾勁,紙上臨摹守碎離。心正自然豐筆韻,形拘自得趨豐姿。”
1982年,偽滿皇宮博物院恢復建制,工作人員曾多次采訪歷史見證人溥杰。1985年,偽滿皇宮博物院籌備復原建設,特別邀請溥杰為其創作一幅書法作品。在日寇橫行、戰火紛飛的歲月里,溥杰追隨傀儡皇帝溥儀在偽滿皇宮度過不光彩的14年,這座宮廷遺址留給這位“御弟”不知多少不堪回首的記憶,此時已經87歲高齡的老人,撫今追昔,感慨良多,揮毫寫下了“回首那堪當日事,白山黑水嘆沉淪。重閽竊踞兒皇帝,全域流離眾庶民。遮莫國人皆曰可,居然盜藪亦翻新。贊襄四化條條路,灼耀中華大地春。”此幅作品文采斐然,字體雋秀,筆力遒勁,既是老人對兄弟二人沉浮身世的由衷感嘆,也是對前半生無情的鞭撻和對未來的滿腔希望。
溥杰的書法深受人們喜愛,慕名前來求字的人,經常絡繹不絕,他為人謙遜隨和,總是有求必應,所以他的作品不僅被海內外書畫愛好者廣泛收藏,就連在北京街頭巷尾的老字號招牌上,也時常能看到他的墨寶。
1961年6月10日,周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接見溥杰夫婦、溥儀以及其他愛新覺羅家族成員。總理表示歡迎浩夫人回到中國,并以中國“王寶釧苦等薛平貴”的典故來比喻溥杰夫婦16年的堅守。同年,浩加入中國籍,她逢人便說:“我是中國人。”1964年3月,在周總理的精心安排下,溥杰夫婦隨同溥儀以及所有在京的特赦人員一起,參觀游覽江南各地的名勝古跡。1975年,由周總理批準,溥杰和浩一道訪問日本。女兒嫮生與日本人福永健治結了婚,婚后她和丈夫生活在日本,并育有5名子女。
晚年時的溥杰,不僅醉心于書畫藝術,更熱心于社會公益活動。他擔任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并把自己多年的積蓄捐獻給第十一屆亞運會組委會,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1976年春,周總理病重逝世。溥杰和浩從廣播中聽到噩耗后痛哭失聲,全家人都陷入了極度悲痛的氣氛中。出身異國的浩把總理視作自己的再生父母,他們把總理的遺像掛在家中,溥杰在遺像下面寫了“音容宛在”四個字。面對總理慈祥的遺像,他們相約,中日友好是總理一再要求他們做好的工作,他們一定要努力從事這項事業,以告慰總理的在天之靈。
此后,溥杰于1980年、1988年、1990年、1992年多次訪問日本。出訪日本時,經常有記者向溥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是怎樣接受共產黨洗腦的?”溥杰聽了總是笑著說道:“根本沒有洗腦筋的事,準確地說是‘感化’。我在戰犯管理所時,從沒有人打罵過我,連大聲呵斥都沒有。我的頭腦已經頑固得像一塊冰坨,共產黨的諄諄教導像溫暖的陽光,終于把我這冰坨融化了。”
1987年浩腎病發作,病情逐步惡化,溥杰晝夜陪護在她身邊。6月20日,浩病逝于北京友誼醫院,終年73歲。溥杰悲痛欲絕,老淚縱橫,五十余年人生風雨的相濡以沫,在他的心中,永遠躍動著這位日本女子給予他的世間真情。遵照浩的遺囑,她和長女慧生的骨灰一樣,一半在日本,一半在中國。1994年2月28日,溥杰病逝于北京協和醫院,終年87歲。女兒嫮生為感謝黨和國家對其父母的關懷,將父母的故居捐獻給國家,并遵照父親的遺囑,將溥杰的骨灰一半送到日本和浩埋葬在一起,一半留在了中國。
溥杰的一生,經歷了二十世紀中國翻天覆地的滄桑巨變,他和嵯峨浩的結合,本來是一樁在日本侵華史上,由日本關東軍精心策劃和一手包辦的“政治婚姻”,但卻成就了一對患難與共、休戚相關的恩愛夫妻,他們用矢志不渝的愛情和堅定不移的信念,共同見證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中日關系發展的曲折歷程;共同為中日友好事業,做出了積極有益的貢獻;共同譜寫了二十世紀中日聯姻的傳奇篇章。溥杰的書畫作品和他的傳奇人生一樣,必將留給世人諸多的深刻啟示,并在歷史長河里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