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臨沂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的《臨沂書畫·珍藏卷》收入美術大師徐悲鴻在導沭整沂工程工地畫的3幅人物素描(見圖1、2、3),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圖1,呂芳彬素描像,左側署款:“山東勞動模范呂芳彬同志。悲鴻。”
圖2,工程師徐瑨,右下側署款:“徐瑨。悲鴻1951。”從徐工左側胸兜上方一朵佩花來看,他可能是先進工作者,受到表彰。
圖3,農民工任繼東,右側中部署款:“任繼東同志”,下鈐白文印“徐悲鴻”。任繼東可能是參加導沭整沂工程中數萬農民工的代表人物。從任繼東的眉宇間可看出他堅信,導沭整沂工程完工之后,沭河、沂河兩岸的農田再不會受水患,年年有個好收成。
在素描方面,徐悲鴻成績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繪畫訓練的習作,為他的國畫和油畫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同時又是具有欣賞和研究價值的藝術品。其一生中,僅畫人體素描就不止千幅。徐悲鴻在中國繪畫史上,第一次提出一個著名的論點: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他提倡學習繪畫從觀察自然開始,從素描開始。
徐悲鴻的素描簡練明快,人物注重寫實,傳達精神。從以上3幅素描可見一斑。
圖4,徐悲鴻在山東水利工地為民工畫像。
徐悲鴻曾兩次到山東。
1931年5月21日,中央大學藝術科教授徐悲鴻、潘玉良率繪畫班學生畢業參觀團一行14人,自南京北上冀魯,進行為期一個月左右的寫生參觀。5月23日,首站抵天津,次日至北平,逗留半月,寫生作畫。6月9日下午,徐悲鴻一行乘車南下,往泰山觀日,并游曲阜孔陵。
徐悲鴻第二次到山東,是1951年,報紙上的一則消息吸引了徐悲鴻。消息說,中央為了根治魯南和蘇北的水患,使1500萬畝良田免受水災,要在蘇北開鑿長達兩百公里的新沂河,在山東則須令沭河改道,流入山東南部的沙河入海。這是一個重大水利工程,參戰民工多達幾十萬人。當年5月,時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的徐悲鴻將當時的創作放下,抱病到導沭整沂的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要親眼看看勞動的場面,創作一幅反映新中國建設面貌的巨幅油畫。
在工地,他致函妻子廖靜文:“吾熱愛生活,熱愛勤勞智慧的人民,這里熱氣騰騰,用龍騰虎躍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請不要擔心我的身體,現在我懷著強烈的創作愿望,正在構思一幅新的《愚公移山》,并為此抓緊寫生。”徐悲鴻1940年曾在印度完成一幅構思三年之久的巨幅畫作《愚公移山》,表達中華民族于危難中堅持斗爭,誓奪抗戰勝利的堅強決心,畫面大氣磅礴,獲得民眾廣泛贊譽。此番他再萌雄心,要創作一幅現代版的《愚公移山》,“歌頌我們的民族精英”。
置身春寒料峭的沂河工地,他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并利用休息閑暇繪出20余張勞模、農民工、工程師畫像,包括呂芳彬、任繼東、楊文明、何敬德、張瑨等,并應群眾要求,為導沭整沂工程前線創作了一幅巨大尺幅的《奔馬圖》,題款“百載沉疴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他為山東導沭整沂工程題詞:“模范同志們,你們英勇創造出來的紀錄可與我們在前方抗美援朝戰士們英勇光輝的戰功同垂不朽,因為他們正在消滅猛獸,你們消滅洪水,洪水猛獸危害人類是一樣的,我國古人常相提并論的。”7月中旬回京后,他繼續整理20余張新沂河工程勞模等人物畫像,準備將其作為新《愚公移山》的主體人物。他說:“從前,我曾畫過傳奇故事中的《愚公移山》,當我見到新沂河的偉大水利工程時,覺得更親切、更生動。幾十萬人分工合作,萬眾一心。” 7月中下旬,他正在緊張地整理畫幅,進行創作構圖時,不料突發腦溢血,致半身癱瘓,住進醫院。在女兒麗麗來探視時,他談起自己這次去山東體驗生活的情景,并說畫了不少速寫和素描準備創作。臥病休養期間,雖不能作畫,但他仍時時惦記著此事。9月,他在《抗美援朝專刊》發表《從參觀導沭整沂工程談到世界和平》一文,介紹工程概況和對自己的教育,說:“昔日滿目瘡痍的災區,今日已變成良田萬頃。從這一件事可以看出人民政府領導和平建設的決心和廣大人民愛好和平的愿望。為了和平幸福的生活,他們改造自然,也改造了自己。”
1953年9月,徐悲鴻腦溢血復發去世。這幅沒有完成的畫作,成為他永遠的遺憾。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原名壽康。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的父親是個小有名氣的畫家。自幼承襲家學,研習中國水墨畫。
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留學法國,后又轉往柏林、比利時研習素描和油畫,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后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新中國建立后,任首屆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