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元代龍泉青瓷生產規模與制作工藝水平的認識,隨著對龍泉窯址考古工作的推進和深入而不斷清晰。特別是自上世紀50年代龍泉東部與云和接壤的甌江區域因建設緊水灘電站工程的需要,文物部門在1958年、1974年、1980年,曾三次組織考古工作隊對該區域即將淹沒的二百余座宋、元時期龍泉窯窯址進行搶救性挖掘。挖掘工作于1983年結束之后,有關專家和考古挖掘工作小組發表了大量的發掘報告和簡報。200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將該地區考古挖掘報告匯編成冊,以《龍泉東區窯址發掘報告》為名,由文物出版社公開出版(注釋1)。據統計,該地區的龍泉青瓷窯址多達218座,其中元代龍泉窯遺址173座,占總數的79%。
關于對元代龍泉青瓷制作工藝的認識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為配合龍泉窯大窯遺址保護規劃的制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及龍泉青瓷博物館聯合對楓洞窯址進行了發掘,并發表研究報告(注釋2)。其中輯錄出版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軍的《從楓洞巖窯址的發掘試析元明龍泉青瓷分期和特征》一文,以實地挖掘所得的豐富資料,對元明時期的龍泉窯青瓷制作工藝作了具體清晰的概括(注釋3)。但是,對元代龍泉青瓷的主打產品之一的青瓷香爐工藝特征討論尚缺乏專題的研究。為此,筆者在認真學習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收藏標本以及對元代龍泉青瓷香爐的收藏品的研究鑒賞角度出發,就這一時期龍泉青瓷香爐在胎體、造型、釉質、裝飾、燒成等方面的工藝特征,試作分析與討論。
元代龍泉青瓷香爐的胎體特征
相對于南宋龍泉青瓷香爐的胎體而言,元代龍泉青瓷香爐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胎體逐漸變得厚重,胎質亦由細變粗。
圖1,元代龍泉青瓷樽式八卦爐殘器標本,惜瓷草堂藏。這件元代龍泉青瓷八卦樽式爐殘件的胎體最厚處,位于其底部爐臍之處,達1.4厘米,其爐腹壁最薄處亦達0.5厘米。元代龍泉青瓷樽式八卦爐為元代龍泉青瓷香爐所創燒的典型青瓷香爐之一,其完整器出土于1984年浙江青田縣鶴城鎮,現藏青田縣博物館(圖2)。
圖3,元代龍泉窯青瓷鼓腹三足鼎式爐殘器標本,惜瓷草堂藏。這件元代龍泉青瓷三足鼎式爐殘件標本,其最厚處的底部厚度達1.5厘米,圓腹壁最薄處亦達0.45厘米。元代龍泉窯青瓷鼓腹三足鼎式爐亦是元代龍泉窯青瓷香爐的典型款式之一。圖4,元代龍泉窯青瓷三足鼎式爐,浙江省杭州市博物館藏。
圖5,元代龍泉窯青瓷弦紋懸足爐殘件標本,惜瓷草堂藏。
圖6,元代龍泉窯青黃釉如意云紋懸足弦紋爐殘件標本,惜瓷草堂藏。
圖7,元末龍泉窯獸首三足刻劃盤式爐殘件標本,惜瓷草堂藏。
元代龍泉窯青瓷香爐釉質特征
就元代龍泉窯青瓷香爐釉質總體變化而言,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元初尚保持南宋龍泉窯青瓷香爐薄胎厚釉的風格,釉質乳濁失透,釉面瑩潤似玉,其代表釉色有粉青與梅子青兩色;至元代中期龍泉青瓷香爐開始出現胎體變厚,釉層變薄,透明清亮,玻璃質感較強,釉色多呈青黃色;元代晚期龍泉青瓷香爐胎體變得更厚,胎質明顯變粗,釉質較前期更薄,透明清亮,玻璃質感強,釉色以青黃色為主。
懸足爐是由龍泉窯燒制的,流行于元代至明初的經典代表款式。為了說明與討論元代龍泉窯青瓷三個不同時期的釉質特征,現將筆者收藏的三只不同時期的元代龍泉青瓷弦紋爐介紹點評如下:
圖8,元初龍泉窯青釉懸足弦紋爐,惜瓷草堂藏。該爐為元初龍泉窯弦紋爐經典代表之作,其釉質乳濁失透,仍繼承和延續南宋晚期的龍泉青瓷釉質溫潤似玉的風格,釉層較厚。
圖9,元代中期龍泉窯青釉懸足弦紋爐,惜瓷草堂藏。該爐在造型以及弦紋裝飾,三獸蹄懸足,均與元初款式一致,其主要差別在于釉層變薄,其釉質清亮透明,不再有浮濁失透之感,釉色呈青灰草黃之色。
圖10,元代晚期龍泉窯青釉懸足弦紋爐,惜瓷草堂藏。該爐在造型之上已明顯與元初、元中之弦紋爐有別,制作工藝較粗,胎體明顯變厚,特別是釉層變薄,較元代中期的龍泉窯青瓷香爐變得更加青亮透明,釉色呈草黃之色。其造型風格與釉質特點已呈現出明初龍泉青瓷的特點。
元代龍泉青瓷香爐的造型特征
元代龍泉青瓷香爐造型豐富,款式多樣,不僅有鬲式爐、簋式爐、樽式爐、魚耳爐等產生于南宋時期的傳統經典之作,而且還生產制作了許多具有元代風格特點的創新品種,如沖耳爐、繩耳爐、獸足爐、貼花爐、懸足爐、通天爐、盆式爐等。就其共同的造型特點而言,元代龍泉窯青瓷香爐的造型特征可以概括為:器型碩大,胎體厚重,爐底與爐壁,爐口與爐唇之間,棱角分明,張力畢現。如圖11,元代龍泉窯立耳三足圓腹獸足鼎式大爐,浙江省龍泉市古風堂藏。這件鼎式青瓷大爐,足耳通高達50厘米,器型碩大,雖為殘件,但堪稱元代龍泉青瓷香爐之王。
關于元代龍泉青瓷香爐的形制風格特點,筆者在此不一 一展開討論,而主要針對元代龍泉青瓷樽式爐、奩式爐、鼓釘爐、弦紋爐、盤式爐等香爐的唇沿、爐底的圈足成型工藝以及元代懸足爐、通天爐兩款特殊形制款式的工藝特點和成因提出討論。
1、元代龍泉青瓷樽式爐、奩式爐、鼓釘爐、弦紋爐、盤式爐等香爐之唇沿工藝特點
元代龍泉青瓷樽式爐、奩式爐、鼓釘爐、弦紋爐、盤式爐等香爐之唇沿具有一個共同的造型工藝特點:平沿內折、外沿略高、內沿略低,中呈內凹之勢,外唇與內唇加厚起棱,釉層較薄淺露白胎,形成兩道淺白凸棱。筆者曾就元代龍泉青瓷香爐的口沿內折、平沿內凹、起棱的工藝特點,請教當代龍泉青瓷泰斗徐朝興大師。徐大師根據自己的研究和對青瓷造型與燒成的關系,提出了這樣獨到的見解:這一類元代龍泉青瓷香爐口沿內折的成型工藝,不僅起到美化的裝飾作用,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十分巧妙地解決了因制作香爐時爐壁厚薄不均在燒制時容易變形的問題。
圖12,元代龍泉窯青瓷鼓釘爐,惜瓷草堂藏。
圖13,元代龍泉窯青瓷樽式八卦爐,惜瓷草堂藏。
圖14,元代龍泉窯青瓷刻花八卦爐,惜瓷草堂藏。
2、元代龍泉窯青瓷香爐圈足工藝特征
元代龍泉窯青瓷香爐之爐足有乳形足、柱形足、蔥管形足以及餅形、圈足等。關于元代龍泉窯青瓷香爐之乳形足、柱形足以及蔥管形足在前期介紹元代龍泉青瓷香爐時已有所討論,在此不再贅言,今將元代龍泉青瓷香爐之圈足工藝特征分析點評如下:
圖15,元代早期龍泉青瓷弦紋爐之圈足特征圖,惜瓷草堂藏。
圖16,元代早期龍泉青瓷貼花爐之圈足特征圖,惜瓷草堂藏。
圖17,元代中期龍泉青瓷弦紋爐之圈足特征圖,惜瓷草堂藏。
圖18,元代晚期龍泉青瓷貼花爐之圈足特征圖,惜瓷草堂藏。
從以上三個時期,元代龍泉青瓷香爐圈足的特征分析:元代龍泉青瓷香爐之圈足特征與同期龍泉青瓷碗、盤等器皿之圈足一致。其形制特點為:圈足與底垂直,足底齊平,圈足足墻較矮,圈足內側足墻成斜坡形,內底有旋修時留下的乳凸尖。就具體痕跡特征分析而言,元代龍泉青瓷香爐的圈足成型可能采用“L”型特殊刀具旋修挖足而成。故其爐底露胎處可見旋修時的由內向外放射狀的跳刀痕,以及刀具旋削胎底時留下的圓圈痕。經過我們的分析與研究,其圈足旋削成型的具體工藝流程可能是:首先將拉坯成型、尚未干透的爐坯倒置在拉坯陶車轉盤之上;其次,轉動轉盤,再用特制的“L”修坯刀具,旋削爐底外半圈,留出爐底中部,使之成餅型足之后,再用刀具垂直旋修外足墻一刀,使之光滑平整;再次,旋削餅型足,挖出足墻,為使內底足墻平整,再用刀斜修一刀,使之光滑平整;最后形成外直內斜,垂直于爐底的圈足。從其殘存標本的截面圖來看,元代龍泉青瓷這類香爐圈足正向截面呈倒梯形。
3、元代龍泉青瓷香爐的懸足工藝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在元代到明初,龍泉窯大量燒制一種爐底外側懸掛三懸足,而爐底又設圈足置地的特殊爐具——懸足爐,俗稱吊腳爐。為什么會形成和產生這樣一種特殊形制的懸足爐呢?筆者認為可以從經典傳承和制作燒造工藝這兩個角度去解析。
首先,談這類懸足爐的經典傳承范式起源的問題。宋代五大名窯“汝、哥、官、鈞、定”之汝窯是大宋朝廷之官家御用窯場,其產品嚴格按《宣和博古圖》所著錄的商周青銅器的款式燒制。圖19為汝窯三足樽,圖20為汝窯三足盤。這兩件清宮舊藏汝窯珍品可為我們的討論提供參考。汝窯的產品形制及其追求的美學標準,是當時天下窯業模仿與追趕的標桿樣板,對后世的陶瓷生產制作影響極大。汝窯追求的是一種滿釉完美極致的工藝之美。為了追求達到滿釉的工藝效果,汝窯將支釘燒工藝發揮到極致。如圖21為汝窯支釘支燒的三足盤盤底。這種工藝和陶瓷作品成為后世的一種范式。支釘墊燒,不僅費時費工,而且成本極高,燒成率極低。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為了在造型上傳承這種具有傳統經典美學意蘊的范式,而又能達到省時省工,節約成本的效果。自南宋始,聰明智慧的龍泉窯工匠,首先采用了爐底括釉用柱狀窯具支燒的工藝,燒造出了一批具有龍泉窯青瓷特色的裹足滿釉的三足爐。如圖22南宋龍泉窯青瓷括釉支燒裹足滿釉的三足爐八卦紋雙耳爐(金繕修復),惜瓷草堂藏。
為什么不能直接將三足直接放置在墊餅之上燒制,而要于爐底刮釉,或置圈足來燒制呢?這涉及到三足爐的成型與燒造工藝問題。一般三足爐之三足,是采用模范壓制成型之后,再用漿水粘貼與爐底而成。在燒制時要歷時數天,窯溫要達到1200℃至1300℃左右才能燒成,所以其爐足與爐壁接觸面太少故不能撐持整個器物的重量,而導制變形或倒塌。因此為解決這一問題,追求完美的官窯就采用支釘支燒工藝,而南宋龍泉窯在燒造一般產品時,為提高效率則采用爐底括釉再用爐具支燒,元代則用圈足露胎燒成工藝來燒制這類爐具。因為青瓷燒造有一個收縮比例的問題,所以如何解決懸足與圈足之間的高度比問題,一直都是困撓龍泉窯工的一大難題。元初,龍泉窯繼承南宋龍泉青瓷的工藝傳統,制作精良,其懸足與圈足相當,過之則懸足因太長而與墊餅粘連,則燒成失敗,太短則影響爐具的造型風格。故元初龍泉青瓷懸足爐的制作與燒成藝術水平極高,燒制成功了一批精品佳作,而元中期則有所退步,到了元末這類懸足爐的制作與燒成就已變得十分粗糙,毫無美感可言了。元初、中、晚期龍泉青瓷懸足爐,見圖8、圖9、圖10。
4、元代龍泉窯通天爐的工藝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在元代龍泉青瓷香爐的造型中,出現了一種十分奇特的造型款式——通天爐,即在燒成的爐具之正底旋挖留有一個圓孔。如圖23元代龍泉窯青瓷樽式八卦通天爐,浙江省博物館藏。該爐高17.4、口徑25.7、底足8.1厘米。直口,唇沿內折,腹部各有一圈凸弦為飾,弦紋間刻劃花草紋,底部裝三足,腹內壁留有五道拉坯凸棱,底心有一圓孔。青灰釉,底部無釉呈朱紅色。民間將此類底部中空留有圓孔的香爐稱“通天爐”。
關于此類“通天爐”的底部留圓孔的成因與功能的問題:朱伯謙認為“底心挖一圓孔,用于漏香灰。”(注釋4)如果為了便于漏香灰,這樣一個關于使用便利的設置為什么不同時出現在其他款式的香爐之上呢?所以筆者認為還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燒成工藝方面的成因。筆者曾就此問題在龍泉多次向多位制瓷老藝人請教,他們認為元代香爐中間挖孔主要是為了疊燒時便于熱氣的流通轉導,提高燒成率而設計。在相關器物之上,疊裝其他器皿,以提高窯位的空間利用率,以提高產品數量,這是元中晚期龍泉窯普遍采用的一種燒成方法。筆者認為元代通天爐爐底挖孔,以利于疊燒產品燒成的說法可備為一種解析。
元代龍泉窯青瓷香爐裝飾工藝特征
元代早期龍泉窯青瓷香爐,傳承與延續南宋風格,一般以素身無裝飾為主。元代中晚期由于胎體厚重,釉層變薄,釉質青亮透明,再加之蒙古貴族崇尚繁雜紛麗的草原裝飾文化,所以開始盛行釉面紋飾裝飾。這一時期,龍泉窯青瓷的裝飾工藝,在繼承五代、北宋時期常用的刻、劃、堆、貼、印等傳統技法之外,元代龍泉窯青瓷的裝飾工藝還出了褐色點彩、鏤雕、露胎堆貼、模范壓印等新方法。元代中晚期龍泉青瓷香爐裝飾工藝常用的方法有:堆貼、刻劃、模印等。
1、堆貼
堆貼裝飾工藝,是元代龍泉青瓷香爐裝飾中使用最多,也是最為成功的方法之一。所謂堆貼就是在香爐的腹部堆貼上用模范壓制的薄花紋飾之后再上釉燒制。常用的紋樣有“富貴牡丹”、“福壽菊花”、“纏枝花紋”、“鋪首”、“鼓釘”等。
圖24,元代龍泉窯青瓷堆貼菊紋懸足爐(殘修),惜瓷草堂藏。
圖25,元代龍泉窯青瓷堆貼纏枝花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26,元代龍泉窯青瓷堆貼鼓釘鋪首爐,浙江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2、刻花與印花
刻花與印花也是元代龍泉窯青瓷香爐常用的一種裝飾方法。元代龍泉青瓷香爐裝飾工藝上,將刻劃花與印花結合運用,既增強圖案的主體感,又使紋飾鮮明生動。印花分陰文印花與陽文印花兩種。元代龍泉青瓷香爐刻花與印花常用的紋飾樣式有:八卦、蓮瓣、菊花、如意、方格、云紋等。
圖27,元代龍泉窯青瓷刻劃蓮瓣、菊花紋魚耳爐,福建省浦城文化館藏。
圖28,元代龍泉窯青瓷刻花爐,浙江省博物館藏。
圖29,元代龍泉窯青瓷方耳印花三獸首鼎式爐,浙江省杭州市博物館藏。
3、模印
模印,是元代龍泉青瓷香爐之雙耳、獸足等常用的成型和裝飾方法之一。
圖30,元代龍泉窯青瓷模印團花牡丹圖案,獸蹄三足爐,浙江省溫州博物館藏。
圖31,元代龍泉窯青瓷魚耳爐魚耳模印成型工藝標本,惜瓷草堂藏。
四、元代龍泉窯青瓷香爐裝燒工藝特征
元初龍泉青瓷香爐裝燒使用墊具以瓷質餅形墊具為主。這種墊具多數平底、弧邊、支墊面平而中間平凹。另尚見有一種碟形瓷質小墊具,用以墊燒碟、洗等器物。
圖32,元初龍泉窯青瓷墊具之一(采自龍泉大窯楓洞巖遺址),惜瓷草堂藏。
圖33,元初龍泉窯青瓷碟形瓷質小墊具(采自龍泉大窯楓洞巖遺址),惜瓷草堂藏。
圖34,元初采用瓷質墊餅墊燒鬲式爐,浙江省龍泉青瓷博物館藏(注釋5)。
元代中晚期,龍泉青瓷香爐的生產為追求產出量,最大發揮窯位空間的使用率,而采用了套裝疊燒的燒制方法。據龍泉大窯楓洞巖遺址對元代中晚期窯址地層的挖掘調查報告:這一時期,器物多采用“M”形匣缽裝燒。墊具器型有大有小,瓷質小型墊具數量較多,且品種繁多,造型較規整。套燒、疊燒的器物都采用外底墊燒的方法,因此也有很多圈足器的外底無釉,比如蓋碗、盅、杯等常疊燒于樽式爐內底。另外,出現了外底刮釉一圈墊燒物,大型圈足器足壁較寬,足端斜削裹釉,小型圈足器足端裹釉但不斜削,足壁也不厚,澀圈的位置相對靠近足壁,且澀圈的寬度相對較窄。這些澀圈器胎質相對較為精細,釉色多為較純正的青色,釉層較薄。以上特征的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使用了新的墊具。新出現的缽形墊具有大小兩種:大型墊具,瓷質,胎體厚重,內平外圜,僅邊緣上翹呈缽形,缽口較平,多用于支墊大型盤、盆等器;小型墊具,瓷質,粗砂瓷均有,外部凸出,使用時需以泥圈固定,多用于支墊碗和小型盤、洗等器(注釋6)。正因為元代中晚期的這種套裝、疊燒工藝,所以這一時期所生產的龍泉窯青瓷香爐就出現了大量的爐底圈足露胎和內底括釉的香爐。圖35,元代中晚期龍泉青瓷香爐套裝墊燒工藝標本,惜瓷草堂藏。
注釋:
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龍泉東區窯址發掘報告》2005年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
②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龍泉青瓷博物館編《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出土瓷器》。200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龍泉青瓷博物館編《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出土瓷器》。200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P11。
④朱伯謙主編《龍泉青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出版,P268。
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龍泉青瓷博物館編《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出土瓷器》,200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P40。
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龍泉青瓷博物館編《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出土瓷器》,200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