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末有驚喜,新年唱好戲。
2014年12月2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了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相關法律實施調整的草案。
此前的12月12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簽署了關于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試點經驗、加快制定完善負面清單,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等內容;同時還提及要依托現有新區、園區,在廣東、天津、福建特定區域再設三個自由貿易園區。這意味著,廣東、天津、福建三個自貿區獲國務院批準設立。
自貿區倒逼新一輪開放
2013年8月中國第一個自貿區終于落戶上海,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經驗復制推廣節點,國家推出第二批廣東、天津、福建三個自貿區。在上海自貿試驗區運作一年之后,國家再設三大自貿試驗區,在戰略層面上,必要且迫切。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時代的終結,未來中國將步入一個漫長的中高速期。中國未來將進入一個長期的“新常態”,除了以新興產業作為突圍重點,自貿區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也將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之一。
在此背景下,自2008年以來,國家出臺了數十個國家戰略,以促進區域崛起,在這一過程中,國家批準了9個國家級新區,上海自貿區一年之后,即推出天津、廣東、福建三個自貿區。足見國家轉變發展模式,尋找新的戰略支點的迫切性。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認為,從改革定位來看,中國是在用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簡稱FTA)倒逼新一輪的改革開放。無論是設立上海自貿試驗區,還是設立第二批的廣東、天津、福建自貿試驗區,這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其范圍是按照國家總體戰略部署要求來確定。目前,國家正以“一帶一路”為中心,構建全球化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上海、廣東、福建、天津自貿區的設立,將為中國打造新一輪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地。
四大自貿區各有所長、各有深意
天津、廣東、福建三大自貿區,包括上海自貿區應該說也昭示了中國區域經濟下一步發力的重點和方向。
福建自貿區最為迫切的任務應當在于進一步促進兩岸經貿活動自由化便利化。此前,兩岸經貿合作主要通過兩岸經濟協議談判(ECFA )推動,但由于當下臺灣地區政局變化而受阻。在此背景下,兩岸經貿的破冰理應由福建自貿區先行先試來繼續推進。目前,廈門、平潭等地,在經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對臺交流合作發展十分快速。福建自貿區的成立,將有利于促進兩岸區域經濟合作和城市交流朝著更深層次發展。
事實上,從2011年國務院批復并開始打造以福建為主體的新的經濟增長極——海峽西岸經濟區,其定位便是: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再到已有的廈門經濟特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開展了一些先行先試的進出口貿易政策,這些都為自貿區的啟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福建自貿區無疑是廈門經濟特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平潭綜合實驗區基礎之上的促進臺海經濟發展的升級版。
同樣,未來的廣東自貿區將更加突出同香港、澳門的合作,特別是加強對香港澳門高端服務業的開放、銜接、轉移。高端服務業的開放將進一步提升廣東制造業的實力和活力。
新一輪的三家自貿區在東南沿海沒有選擇在廣西、海南,而是選擇在了廣東。這就意味著,廣東自貿區面向東盟是應有之義。未來,廣東自貿區與已有的中國東盟自貿區相接,將進一步推動我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此外,廣東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自貿區平臺也將發揮橋頭堡的作用。
而天津自貿區無疑是著眼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服務于華北、東北老工業基地、西北等三北地區,促進環渤海經濟帶的產業結構調整,并且面向東北亞。有數據顯示:中韓自貿區與天津自貿區相結合后,天津港與仁川港對接,進出口產品出庫時間將從一個工作周節省到24小時。
上海自貿區的成立,在浦東新區之后,無疑為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加了“一把力”。
早在2013年7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便提到將為上海自貿區設立21項激勵措施,其中多項涉及金融方面,以吸引海外投資,并涵蓋金融服務、大宗商品交易等。而金融創新也恰好是上海自貿區的核心優勢所在。
自貿區要建成國家供應鏈平臺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認為,“一帶一路”把中國與外國市場和主渠道打通。但僅僅打通還不夠,還需要在集成平臺上產生化合作用,因此自貿區的建立利好中國建設國家供應鏈樞紐。2014年在青島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貿易部長會議通過了《建議APEC供應鏈聯盟倡議》。中國建津、滬、閩、粵四個自貿區,也利于APEC框架下的區域供應鏈建設。
“21世紀的商業競爭沒有企業與企業的競爭,只有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楊達卿認為,21世紀國家經濟體的競爭也正是如此,信息化不但打通了本國產業的奇經八脈,也讓本國與外國經濟更頻繁地聯動共振。但不可忽視的是,互聯網時代經濟體個性化(無論企業還是國家)凸顯背后的是碎片化的放大,在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都是如此。因此,建設能讓四流合一、互聯互通的國家供應鏈平臺,對未來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站穩腳跟、掌握主動至關重要。
名稱""""" 輻射范圍"""" 投資成本對比分析"" 優勢""""" 劣勢
上海自貿區 輻射范圍不再僅僅是狹義的滬、蘇、浙長三角,而是長江經濟帶、滬蘇浙皖經濟區,遠至長江中上游地區。 背靠滬蘇浙皖經濟區,人力資源豐富,成本較低;水、電等資源承載能力有限。"""""" 金融創新、打好金融改革牌。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藍圖將持續為自貿區加力。" 作為先期確立的自貿區,缺乏后三者自貿區優惠政策的虹吸能力。
天津自貿區 京津冀經濟區,山東藍色經濟區,東北、華北、西北等三北,日韓東北亞區域。"""""" 作為老牌直轄市,高校林立,人力資源豐富,成本較低;煤電資源豐富。水資源是瓶頸,環境承載能力有限。""""" 作為京津冀經濟區聯動發展的新引擎,將有效吸引北京的產業外溢,對接日韓東北亞經濟圈。 工業經濟轉型升級依然是困擾。市場機制、市場動力相對不足。缺少產業平臺、產業群體。
福建自貿區 臺海兩岸、平潭綜合實驗區,江西、浙江等長江中部地區。 人力資源有限,成本相對較高。水、電資源承載能力有限。" 輻射臺海,承接臺灣制造業、高新產業的外溢、轉移。" 自貿區輻射區域雖有限,但自貿區的效應可以密集輻射到全省、輻射臺海。
廣東自貿區 港澳、珠江三角區、廣西、湖南、江西、貴州、云南等大西南地區,對接中國-東盟自貿區。"""""" 廣州至貴州等地高鐵的開通,使得廣東自貿區的人力資源極大豐富。資源腹地進一步擴大。 借力前海、橫琴特區等粵港澳合作,“特區”優勢、民營經濟活躍,創新力強。 廣東自貿區亟待對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開放區域在功能方面進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