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樓市在新常態下步入了“白銀時代”。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應該如何梳理總結2014年中國樓市發展態勢?起落轉折的中國樓市在2015年又將走向何方?政策、市場、房企……我們該怎么看、怎么辦呢?
擔憂不等于看衰
2014年的中國樓市降溫明顯,房企賣房輕松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據中國指數研究院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樓市總體成交量較2013年下降10.36%。其中,一線城市樓市總體成交量相比2013年下降15.36%,二線城市樓市總體成交量同比下降6.99%。
成交價格方面,2014年樓市成交價格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一線城市抗壓性較強,全年房價基本平穩,同比微升,二三線城市則分化明顯,政策利好的熱點二三線城市房價呈上漲態勢,市場需求前期透支、人口吸附能力較弱的二三線城市則房價有所下降。
“9·30”新政是樓市2014全年的重大轉折點,伴隨著“9·30”房貸新政的出臺,以及隨后的公積金政策調整、央行降息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中國樓市一改頹勢,在年尾成功上演了一出“逆襲”好戲,多地成交顯著企穩回升。
不過,樓市筑底之路是否已經完成,業界分歧較大。樂觀者稱,樓市低谷期已過,2015全國房價普漲。悲觀者也有。“房價未來跌50%屬正常”,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是堅定的看空派,在他的文章里依然充斥著“泡沫破滅”、“房價崩盤”等聳人聽聞的字眼。
然而,更多的業內人士則認為,樓市筑底還需持續一段時間,2015年樓市仍將延續2014年下半年以來平穩回暖的態勢,“去庫存”仍將是市場的主基調。目前開發商的庫存壓力依然較大。有數據顯示,預售面積大概已經超過6億平方米,而接近6億平方米已是歷史上最高峰。這意味著目前的預售面積已創造了新的高峰。
另外,比起庫存,更令業界擔憂的是,開發商的到位資金問題。原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近日在公開場合多次提及這個問題,“房地產開發到位資金正急劇下滑,處于歷史以來最低位,到位資金中,定金以及預收款和個人貸基本是負增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銀行信貸規模正在持續下降。”
資金緊張,減少投資便順理成章。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降至11.9%,為2009年8月以來64個月的最低值。
“明年可能仍然處于投資持續下滑的趨勢。”任志強雖然呼吁同行做好“去庫存持久戰”的準備,但他堅持強調,這不是看衰中國樓市。
“從房價角度看未來還要漲。”在任志強看來,樓市庫存增加的時候,開發商減少投資是市場調節的合理手段,會對消化庫存和未來價格的穩定起到良好的作用,再加上人口上漲的空間以及城鎮化的推進,都將拉動房地產市場回暖。這個時間點,任志強認為,很可能就在2015年的第四季度。
“去行政化”PK聽政府話
2014年12月1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樓市調控”再度“缺席”中國未來一年的經濟定調會。中國樓市歷來都是個“政策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樣重大的會議,竟然對樓市調控只字未提,這被外界解讀為行政性調控政策將退出歷史舞臺。
對此,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認為,政府本就不應該對房地產這個市場發令太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只字未提樓市調控從這個意義上是回歸常態,回歸經濟規律,回歸市場的一個進步。
原建設部政策研究室中心主任、中國城鄉建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淮同樣認為不應該提,但是,他的理由與田國強不同。在陳淮看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個短期經濟穩定運行的定調會議,房地產、城鎮化是個長期發展的過程,“不提就對了。”
對于這個問題,北京師范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則認為,不提可能有三層意思在里面:第一,政府還沒想好下一步怎么辦;第二,政策轉頭太快有點不好意思;第三,老百姓都盼著房價下跌,不提是為了避免刺激輿論。
松綁限購限貸,再加上缺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樓市調控進入“去行政化”階段似乎已成為業界共識。不過,任志強卻對此大潑冷水,他近日重提“夜壺論”,堅稱,“宏觀經濟政策決定了房地產經濟波動的周期。‘夜壺’早早晚晚的事兒。”
限購政策行政色彩濃厚,一直備受爭議,自2014年6月份呼和浩特破冰“限購令”以來,其他城市陸續跟進放開限購步伐。截至2014年年底,僅北上廣深以及三亞尚在執行限購政策,樓市調控“去行政化”能否持續下去,人們把目光聚焦在了這些城市的身上。
它們什么時候能夠解除限購?什么條件下解除限購?對此,人們也是爭論不休。
田國強認為應將競爭性市場氛圍還給房地產,一旦發現危機,政府會自動取消限購,而評判尺度就是宏觀經濟,如果經濟繼續下滑,限購就有望取消。
任志強也贊成取消限購,但他認為,北京和個別大城市的限購政策已經和房地產市場無關,“北京市不會把它當成一個房地產政策,而是把它當成了一個人口限制政策,發改委說還要再解決3億人的進城問題,怎么辦啊?還得往北京跑,雖然靠限購解決不了人口問題,但它還會堅持。”
對此,陳淮也是感觸頗深。在他看來,北京上海十年前就想限制城市人口,但招致一片罵聲,地產政策恰恰給了地方政府“就坡下驢”的機會,“取消限購就像娶媳婦,爹媽說話不好使,得自己愿意才行,但目前地方政府根本沒有這個積極性。”
房產稅 明年戲不大
調控政策是短期效應,解決中國樓市問題根本在于制度建設,房產稅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2014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布《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國土部將牽頭建立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平臺,以確保國家、省、市、縣四級登記信息實時共享。并且,該條例將于201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備受關注的《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正式出臺,接下來是否會出臺房產稅細則則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有分析人士認為,2015年房產稅將進入立法程序,如果2016年能夠完成立法,2017年有望正式實施。
在田國強看來,征收房產稅,有利于解決貧富差距過大和地方財政的問題,這是大勢所趨,但現在最大的阻力在于凡有房地產的人都不愿意去交這個稅,中國基本上已經錯過了征收房產稅的最佳時間,要看政府的智慧。
對此,董藩則認為,中國征收房產稅的阻礙在于中國不具備法理基礎,住戶只擁有房產的70年產權,并不擁有所有權。而且,中國家庭資產結構方面也不支持征收房產稅,人們一般是工資收入少,固定資產占比高,一旦開征房產稅,可能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具操作性。
不過,陳淮分析認為,目前關于房地產稅的信息非常混亂,扭曲的解釋很多,房地產稅不是“打土豪分田地”,不是要把全國的房子重新分配,房地產稅不是為了剝奪而建立的,這個稅種是市場經濟改革發展必不可少的,有利于將房產推向租賃市場。
在他看來,征收難這些都不是事兒,“每人一張30平米的房產稅券,愛上哪交上哪交,不管什么價格的房子,頂完算。”
房產稅,盡管早前有傳中央已經停止了其試點的擴圍,改為推進房地產稅的立法工作,但此傳聞一直沒有得到官方正面回應,所以究竟房產稅要不要全面征收還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