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是一項陶冶情操,舒展情緒,富有情趣,對人們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動,它已被列為世界性的文體項目,我國也成立了“中國釣魚協(xié)會”。
中國歷史上有名氣的釣魚人是姜太公。姜太公,就是輔佐武王伐紂的姜子牙。姜太公釣魚,歷史上確有其事。《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呂尚蓋常窮困,年老矣,以魚釣虷(音hán,地名,即茲泉)周西伯(即周文王)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因此,后世常說的“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指的就是此事。
到了后世,和姜太公一樣喜歡沒事釣幾桿子的也大有人在。“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代詩人張志和的這首《漁歌子》小令道出釣魚的意境,生動地描繪出在雨中漁夫頭戴竹笠,身穿草衣,在那兒悠然自得垂釣的樂趣。

乾隆皇帝在位60年中,不少時光都是在快樂的垂釣中度過的。在他看來,頤養(yǎng)天年數(shù)垂釣,所以他常離開紫禁城,脫下皇袍去望海樓垂釣。公元1774年,乾隆在望海樓垂釣時,雅興一來揮毫潑墨,親手寫下“釣魚臺”三個大字,從此望海樓便易名為“釣魚臺”而馳名中外。乾隆皇帝還喜歡“游釣”。每次南巡,幾乎行一路釣一路釣遍了大江南北。
林語堂認為,釣魚是一項高雅的健身活動,在創(chuàng)作之余,經(jīng)常走出戶外,在郊野江河湖海持竿觀浮,心曠神怡,怡養(yǎng)性情,一身疲憊和煩惱在碧波邊消除殆盡,有益于身心健康。
有人這樣描寫釣魚者的情趣:“待魚之時的期望,魚兒咬鉤時的緊張,上鉤時的喜悅,遛魚時的專注,跑魚時的惋惜,收獲時的興奮,還有討教釣技的虔誠。”釣魚釣的是個快樂的過程,放松的心情,追求的是健康的心態(tài),忘我的境界!”
釣者百態(tài),毫無掩飾、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在每一位釣者的臉上,早已不分長幼尊卑等階級觀念,一切面具、偽裝已被摘掉、拋棄,一個個放松了捆綁的真實的自我出現(xiàn)在魚塘邊。此乃返璞歸真、還我本性、陶冶情操之樂也。
而且,適合垂釣的地方大多在郊外,水邊河畔,空氣清新異常,負離子含量比城市高出許多,讓人感到悠閑自得、心曠神怡,有利于人體的新陳代謝,能起到鎮(zhèn)靜、催眠、降壓、減輕疲勞的作用。再說經(jīng)常到郊外去走走,這本身就已經(jīng)是一種鍛煉了。
釣魚時講究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這里說的靜包括垂釣者心情的平靜和外界環(huán)境的寧靜,天人合一,凝神靜氣,益處無窮。釣魚時釣者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全神貫注,心無所思,耳無所聞,眼、腦、神專注水面上漂子的沉浮。這時大部分腦神經(jīng)得到充分的休息,進入練氣功要求的高度放松入靜的境界,使身體得到深層次的鍛煉,起到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消除疲勞、增補元氣的作用。但又不是一味靜坐,一旦魚兒咬鉤,要忙提釣竿,捉魚,換餌,機敏靈活地活動身體。
釣魚者的心情是閑適安靜的,手、腦的活動完全出于自然,用不著去克服什么雜念,這種意識和動作的一致,正是練功者所追求的“形神合一”的功效。因此,只要你在釣魚時能保持良好的情緒,讓心情舒暢;保持正確的姿勢,使身體上虛下實,端正安祥,那么,你的體質(zhì)、性格、精神都會起質(zhì)的變化,獲得良好的健身效果。可見,垂釣不僅是獲魚,而在于怡養(yǎng)性情、增益身心。
(王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