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靈秀、自然,猶如春風拂面,就像一株草在春風里破土生長,充滿著泥土芬芳,收到詩人王馥君(筆名草馨兒)的詩集《山與水的守望》和散文詩集《神秘的武當》,我在驚奇她收獲如此之豐之余,閱讀之后卻又給我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詩人守望本土,對于山水,對于生活,對花草,對風景,對情感的描述與傾訴無不入情入理,得心應手,可謂行吟詩人,地域寫作,文化禮贊,山水歌者,讓我們從她的詩歌里領略詩人的藝術世界,儼然一位守望本土的山水歌者。綜觀她的詩不乏呈現三大特色:守望山水的恢宏交響,武當文化的深情禮贊,故土親情的詩意抒懷。
守望山水的恢宏交響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詩人王馥君顯然兼融了這兩者,游走在山水之間,詩意的抒寫。而詩人游走山水的詩情總是飽滿而濃烈地噴發出來,在山水之間激情歌唱。詩人的出生地就在丹江口庫區和武當山下,正是這里的一方好山水滋養了詩人的靈性,誘發了走上詩歌創作道路后詩人的靈感。詩人寄情山水,仿佛一位田園詩人,以牧歌的方式向大地訴求,以歌唱的心靈贊美山水。
“我留不住它們。落在地上的都是雄花。/整朵整朵的,新鮮,嬌艷。/枝頭停留的,一定是雌蕊。/是愛,讓它們堅守,直到最后一刻。//我留不住它們。落在地上的都是雄花。/是愛和愛的結晶,讓它們/在最青春、最美麗的時刻/從容地死去。//其實,從綻放到飄落/雄花的生命只有一天,卻是/無憾的一生。/真正的愛情,從不問值還是不值。”(《滿地桐花》)。這是一首借物抒懷的詩,詩人敏銳的洞察力和超乎尋常的想象,明白落在地上的一定是雄花,而枝頭停留的卻一定是雌蕊。詩人明白,那雌蕊就是愛,因為愛才讓他們堅守到最后一刻,堅守到開花結果。面對滿地桐花,詩人充滿憂傷, 憂傷的是對雄花離去的惋惜,對他們“在最青春、最美麗的時刻/從容地死去”的無限悲憫。詩人寫到這里卻筆鋒一轉,“其實,從綻放到飄落/雄花的生命只有一天,卻是/無憾的一生。/真正的愛情,從不問值還是不值。”這就是詩眼,讓詩歌在這里得到升華,而不是就事論事,僅僅是通過詩人的眼觀看到為滿地的桐花所產生的豐富的聯想,超乎尋常,將那種生命的短暫和人生價值的體現抒發得淋漓盡致,借物抒情,且抒發到極致,讀后讓人產生酣暢淋漓的感覺。
這樣的詩在王馥君的詩集里隨處可見。詩人充滿憂傷,而又滿懷悲憫,謳歌心靈,卻又樂觀向上。詩人抒發的是對自然、對萬事萬物的關切,進而表達自己內心隱秘的詩意。“一座火山/請來了北方水神/一場大雨/成就了世界遺產/一次調水/滋養了華北生靈//于是/山不再是山/輝映山間的建筑/是畫卷/曠古絕今/水不再是水/積淀歲月的綠瀾/是史詩/舉世矚目//從此/水與火不能分/山與水不能分/南方和北方不能分/你和我永遠不能分”(《山與水的守望》)。我不知道這首詩是不是詩人的代表作,也不知道詩人為何用了這首詩的題目做了書名。但姑且以這首詩來說,就是一首大氣磅礴的詩。將山與水的交響輝映,南與北的不離不棄,水與火的不能分離,通過一首詩體現出來。雖是一首關于南水北調題材的詩,但在詩人的筆下,卻發揮得妙趣橫生、詩意盎然,讓人絲毫也沒有感到枯燥。
“你在山一方/我在水一方/我把心給了你/你把心給了我//怎奈/山水蒼茫/我們只能/祈禱和遙望/一任/相思淚千行”(《遙望山水》)。詩人且行且吟,且歌且唱,即使憂傷卻也充滿著歡樂。即使遠隔天涯,在水一方,也將相思之苦通過寄情山水而得到抒發。
歌詠山水,抒寫四季,對一花一草,一枝一葉的盛贊是王馥君詩歌的一大特色。詩人對一事一物,皆能觸景生情,找到抒發的突破口,進而找到詩意的光芒。“那顏色真亮,但這顏色/可以落在泥土里/又可以長到泥土之上/仿佛這種顏色是另一種光亮/或許它不是光,是草/剛剛捧出的信仰//……/仿佛蠟燭/通過一根火柴命名光芒/它像它自己那樣/有時候瘋長,有時不瘋長//露珠打濕了草原/它坐在自己的影子里/越來越像自己想要的模樣”(《草的光芒》)。這一看似平常的草,卻在詩人的筆下發出了光芒。像《迎春花開》《吹皺一池春水》《綠柳如煙》等詩作,這些詩讀來,讓人感到清新自然、晶瑩剔透的感覺,讓人感受到濃濃春意。
武當文化的深情禮贊
詩人對武當文化潛心研究,這主要體現在詩人新出的這本散文詩集《神秘的武當》里。其實在還沒有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在去年的《青年文學》上,讀到了詩人發表的一組關于武當山神秘文化的散文詩。《神秘而又神奇的武當》,共11個頁碼,分50章以詩的語言歌詠了武當山凈樂宮、迎恩宮、玄岳門、元和觀等景點,以及烏鴉接食、金猴跳澗、飛蟻朝頂等傳說故事,作品氣勢磅礴,讀來讓人身臨其境,抒發了作者對祖國河山,對家鄉和武當山的熱愛。
“一切緣于水。緣于那一片凈潔的水。緣于一把鎖。水的無情鎖。/鎖住兩條河流的同時,也鎖住、并吞噬了一個千年古國。”(《凈樂宮》)。詩人在寫到這一個“九宮之首”的凈樂宮時,并沒有直接去寫景,而是從一個肯定的回答開始,然后層層遞進,將讀者引向一個更深更深的層面,最終引入主題,引入詩人所要寫的凈樂宮。詩人將歷史的厚重,以詩的語言逐一向讀者展開畫卷,讓讀者在閱讀詩的語言的享受中去回味歷史。寫這些詩首先詩人必須要對神秘武當文化的熟知,然后才能將武當文化融入詩中,以詩的語言展現出來。近來,寫武當文化者大有人在,但是王馥君卻獨辟蹊徑,找到了另一條路子來反映武當文化的神秘和厚重,讓讀者在詩意的享受中感受到武當文化的博大精深。她每到一個景點,都是在深入研究這一個景點的文化之后,才寫出了這樣恢宏大氣的詩篇。就憑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想象詩人應該是走遍了武當大地,熟讀了關于武當文化方方面面的書籍,才有了對武當文化如此深厚的了解。就連每一個景點,每一個典故,甚至每一個傳說,她都能做到準確無誤,且將其融進詩意。
“一個圈就是一座城。一座城只是一個圈。遠遠望去。一個圈,繞著大頂,宛如一道金色的光芒。一個盆,圍著蓮峰,托舉一片祥和的盛世。就這樣,隨意地在峭壁上圍一個圓,就是一只玄武、一座皇城。”(《紫荊城》)。這是多么富有哲理而優美的詩句啊,讀來大氣。如果說,前面對草木萬物的描寫精彩的話,那是因為來源于生活,而對于武當這一神秘文化的理解,則是來自于詩人淵博的知識層面了。
在《武當山魂》這一組散文詩中,詩人則寫下了一系列與武當山有關的人物。這些不管是武當山上傳說的人物,還是真實的人物,都在詩人的筆下活靈活現。而《武當動八景》中則又將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描繪得繪聲繪色。像《金猴跳澗》《黑虎巡山》《烏鴉接食》《梅鹿銜花》《飛蟻朝頂》《雀不漫頂》等篇章,則又將武當山的景色寫得如此完美。隨后又有《武當靜八景》,再有《武當史歌》,詩人通過詩歌來展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武當文化,展現這塊土地悠久的歷史和文明的贊歌。這可謂一部關于武當文化的百科全書。讓讀者在詩意的享受中領受到武當文化的精髓。
“武當啊,你是一座矗立在我心中的仙山,你是一座庇護天下之太和的靈山”(《武當山抒懷》)。也許是詩人懷有一種武當情結,對武當文化的頂禮膜拜,使詩人對武當山有了如此的虔誠,如此深厚的愛,如此不絕的歌唱。“我日日不倦地在你的腳下仰望你,感悟你的玄妙,領略你的神奇,接納你的靈光——除了虔誠還是虔誠,我靈魂深處永遠聳立著你的高度、先人的豐碑和自然的禮贊。”
故土親情的詩意抒寫
鄉土是創作永恒的主題,是一個溫暖而又疼痛的字眼。同樣,詩意的鄉土,也一直是中國文人撫慰精神創傷、寄寓苦悶情懷的精神避難所。著名作家陳應松曾說過:“鄉村代表大地”,詩人王馥君同樣沒有放棄鄉土這一廣泛的主題,而是創作了大批的抒寫鄉土、抒寫故土親情的詩作。詩人熱愛大地、熱愛鄉土、因為那里總是有她詠唱不完的歌聲。
“手握鞋墊/漫長不再平淡/心藏鞋墊/天涯不再遙遠/腳穿鞋墊/崎嶇不再坎坷”(《鞋墊》)。很普通的一雙鞋墊在詩人的眼里已幻化成了一種詩意的東西,可以伴隨詩人天涯,天涯不再遙遠,崎嶇不再坎坷,漫長也不再平淡。只因為“所有的制造者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母親”。這看似是在寫鞋墊,其實是在對母親對子女的那一種偉大的母愛的禮贊,對子女的牽掛,兒女對母親的思想等等一切,都通過一雙鞋墊表達出來。
詩人不甘于都市的枯燥生活,而是用詩,用心靈在歌唱,在泣訴、在期盼,讓麻木的靈魂早日走向回歸故園的心聲。“臘月,是誰在傳播一種病/讓胸口的疼痛屢屢發作/是思念,是盼歸/還是那個叫家的地方”(《臘月,流行一種病》)。詩人將臘月比喻成傳播一種病,家鄉盼歸,這種富有彈性的比喻著實富有創意,表達出一個游子思家的那種迫切。
親情同樣貫穿著詩人抒情的始終,像《父親病了》《母親的手》等都將那種親情融入詩句,融入詩人生命的歌唱。“雪阻歸途是一種考驗/即使不能回家/也要煉就風雪翅膀/不為別的/只為元日/那一劑/可以治療相思的藥”(《除夕,雪阻歸途》)。透過這首詩,我理解詩人當時的心情,被雪阻隔他鄉,急于回家的迫切,那種即使不能回家,也要煉就風雪翅膀的渴望。
《故鄉,在山澤水湄里閃光》同樣是一組寫故鄉寫鄉土的詩,這是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那種移民對故土難離,對故鄉倦戀的血淚般的泣訴,雖然難離,但為了國家建設依然別離故土的那種深沉的大愛。詩人沒有直寫,而是通過一事一物,一縷炊煙、一個村莊、一首船歌、一臺石碾、一只燕子、一只布谷、一口老井等等一系列的事物,來展現移民對故土的眷戀,對故鄉的難舍之情。
縱觀王馥君兩部沉甸厚重的專著,均為作者近年來創作的生活感悟、詩意抒寫,作品感情真摯,既有對博大精深武當文化的禮贊,也有對在深入基層、深入庫區對南水北調移民的謳歌,更有對故土親情的詠唱,不乏為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
(作者單位:十堰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