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當前全面深化改革中,標準化工作如何深化改革創新必然提上議事日程。作為一個老的標準化工作者,出于對標準化工作的熱愛和感情也會很自然地思考這些問題,把我的意見寫下來,供討論。
標準化在社會生產、生活中它只是上層建筑,它決定于社會的經濟基礎。當前,黨領導全國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增強社會活力,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作為標準化工作的歷史性任務,必然是根據工作的性質,在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明確擺正地位,為新的法律法規體系提供技術支撐;在依法治理標準化工作中,深化改革我國標準化管理體系,切實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戰略和基礎作用。
標準化工作深化改革,首先要將標準化工作納入依法治國的軌道,積極自覺地依法管理標準化。標準化工作和法律法規從本質上都是一種社會規范,法是社會特殊規范,而標準化是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特定領域的技術規范,都具有高度規范性。標準化與國家法律法規有內在的從屬性,標準化也只有在依法治國的總的環境下,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我國已在1989年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把我國標準化工作納入法制管理的軌道,近二十五年來對我國經濟和社會建設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對促進技術進步、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社會效益、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起到了基礎作用。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和深化改革,原來立法依據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基礎已不適應要“以市場為決定因素”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必須對標準化工作深化改革,實施了二十五年的《標準化法》也應及時修訂,以適應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需要。
標準化工作的深化改革,要觸及建國以來長期形成的國家、行業、地方和企業四類標準的結構體系,這個標準體系脫胎于原蘇維埃聯盟標準、部頒標準、加盟共和國標準和企業技術規范四級標準結構體系,是典型的政府主導型標準體系,與原蘇聯計劃經濟模式是適應的。解放后,蘇聯和東歐友好國家幫助我國建設156項重點工作中我國建立的國家、部門(行業)、地方和企業四級標準體系對經濟和社會建設起到了極大的規范和推動作用。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年深化改革中,明顯地顯現出標準化這一上層建筑已不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歷史的責任落在標準化工作者身上,必須推動標準化深化改革。
首要的就是著手研究現行四類標準結構體系的簡化、統一、協調和優化。
一、明確強制性標準的法律屬性,納入國家憲法為核心的法制體系,與國家技術法規相協調,明確強制標準與相關法律法規的內在聯系,由國家標準化法定機構統一管理發布和組織實施。強制標準制定范圍應限制在全國需要統一的通用基礎標準,以及涉及公共及人身安全、衛生健康、生態環境等需要強制執行的標準。標準內容應與國際通行的“技術法規”一致,只規定范圍要求,這些要求必須可執行、可驗證,不涉及企業可根據市場需求自主決定達到要求的程序、過程和資源,把其交還給市場和企業,尤其不要把應各具特色,與企業競爭力有關的產品標準納入強制標準范圍。
二、大力精簡推薦性標準的層級和數量。企業在經濟全球化中,要及時緊跟市場的需求,使企業產品更具競爭能力,一是企業標準應滿足與其產品相關的強制性標準(技術法規)要求,從而滿足相關國家法律法規要求;二是為適應各使用范圍的要求,包括產品、過程、服務及各種資源配置,可自愿采用各部門、行業、組織推薦性標準,推薦性標準不再劃分行業和地方的區別。企業標準化自我聲明及合同、契約、協議作為企業生產和向顧客交付的依據。
三、企業標準由企業自我聲明,應在相關文件(包括說明書、合格證件、銘牌、標簽,合同、契約、協議等文件)上依法明示,作為企業法律意義上的責任主體證明,也是企業誠信的宣示。各級標準化管理部門有權、有責任對企業自我聲明的企業標準進行監督檢查,檢查內容主要包括企業標準是否滿足相關法律法規及強制性標準的要求,企業產品、過程和服務與企業標準符合程度。監督檢查結果可以利用各種信息平臺向社會公告,充分利用社會、市場和公眾以加強對企業認真執行標準的監督。
四、積極培育社會團體標準、聯盟標準,鼓勵企業同行自愿或協議采用,從而充分調動社會團體標準化的自律作用,同時更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團內的技術力量,通過標準化協調集團力量,提高團體內的市場競爭力。
五、指導企業運用系統方法,建立健全與企業產品、生產過程、服務相適用的以技術標準為主,包括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的企業標準體系,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常態組成部分并有效運行,使生產經營全過程實現規范化管理,以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