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鞋容易出現的問題
(1)服裝本身質量問題,如拔絲、開線、起球、掉色等。消費者對有質量問題的服裝要求退貨時,一些經營者只同意更換同價位或更高價位的服裝。
(2)服裝標簽問題,有服裝面料與標簽標注不符,有掛牌與服裝內標簽不一致問題。
(3)鞋的質量問題,穿用幾天后,出現開膠、斷底、斷面等問題,經營者與消費者在退貨或換貨問題上容易出現糾紛。
(4)消費者質疑購買的服裝、鞋不是真品,投訴經營者銷售假貨。
手機問題
(1)手機質量問題,性能故障問題多,如屏幕故障、充電問題、死機、接受不到信號,無法上網、自動關機、揚聲器失音、外殼裂縫、電池故障、按鍵故障、充電器自燃等。
2)售后維修問題多,手機出現故障后,經銷商與廠商售后部門互相推卸責任,有的以消費者自拆封簽、沒有維修貼、人為因素等理由,不履行國家規定的手機“三包”義務。一些故障手機雖經多次維修仍不能使用。一些廠商售后部門為消費者更換手機后,對“三包”期限不按照規定重新計算。贈品手機與合約手機出現質量問題,維修時容易出現糾紛。一些廠商售后部門以消費者不能提供購機發票為由,拒絕為保修期內的故障手機提供維修服務,甚至還有廠商售后部門以消費者的購機發票是手寫而不是機打,拒絕提供維修服務。針對這些問題,遼寧省工商局投訴舉報中心約談某國外著名手機廠家,告知其以手寫發票拒絕為消費者提供法定維修義務是違法行為,如果不予以改正,遼寧省工商局將依法予以處罰。此外維修時間過長,不為消費者提供備用機,不確定何時能修好故障手機等問題也很多。
電視機問題
(1)質量問題較多,一些電視機在“三包”期內反復出現故障。
(2)消費者在商場購買電視機后,商家送貨不及時。
(3)送到消費者家中的電視機與商場銷售時樣機不符,也有送來舊電視機的情況。
(4)電視機廠家對出現質量問題的電視機,以消費者使用不當等各種借口,推卸維修義務。
(5)維修收費不透明、不合理。
汽車問題
(1)汽車自身質量問題。
(2)經銷商誘騙消費者為汽車做一些沒有必要的修飾和保養。
(3)消費者購買的新車被銷售過,經銷商不告知消費者實情,消費者往往是在買保險或進行保養時才發現有相應記錄。
(4)經銷商為了賣車,對消費者做出一些無法兌現的承諾,消費者購車后,因為承諾不能兌現,矛盾隨之產生。
(5)經銷商虛假宣傳,利用每款車型的不同配置,誤導和欺騙消費者。
裝修問題
(1)裝修工期拖延問題較多,裝修公司不能按合同約定期交工。
(2)釣魚合同,裝修公司與消費者簽訂裝修合同時,雙方約定的裝修費用不是很高,而一旦裝修工程開工,裝修公司會以各種理由借口,更改裝修合同或引導消費者更換裝修材料,消費者最終支付的裝修費用,遠遠高于最初簽訂合同時的費用。
(3)裝修過程中,裝修公司不按合同使用約定材料,甚至有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情況出現。
(4)裝修問題出現后,責任難以判定。裝修工程結束后,消費者僅憑肉眼難以判斷裝修工程質量好壞,一段時間過后,裝修出現問題,消費者難以指證是裝修公司的責任,有些檢測需要對裝修部分進行破壞,消費者維權成本增大。
裝飾裝修材料問題
(1)購買裝飾裝修材料時,簽訂的合同約定不細、有歧義,對材質、品牌、型號、送貨日期、退換貨及運送費用等可能出現問題的環節,沒有具體約定,一旦出現問題,消費者無法通過購買合同進行維權。
(2)材料的質量、顏色與商家展示樣品不同,送到消費者家中的材料并不是消費者在商家店中選中的樣品。
(3)商家到消費者家中量尺寸,有虛報尺寸超出消費者實際需求的情況,目的是多賣商品。裝修后消費者剩余的材料,商家以各種借口拒絕為消費者退貨。
(4)家具等商品在運送過程中容易出現磕碰、摩損等情況。
電信服務和互聯網接入服務問題
消費者對電信服務投訴內容較多。消費者手機還有話費,手機被電信運營商停機;消費者參加按月返還話費活動,因手機故障更換或手機丟失,運營商不返還話費;消費者已辦理拆機業務,運營商依然收取費用;消費者辦理拆機后,運營商不返還剩余話費;運營商拒絕為消費者辦理資費標準低的套餐業務;擅自為消費者開通流量包業務;擅自為消費者定制收費服務;互聯網服務問題有,接入速率低于消費者交費時約定的速率;網絡出現故障,遲遲不給維修;擅自為消費者開通其他收費服務;合同到期不給辦理拆網手續,繼續收取消費者費用。
預付款消費問題
預付款消費問題主要出現在美容、美發、影樓、酒樓、快餐、健身、瑜伽、干洗等服務行業。引發消費者投訴的原因有:
(1)商家無法兌現消費者交費時承諾的服務標準,或消費者對商家提供的服務不滿意,要求退款而被拒絕。
(2)商家經營虧損倒閉,消費者無法得到服務。一些消費者不了解預付款消費的風險性,預付款消費風險綁定在經營者的經營風險上,如果經營者虧損倒閉,預付款就無法要回。
(3)經營者將店鋪出兌,承接的經營者拒絕為前期已交費的消費者提供服務。
(4)服務中出現的一些糾紛問題。
網絡購物和電視購物問題
(1)網購商品質量問題較多。
(2)消費者對網購商品的預期與商品實際有差異,導致退貨糾紛出現。
(3)消費者沖動消費,無理由退貨情況增多,特別是雙“十一”后,大量無理由退貨情況出現,經營者為了自身利益少受損失,對符合無理由退貨條件的也設置了限制,導致消費投訴增多。
(4)一些網絡經營者虛假宣傳,商品宣傳與實物不符,誤導消費者。
(5)一些商家因消費者評價不高,頻繁騷擾消費者。
(6)在電視購物中,經營者虛假宣傳問題較多,一些中老年人被騙上當情況較多。
餐飲住宿服務問題
(1)在就餐過程中,消費者遇到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等問題,在經營者是否應該賠償或應賠償多少等方面出現糾紛。
(2)某些餐飲店設最低消費,或收取開瓶費、茶位費、服務費等,由于沒有明碼標價或事后告之消費者引發糾紛。
(3)網上團購訂餐,經營者不按照約定標準收費,或因故不能提供服務。
(4)預訂客房不按約定提供。入住客房期間,經營者擅自漲價。因退房時間引發爭議,中午12點后退房,算半天消費的問題,一些消費者不了解或不認同,有些經營者不履行告知義務。因消費者損壞客房內物品,在收取賠償費用上產生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