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標準化是畜牧業的經濟技術基礎工作,國內外實踐經驗證明,標準化是畜牧業生產發展的重要階梯,也是畜牧業科研成果轉化生產力的橋梁。它對提高畜禽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減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畜牧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明顯的作用。
畜禽品種是畜牧業生產的起點,選擇和改良,都需要有一個共同遵守的依據用于鑒別和分級,這就是品種標準化。
畜禽品種標準化有兩個主要任務,一是制定品種標準,把經濟效益最佳的優良畜禽的品種制定標準,確定品種內群體品級差別和評定等級。二是貫徹實施品種標準,并使其布局合理,實現最佳的區劃安排。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畜牧業品種標準化得以迅速的發展,1980年原國家標準局審批發布了灘羊國家標準,1981年又審批、發布了南陽牛、東北細毛羊、金華豬、內江豬、新疆細毛羊、寧鄉豬等品種標準。1983年至1985年遼寧省畜牧局先后制定了沈花豬、新金豬、金州馬、復州牛、遼寧黑豬、錦州白雞等6個地方名貴品種標準,遼寧省標準局審批發布為地方標準。莊河大骨雞、昌圖白鵝等地方優良品種標準正在起草中。
1984年國家標準局審批、發布了GB 4630-84《遼寧絨山羊》品種標準。標志著遼寧絨山羊已完成選育任務。當時,已組建羊群4258只,羊群遺傳性穩定。產絨量高,母羊平均產絨量達0.79千克(±0.05千克),絨長、絨白均達到育種指標。可用純繁和雜交改良。并已在全國十幾個省、區推廣種羊21,192只。每只遼寧絨山羊平均比當地山羊多產絨(200~300)克/只,一代雜種山羊比當地山羊多產絨(80~140)克/只,年增加收入(16~20)元。目前,遼寧絨山羊仍是全國有名氣的山羊品種之一,是遼寧的名貴山羊品牌。只有品牌與標準化結合起來,才能保持這種優良品種遺傳性能穩定,產絨量高,絨長、絨白的特性不退化。
飼料標準化是畜牧業標準化的組成部分。營養是畜牧(禽)生活的必需物質,飼養中營養成分和數量,直接影響畜禽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為了充分發揮營養物質的作用和畜禽本身的生長能力,需要供給畜禽相應數量和質量的營養物質,科學地確定營養物質的數量和質量,形成飼料標準化。
遼寧省飼料工業領導小組、遼寧省糧食局和省畜牧局會同沈陽農業大學、省標準局聯合起草了37個飼料標準及檢驗方法標準,于1986年發布,在全省實施。
據沈陽市蔬菜公司和飼料公司試驗驗證,用一般飼料喂豬料肉比為5.0[∶]1,用新研究的配合飼料喂豬,料肉比3.9[∶]1,這種配合飼料是用玉米、豆餅、麥麩、骨粉、食鹽配制而成的。育肥平均為175天,比用一般飼料縮短35天,出欄平均體重為221.8斤,每頭豬所需飼料費用只有77元,比一般飼料節省8.37元。
飼養方法標準化,是針對不同畜禽、不同品種而制定的飼養技術規程。它通過使用符合標準化要求的飼料,對畜禽進行科學的喂養和技術管理使畜禽達到飼養標準規定的水平,從而充分發揮飼料營養功能和畜禽自身的生長能力,而獲得高產、優質的畜禽產品。
沈陽市蘇家屯區為了豐富市民的“菜籃子”,增加鮮肉產量,提高養豬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該區畜牧副食局和技術監督局密切合作,通過調查研究、走訪養豬專業戶,探索出一條養豬實用技術的新途徑——實施飼養標準化生產,促進了全區生豬事業的大發展。
1986年蘇家屯區被列為商品瘦肉型豬基地建設區。為了適應瘦肉型豬基地建設的需要,使全區養豬專業戶能夠有一個科學易懂的實用的養豬技術規程,區畜牧副食局和技術監督局,總結本地養豬實踐經驗,收集國內外先進技術,編寫了《商品瘦肉型豬飼養管理辦法》,在全區14個鄉(鎮)、3000多養豬專業戶推廣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987年在此基礎上進行修訂和完善,制定了《瘦肉型豬飼養管理技術規程》,通過沈陽市技術監督局組織審定,發布為市地方標準。該規程實施后效果顯著,對全區的商品瘦肉型豬基地建設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本規程被評為沈陽市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9年蘇家屯區畜牧副食局和技術監督局,又在原“規程”的基礎上,編制成《瘦肉型豬飼養管理標準圖》,該圖把瘦肉型飼養管理的主要技術用曲線、表格、圖片和精煉的文字溶為一體,非常通俗易懂,使不同文化程度的養豬專業戶能夠靈活掌握瘦肉型豬飼養技術,該圖1990年發布為遼寧省地方標準,專家們一致認為,該圖切合養豬生產實際,可操作性強,可在遼寧地區推廣應用。填補了省內空白,具有國內同類標準的先進水平。福建、陜西、湖南、青海、吉林等省先后來遼寧參觀考察學習并索取了50多份《瘦肉型豬飼養管理標準圖》。
《瘦肉型豬飼養管理標準圖》,在蘇家屯區八一、大溝、紅菱等鄉鎮的25個養豬戶進行試驗驗證,通過對16戶出欄632頭豬的測試統計表明:育肥仔豬入欄平均體重為14.09千克,育肥期152天,平均每頭豬體重為115.17千克,料肉比3.56[∶]1,使瘦肉率達50.1%,與未實行標準化養豬對比,縮短育肥期35天,出欄體重增加15.85千克/頭,每頭豬節省飼料80千克,增加效益45元/頭。
通過實施標準化養豬生產,全區的生豬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到1990年末生豬飼養量達到211,553頭,其中出欄112,998頭,分別比上年增長12.20%和12.4%,比未實行標準化養豬的1986年增長29.1%和40%。養豬規模也逐漸擴大,形成了集約化生產體系。1990年出欄豬達30頭以上的達到917戶,其中百頭以上大戶39戶,分別比上年增長24.9%和116%,比1986年分別增長10倍和9.5倍。
畜牧業管理標準化是畜牧業生產中的重要一環。遼寧省畜牧局從1982年—1985年間,制定了《豬的雜交組合試驗技術規程》、《豬弓形體病間接血凝試驗操作規程》、《敵敵畏氣霧驅羊鼻蠅幼蟲操作規程》、《豬人工授精技術操作規程》、《馬匹人工授精技術操作規程》、《綿羊人工授精技術操作規程》、《牛冷精液人工授精技術操作規程》等多項技術操作規程,對遼寧省畜牧業生產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遼Q1065-83《豬弓形體病間接血凝試驗操作規程》為例,實施后在全省32個市、縣(區)18個試驗點應用,共檢查豬6189頭,檢出陽性豬1680頭,初步摸清全省弓形體病對豬的感染情況,采取了有效防治措施,檢出的陽性豬,經治療少死491頭。每頭豬按60元計算,可減少經濟損失33,110元。馬三家機械化養豬廠凈化三年來,未有弓形體病發生,不僅減少了傳染病源,且能提高母豬的繁殖能力,平均每頭母豬多產仔2頭,一年多盈利14萬元。
1988年,原省標準局和馬三家養豬廠承擔了國家科委下達的綜合標準化引導項目:瘦肉型豬工廠化生產綜合標準化課題。從1988年6月開始,經過三年的努力,在馬三家養豬廠建立了企業標準綜合體,并進行貫徹和測試跟蹤,取得一定的成果,基本上完成了綜合標準化試點的一個周期。
根據企業標準化綜合體規劃試點工作制定142項配套的企業標準,建立了企業標準綜合體,通過標準綜合體內的技術標準同步實施,初步實現了企業綜合標準化管理,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1)幼豬經2340頭驗證,日增重由500克提高到555克,增加55克,料肉比由3.5[∶]1下降到了3.02[∶]1,降低0.48克。
(2)肥豬經2475頭日增重驗證,由650克提高到677克,增加27克,料肉比由4.5[∶]1下降到4.2[∶]1,下降0.3千克。
(3)仔豬60日齡個體重經樣本群驗證由16.16千克增加到17.66千克。
(4)每頭母豬年產活仔數經隨機驗證90頭雜交母豬,由年產19頭活仔數達到21.06頭,增加2.06頭。
根據這四項指標的測算,馬三家養豬廠實現綜合標準化管理養豬,每年可增加經濟效益118.2萬元。
作者簡介
趙衛東,1935年生,遼寧省興城市人。1951年參加工作,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在原興城縣農業局、遼寧省計量標準局、遼寧省科技局、遼寧省標準局、遼寧省技術監督局、遼寧省標準情報研究所工作,歷任遼寧省標準局標準化處副處長;遼寧省標準局農業標準化處副處長、處長;遼寧省技術監督局標準化處副處長;遼寧省標準情報研究所所長、黨總支書記;遼寧省標準化協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全國農作物種子專業技術委員會常務理事;北京中標興質量保證中心遼寧分中心主任等職務。
(責任編輯:張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