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赤峰市北部,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農牧林礦結合的地方。這里曾是契丹(大遼)王朝上京臨潢府的所在地。當年,遼朝在此曾有京、府、州、縣四級行政建置,其中臨潢府便位于今巴林左旗林東鎮南故城上。這些信息也是我在進入巴林左旗后一點一點獲取的。
耶律阿保機和他的遼上京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草原諸邦,稱天皇帝,定國號為“契丹”。公元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滅五代后晉,改國號為“遼”。建國兩百余年間,這個王朝的國號曾在“契丹”和“遼”之間,反復更迭。1125年,遼內亂衰敗為金國所滅。

隨著時光的更迭和變遷,轉眼千年逝去,遼上京早已不復存在,當年的眾多建筑也已灰飛煙滅。如今留給世人的只有墳墓、遺跡和幸村的南北塔。
在左旗城區東南方向三公里處有一大片荒地,這便是遼上京臨潢府的遺址。據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于918年 (神冊三年)開始興筑,初名皇都,926年(天顯元年)擴建,938年(天顯十三年)改稱上京,并設立臨潢府,為遼代五京之首……時間可以讓一切輝煌成為歷史。隨著大遼王朝的覆滅,這里也在戰火中成為廢墟,被泥土掩埋成為歷史。身處闊大的遺址中,會見到很多碎磚和瓦片,這些遺物在告訴后人,它曾經的輝煌。然而,這里似乎并不孤單,如今它的另一個功用是農民的放牧場。每日都會有成群的牛羊與逝去的靈魂作伴,也不算是孤單。
南塔位于遼上京遺址南約2.5公里的龍頭山北側,與北塔遙相呼應,塔高25米,八角七檐,檐頭系風鈴;塔身嵌有浮雕,刀法細致,其風格類似遼西京大同華寺內的遼代壁畫。可以想象,當時遼上京南北山上,佛塔高聳,風鈴飄鳴,誦經聲聲,一派佛國盛世景象。可惜,南塔也遭到了破壞,塔墻上的很多佛像、飛天像、菩薩像等,不知于何時被何人摳除,更不知流落到何方。而北塔,則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近代作品,因處城區內現已成為市民休閑運動的好地方。
在巴林左旗林東鎮,有一處古木參天、清幽靜謐的山林里。大遼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陵墓就坐落于此。這里有個特點是石屋存疑,陵墓難找。因為在進入深山尋找陵寢前,人們都會被山前的一座石屋吸引。

這座石屋是用巨大的花崗石板搭建而成,屋內有一方巨大的石床。石屋高3.5米,寬6.7米,進深4.8米,只用了7塊大石板,目測每塊石板都有數十噸之重。這種結構的石室,為中國古代建筑物中所少見,也是遼代建造石室中僅存的一座。據說這座石屋是遼朝皇族死后進入皇陵時,暫時用來停尸的。傳說這里曾停放過耶律阿保機的靈柩。通俗的說,這應是皇族的臨時停尸房。
從石屋往南沿著小道走上一段寬闊的泥土道后,沿著此路往山里走,大約40分鐘,就可抵達遼太祖的最后歸宿。
“草原小五臺”與億年活化石
召廟,蒙古族喇嘛教的寺廟。召廟景區位于巴林左旗林東鎮南20公里的群山之中。召廟的三面分別是圣水山、別楞山和桃石山,在三山形成的箕形山谷里,桃石山從谷地驟然拔起。經過地質考古專家考證研究,認為桃石山所在地區是典型的第四季冰川發育區,這里有堪稱世界奇觀的七鍋山冰臼群。峭壁之下,有遼代開鑿的“真寂之寺”石窟,它是研究遼代佛教思想、美術史、造像藝術的珍貴的實物資料。
真寂寺是一組石窟群,開鑿年代雖無定論,但它是遼朝200余年重要的佛寺之一,后人包括大多專家學者認之為遼代真寂寺。千百年來,古老而神秘的真寂寺和后召廟成為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被譽為“草原小五臺”。不僅一年一度的廟會延續至今,平時各地的信眾、游客也是絡繹不絕。不過,這里的喇嘛并不太喜歡攝影師對著他們拍照,并一再提醒訪者除了他們,可以拍攝廟內各種景色。
同在召廟景區,七鍋山自然保護區就位于真寂寺的旁邊。七鍋山自然保護區地形地貌以低山山地為主,海拔高度700-900米,多數地段以花崗巖裸巖為主,植被稀疏。這里留有很多冰川時代的遺跡。
據介紹,七鍋山天然鍋穴有100余個,總的特點是口小、肚大、底平,鍋穴最大的口徑8-10米,深約2米,最小的口徑只有10厘米,但深度達40-50厘米。這里的天然鍋穴絕大部分分布于山脊、山峰的花崗巖上,個別鍋穴發育于呈孤立狀的巨大巖柱之上,形成罕見的“孤峰”地貌或呈基座相連的“連座峰林”地貌。讓人稱奇的是,在一些儲水的鍋穴里竟然生存有三億年歷史的活化石——三眼恐龍蝦。

挺進烏蘭壩,等風來,等云開,等光彩
來巴林左旗就不能不去烏蘭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大興安嶺南麓,位于巴林左旗北部的烏蘭壩林場和石棚溝林場境內,這里有草原、林場、還有連綿的山岳,是大自然美景的集結地。

出左旗城區,一路北行,攝影師們被路上的優美風光所吸引。紛紛舉著相機從玻璃窗拍攝優美的草原風光。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柏油路的結尾,大巴車最終停在了去往烏蘭壩的半路上,而我們距離目的地還有20多公里。就在我們感到絕望之時,當地調來了一臺推土機,在草原泥路上為大巴車開起了道。
經過艱難的跋涉,我們最終抵達了草原腹地并吃到了地道的手抓羊肉。在草原的蒙古包內,一大幫人不由分說地大快朵頤起來。毫不夸張的說,這是我吃過的味道最鮮嫩、最味美的羊肉。不幸的是,我在為同席者分肉時,不小心切破了無名指……蒙古小刀真的很鋒利。說話間,帳篷外面急雨襲來。
進入烏蘭壩國家自然保護區太平屯林場,便可以看到大自然在山頂上塑造的十八羅漢像和農田的顏色拼圖。我不喜歡扎堆,更不喜歡模仿別人同樣的景色。攝影需要獨特的視角,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不論拍到什么樣的風景都不要去遺憾。于是,在進入林場時我選擇了道邊上的一處山坡。這里可以俯瞰腳下的農田,還可遠眺群山,這給了我很好的創作空間。登上山頂,云還沒散開,我需要等風來,等云開,等光來……沒過多久,云層撕開了一些裂口,陽光投射下來,農田里的葵花田,玉米地,黍子地以及林場的顏色開始變得豐富起來。

同是在烏蘭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老爺洞溝也是拍攝山岳風光的好去處。老爺洞溝是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烏蘭達壩風景區的一個重要景點。它是一個由大興安嶺余脈構成的狹長袋狀山谷,因為峽谷中的一個天然山洞中供奉著忠義之神——關云長,因此,整個山谷被人們稱之為老爺洞溝。
進入河谷,我發現這里別有洞天。成片的麥田已經成熟,大片的葵花田開的正艷。偶爾有松鼠從高大的榆樹下到地面,看到我們后又立刻逃入花田。不遠處,有幾位農夫正在河谷里打草,工作辛苦,但場面美麗。拍攝中,不時有裝載著草垛的拖拉機從河谷深處“突突突”地走出來。這樣的景色,不論是我,還是別人,都不會錯過……
進入烏蘭壩的一路上,我們遇到了很多麻煩,但美景總是藏在不易抵達的地方。不然,信手拈來的總是感覺不夠動情和入心。

菜市場里的生活藝術
“秋光無限好,瓜是老來紅(吳祖光《南瓜詩》)”,“金谷風露涼,綠珠醉初醒。珠帳夜不收,月明墮清影(唐·唐彥謙《葡萄》)”,“離離朱實,脆若離雪,甘如含蜜,脆者宜新(晉·傅玄《棗賦》)”……我突然想起幾首古人的詩詞。要了解一個地方的生活特色,就要在清早去他們的農貿市場。民以食為天,這菜市場與我們的生活離得最近,與飲食的藝術貼合地更是緊密,很多時候卻登不上藝術的大雅之堂。
巴林左旗的農貿批發市場在老城步行街一側,幾乎與步行街銜接。這里每天人潮鼎沸,但與步行街相比,實在是有著很大的視覺懸殊。生活需要陽春白雪,也同樣需要下里巴人。農貿市場內除各地運來的蔬菜水果外,最惹眼的就是數量眾多的牛羊肉銷售攤點。攤點上有各種牛羊肉制品,還有完整的牛頭,血淋淋的讓人不忍直視。不去多想,還是舉起了相機……
集合出發的時間到了,美景永遠在路上。出發吧,我想,好的片子,應該在各位的相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