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門和東浦、安昌、柯橋一起稱為紹興的四大古鎮。
斗門,位于紹興市東北邊,是近海的一個小鎮。這地方不大,然歷史卻很悠久。據史書記載,唐貞元初浙東觀察使皇甫鎮,把在斗門的金雞、玉蟾兩山間河道出???,由原本二孔閘改成八孔,以此調節鑒湖和平原河流,起著抗咸排澇、蓄淡灌溉的作用。玉山閘的改建,使這塊原本就豐腴的土地更加肥沃。移民紛至沓來,相對優厚的自然條件帶來物質和精神的滿足,逐漸形成了斗門鎮。
斗門,最初的意思是水利工程的名稱,泛指堤壩、堰上所設的放水閘門。據徐次鐸《復鑒湖議》里面說:“夫斗門、堰、閘、陰溝之為泄水,均也。然泄水最多者曰斗門,其次曰諸堰,若諸陰溝則又次焉”。時代變遷,受錢塘江河水沖擊,泥沙沉積,海岸線不斷北撤,斗門閘外的海涂不斷擴大,現在的閘門早已遠在斗門之外了,斗門不再有什么碶閘水利設施,成了一個有歷史記憶的地名。

斗門,這里無論是小橋流水,還是民居街弄,都保留著古樸典雅的歷史風貌。斗門雖小,有東街、西街、南街、米行街、月彎街等老街弄組成,斗門老街全長兩千米不到,延綿狹長。斗門老街一般指西街,約長五百米,其格局為前門臨街,后門枕水或環山,街面用石板錯縫鋪就,最窄處面寬僅一米左右。兩邊的居民各自坐在門檻上,可以隔街遞東西,樓上要是曬了衣服,碰到下雨什么的對面的就可以幫著收,老街雖窄但多的就是這些溫情。老街上的民居多系磚木結構,以樓為主,上宿下店或前店后房,格局基本一致。這里的店鋪,之前有“兩爿油車、七支鹽舍、八爿當”之說。現在老街連行人也十分稀少,更談不上有什么顧客了,店面自然鎖閉無人經營,偶爾有個小店,買些生活必須品。

斗門,時光褪去,早已經沒有了市井的喧囂。年輕人都搬走了,只剩下一些不愿意離開故地的老人和一些外來打工的圖這里房租便宜還三三兩兩的住著,維持著老街最后一點人氣。留下的老人們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單調,偶爾能聽到收音機里唱著越劇,或者電視里播報的新聞。隨便穿過一條狹窄的街弄,便是枕河,當年人來船往,現在河水還是這樣悄無聲息地流淌著,只是再無船只往來。水面飄浮著各種垃圾,河岸上破舊的房屋映在水中,就像一張滿是皺紋、老態龍鐘的臉。架在枕河上的石橋一座連一座,如今石橋大多都年久失修東倒西歪,感覺隨時有坍塌的可能。岸邊有兩位老人在唸叨著陳年舊事,說著老街上的月彎殘雪、官渡人聲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原來老街上的景致,可惜,現在已經無人能一飽眼福了,它們早就隨著歷史的變遷湮沒了。而后又感嘆自己一天不如一天的身子。

舊村改造,城市擴容,使得老街、古民居愈來愈少了。新建的樓房突兀地聳立在老式民居之間,顯得那么不協調,石板路已被水泥路所取代。斗門,漸漸地也就幾乎成了一座被人遺忘的角落。老街的前景會是怎樣呢?保留那些古老建筑,維持以往的神韻。這種可能性或許很小很小的,再或許推倒重來,建成所謂的老街、古鎮,那它和千年的“斗門”還有哪些關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