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民歌之鄉”的紫陽,青山綠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它坐落在陜西南部,這里地處漢江上游,隸屬陜西省安康市。紫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主產玉米、小麥、油菜、茶葉等,尤以茶葉最為有名,稱之為“茶鄉”。
紫陽民歌和大多數民歌一樣,來源于民間,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經過廣泛的口頭傳唱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和人民生活緊密聯系著的歌曲。它記錄著當時的歷史,記載著紫陽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勞動中創造的真摯情感和地域文化,無論是歌曲的詞或曲都能體現當地的易風易俗,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紫陽民歌的語言簡潔,風趣幽默,集抒情性、敘事性、舞蹈性于一身,具有豐富的畫面感。

紫陽民歌的題材十分豐富,有控訴封建社會地主對貧苦人民剝削的《長工歌》、有贊頌紅軍的《盼紅軍》、有控訴封建社會壓迫婦女的《婦女翻身得解放》、還有歌唱愛情的《送飯調》以及歌唱自然的《三月三 上茶山》等,總之生活里有什么就能唱什么。
紫陽民歌品類齊全,歌詞樸實,曲調優美,號子、山歌、小調、社火歌曲、風俗歌曲皆十分豐富。號子,是人們在勞動場合中,以一領眾合為主的結構形態, 號子多不用歌詞,只用“哎”“嗨”“呦”等無意義的虛詞,它直接伴隨勞動者的動作、情緒,起到了統一節奏、組織勞動、減累疲勞、振奮精神的作用,如:漢江船工號子、打夯號子等,生動地顯現了勞動人民活躍的勞動生活情緒。 山歌是紫陽民歌中最豐富最具特色的歌種, 它們一般在山野間放聲高歌。大多用高腔;在集體勞動中有時互相對歌,稱為“打對臺 ”。如果這種對歌是問答式的,則叫“盤歌”,如:南山竹子節節高、送飯調、盤歌﹙鑼鼓草﹚等。
紫陽民歌小調大部分詞曲都比較固定,內容十分廣泛,婚姻愛情、離別相思、風土人情、娛樂游戲、自然常識、傳說故事等皆能入歌,如:倒采茶、山伯訪友等,曲調具有流暢、婉柔、曲折、細膩的藝術特色,有江南韻味,我們所說的紫陽民歌“北地南腔”“南北融合”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小調之中。紫陽小調有著本土的方言土語、 方音土腔以及人文、自然特征。同一曲調,多段歌詞,各段相對應的句子字數基本相等,多為敘事體,所述故事十分單純。另有一種已經具有絲弦、 擊樂伴奏,向著說唱音樂或戲曲音樂發展的坐唱小調,在紫陽就有紫陽曲子 ,由職業或者半職業藝人在茶館酒肆演唱。
最熱鬧的要數社火歌曲,它主要是在春節期間演唱的,在紫陽,一幫人帶上采蓮船和各種形狀的燈籠“耍社火”,去各機關、單位和居民住戶拜年時演唱的歌曲。節奏明快,句式靈活,情緒激烈,一呼百應,十分生動。紫陽的風俗歌曲,至今在民間演唱的只有孝歌,其余的都已銷聲匿跡。
紫陽民歌的曲調結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由5612四音構成的基本歌調,在高山地區的民歌中最為常見.如《南山竹子節節高》《蘭草花》《對花》《順采茶》《人人都說茶山好》等。

在《一對紅雅雀》當中,雖然有5音的出現,但它的位置處在弱拍的弱位置上,這樣更加體現了由6123四音構成的基本歌調的特點。
紫陽民歌對于豐富中華民族音樂寶庫、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紫陽民歌不僅有豐富的蘊含、悠久的歷史、高遠的名聲,同時它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我們相信,在各級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經過當地業務干部及民間藝術家們不斷傳承創新,紫陽民歌一定會繁榮、發展、壯大, 為民族文化的復興發揮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