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菶菶萋萋,雍雍喈喈。”這是 《詩經·大雅·卷阿》中鳳棲于梧的一派和諧景象。鳳與梧間的相互選擇,也是一個地方能夠吸引眾多優秀人才的生動寫照,比如在廣東東莞。
在東莞,優秀文藝人才借著這里豐沃的創作土壤扎根開花并結出碩果,換個角度看,他們之所以有喜人的成就,正是得益于這個適宜成長的環境。為了給文化藝術人才創造盡可能優越的條件,東莞市從物質獎勵、政策扶持、創作環境等多方面給予激勵和培育,可以說給了藝術一片自由飛翔的天空。
在廣東東莞大力推進文化名城建設的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思想品德好、藝術成果佳、社會影響大的文藝名家。音舞戲劇、書畫攝影、文學及文藝理論等領域,均不乏東莞文藝名家的閃光身影。各名家以其智慧、堅持和勤奮,極大豐富了東莞每天綻放新精彩的活力形象。這些文藝名家的精彩綻放,演繹為文化東莞的一道亮麗風景。
劉影:東莞舞蹈界的開荒者
劉影是東莞舞蹈界的開荒者之一,見證了東莞舞蹈一步步發展壯大,直至塔尖的形成;她曾數次填補東莞在全國文藝賽事獎項上的空白,創編了一大批極具本土特色的舞蹈精品;她是播種者、澆水者、施肥者,打造了一系列舞蹈賽事,發掘了一大批舞蹈人才。
在東莞各個藝術門類中,舞蹈絕對是綻放得最精彩、最耀眼的那一支。說起東莞的舞蹈,省里的專家以及周邊城市的同行,無不豎起大拇指。早在10多年以前,廣東舞蹈就形成了業界公認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廣州、深圳、東莞,一直延續至今。
這里,不得不提到東莞市文化館副館長、市舞蹈協會主席劉影。作為東莞舞蹈界的開荒者之一,她見證了東莞舞蹈一步步發展壯大,從無到有,從專業舞蹈人員擴散到普通市民,直至塔尖的形成、鞏固、提高。
來東莞20多年,劉影憑著一大批接地氣的本土舞蹈精品,一個個參與度極高的群文舞蹈賽事,見證著自己的成長,舞動著東莞精彩。
劉影曾數次填補東莞在全國文藝賽事獎項上的空白,創編的廣場舞《醒獅踩高樁》獲第六屆“群星獎大獎”;三人舞《生命的空間》獲第八屆“文華獎”創作三等獎;《南國雄獅攀高峰》獲第四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創作“十佳作品”獎;《醒獅攀高峰》獲中國首屆“中國秧歌節”最佳表演團隊,同年應文化部和意大利羅馬音樂廳邀請,參加在羅馬舉辦的“中國藝術節”等。在國家級、省級各大舞臺上,劉影為東莞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獎項。可以說,這也是東莞舞蹈發展軌跡的一個生動縮影。
創編作品、策劃賽事、整合資源、輔導基層、培養隊伍,她不只是開荒者,也是播種者、澆水者、施肥者。平時,她經常應各鎮街的需求下基層進行輔導,輔導的對象從4歲兒童到70歲的老人,從幼兒園、學校到工廠、社區、鎮區機關、部隊,人次達幾十萬人,“32個鎮街全都跑遍了,有時候一天跑三四個地方,回來一般都是凌晨了。”
劉影曾輔導基層幾百個舞蹈節目,其中大多數都在市級以上賽事中獲獎。套用一句時髦的話,就是“劉影出品,必屬精品”。在她的影響下,整個東莞的舞蹈人才慢慢聚攏到一起,并活躍在東莞各鎮街、學校和企事業單位,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且頻頻在省和全國的舞蹈比賽中斬獲佳績,“東莞的舞蹈有今天的成績,是那么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東莞市少兒藝術花會、青年舞蹈大賽、廣場舞大賽、個人風采舞蹈大賽……這些全都是由劉影牽頭打造出來的。如此多的舞蹈賽事,不僅為東莞的舞蹈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同時也發掘了一大批舞蹈人才及作品,令整個東莞舞蹈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有力推動了東莞舞蹈界的發展。
談及未來,劉影有一個心愿:將去年組建成立的東莞舞蹈團培養起來,然后把歷年來東莞的一些精品節目在她們身上復排,找一線串聯起來,做成一場富有本土特色的晚會,“可以跟旅游結合起來,游客來東莞,晚上就能夠看這些節目,進而就了解了東莞的民俗風情、東莞的歷史與發展變化。”
如今,慢慢退居幕后的她,正在考慮選擇接班人,為下一代人做鋪墊。

劉巖石:盛滿家國情懷
懷著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劉巖石堅持創作歷史畫18年。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多年的業余時間都投入到歷史畫創作之中,埋頭苦畫、沉浸其中,他希望通過100多幅描繪歷史的中國畫作品(如《虎門銷煙》《鴉片戰爭》)來發揮重大歷史題材的存史載道和審美教化功能。
今年6月,“東莞文藝名家推廣計劃”之“凝固的歷史”劉巖石鴉片戰爭題材美術作品展在東莞嶺南美術館六個展廳同時開展,展出其260多件有關虎門銷煙、鴉片戰爭題材的歷史畫以及人物山水花鳥書法作品,涉及中國畫、書法、連環畫等繪畫形式。
劉巖石創作歷史畫之歷程,要追溯到1994年,他從湖南一所大學的美術系調到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工作,從此他與歷史畫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我第一次站在炮臺,面對一百多年前這段波瀾壯闊的銷煙歷史,心情格外凝重。”同時,因為對虎門銷煙、鴉片戰爭這段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懷著畫家的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決定通過手中的畫筆,將這段歷史描述出來。
劉巖石在鴉片戰爭博物館一待就是18年,期間的業余時間他都投入到歷史畫創作之中,埋頭苦畫、沉浸其中,“業余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創作,平時周末幾乎不出去玩。”劉巖石說,歷史畫創作相對其他繪畫創作,過程比較艱辛,重大歷史題材幾乎都是巨幅作品,小尺寸效果出不來,動輒是9米以上的長卷,除了要漫長的時間精力,創作過程中還經常要爬上爬下,體力耗費也很大。
劉巖石有一幅長66米、高2米的作品《鴉片戰爭》長卷。他說這是他繪虎門銷煙、鴉片戰爭作品中最重要也是最長的一幅畫,斷斷續續花費了七八年的時間才完成,“有了靈感就畫,有時候創作激情來了,畫到凌晨兩三點是常有的事。”
為了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獲取最有用的創作信息和素材,他遍尋相關歷史書籍,力求以真實的情景來再現歷史。同時,他創新技法,用“壁畫+連環畫”形式畫歷史長卷,利用電影蒙太奇手段將重大歷史呈現出來。
6月的展覽是劉巖石人生中首個個人展覽,很多畫家喜歡辦展覽,劉巖石不喜歡,“不僅勞民傷財,還要驚動很多人。”這次舉辦虎門銷煙、鴉片戰爭作品展,他更多是希望通過歷史畫作品,發揮其歷史功能和教育功能。
從1994年至2012年,劉巖石花費相當的精力,堅持創作了100多幅歷史畫,“有些藝術家不喜歡創作歷史畫,認為這是產生不了經濟價值的無用功。”劉巖石認為,一名藝術家,如果純粹為了個人利益去迎合社會需求,那他很快會失去藝術價值,歷史畫于自己,是一份責任,“我一直認為,責任是畫家的良知,也是創作的前提。”

葉向明:誰愛藝術,誰就會飛翔
作為文革后第一個考上廣州美院的東莞人,葉向明深受十九世紀法國巴黎印象畫派的影響,懷著對油畫的熱愛,他從富有成就的水彩之路轉而進入“回到自我”的油畫殿堂,開始從“具象到抽象”的創作轉型,并發起從“抽象到抽象”這般新的藝術追求。
如今,葉向明作為南中國的嶺南畫院院長深受十九世紀法國巴黎印象畫派的影響。他今年的工作重心,同樣是印象畫派作品——“夢之旅系列”和“吉祥中國系列”的創作。其中“夢之旅系列”注重強調畫家的心路歷程,游走于現實以外的領域,有西方哲學的基礎;“吉祥中國系列”則強調把專業學術跟民族情懷融合在一起,將思想、審美和大眾期望進行大融合。
1982年,作為文革后第一個考上廣州美院的東莞人,葉向明有著發自內心的對藝術的喜愛。早期的葉向明以水彩畫見長,他的水彩畫題材廣泛,不但有人物、風景與靜物,也偶爾涉獵了抽象的色彩與構圖,為他后來的油畫風格埋下伏筆。
在1999年的“首屆廣東省水彩畫展”上,他頗具創意的作品《悠悠歲月》獲得了金獎,葉向明說,當時同期參賽的藝術家,有不少是他的同學,甚至還有他大學讀書時教過他的教授。
這次獲獎,對葉向明來說,是個莫大的鼓勵,而他也將此視為創作的一個轉折點而正是基于對油畫的熱愛,1999年獲獎之后,葉向明從富有成就的水彩之路轉而進入“回到自我”的油畫殿堂。
葉向明也開始了自己從具象到抽象的轉型過程,接下來,他創作了一系列轉型之作,且多次參加過各種畫展并獲獎。如“音樂?女子系列”、“藍調系列”、“夢之旅系列”、“吉祥中國系列”……大膽創新,富有藝術感染力,
他的畫,出自于印象派,卻又有別于印象派以大自然作為繪畫對象這個基點,與印象畫派粗獷的用筆不同,他對線條和色彩的運用,可以說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看他的作品,你既能夠從絢麗的色彩中聯想到十九世紀中后葉的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和梵高等一批藝術大師的調色板和畫布,亦可從一種如精靈般飛揚的線條里尋找到中國遠古時代像莫高窟壁畫里的精美線描。
談及當初的轉型初衷,葉向明說,身為一個思想開闊、想象力豐富、內心敏感的創作人,寫實作品對他有很大的局限性,“寫實作品只是一個特定畫面,不能將我的情感、思想高度濃縮,滿足不了我內心的需求。”雖然前后作品差異甚大,但葉向明認為自己的創作核心不變,依然是“愿望+現實”。和一般傳統藝術家不同,他在創作時注重氛圍靈感,非常隨心所欲,因而他的作品大多都是水到渠成之作。
葉向明曾說過,“誰愛藝術,誰就會飛翔”,對于藝術的追求,讓他永遠不滿足于現狀,經歷了從“具象到抽象”的創作過程后,葉向明將發起從“抽象到抽象”的藝術追求。

葉海茵:幸福的歌聲滿城飛
葉海茵作為東莞本土音樂人,一直在廣東流行樂壇不斷努力:出專輯、舉行歌友會、培訓新人,活躍在臺前幕后。更以樂之名,組織起一群音樂愛好者,在自娛自樂的同時,熱心參與公益事業,用音樂和行動來溫暖人心。今年3月10日,其推出了最新粵語單曲《愛,一生期待》,并拍攝了新歌MV。
葉海茵坦承,自己1991年參加歌唱比賽出道,是一名聲樂培訓老師,也擔任過歌唱比賽的評委,比其他選手有更多經驗,但身為前輩的她依然參加“城市之聲”競賽活動接受挑戰,這是一個東莞與香港歌手同臺競賽的活動,參賽選手都是80后90后。“因為唱歌是不分年齡的,我希望能和年輕一輩比賽,吸收更多流行元素,同時將我自己多年來的原創作品演繹給大家聽。”
葉海茵1997年因演唱電視劇《飛越滄桑》和《法中情》的主題曲在廣東樂壇奠定地位,先后發行了《像我這樣愛》《心疼我》《兩個人一起不容易》等三張專輯和多張EP。2005年,她開辦了自己的公司做音樂培訓,在音樂教學中遇到更多愛音樂的人,一起尋覓音樂的快樂。

葉海茵對音樂的熱情,甚至到了自找麻煩的程度。2013年,葉海茵牽頭組織近百名專業歌手、聲樂老師、電視主持人等組成欣榮歌友會。“除了希望讓愛唱歌的人以歌會友外,更希望能盡一份力回報社會。”歌友會除了組織歌唱精英參加各類演出外,將更多精力放在公益活動上,麻涌鎮探望腦瘤患兒,到市光榮院慰問烈士家屬……2014年9月,欣榮歌友會推出歌曲《這里·東莞》,這首由葉海茵領唱作曲、多位欣榮歌友會合作演繹的歌曲,唱出了對這座生長、生活的城市最深情的祝福。
陳映荷:粵曲唱出“莞邑新歌”
因愛好而自學成才的陳映荷,不愛花旦愛小生,被譽為東莞三大平喉王之一。愛唱粵曲的她也愛創作,其貼近時代的粵曲新作備受歡迎;愛唱粵曲的她更關心傳承,將“粵劇進校園”帶入萬江,讓更多的私伙局能走上舞臺,她更希望粵劇人才盡顯所能,發揚粵劇文化。
被譽為東莞三大平喉王之一的陳映荷,在面對媒體的采訪時,還會顯得有點不好意思:“我已經很久沒參加比賽了,我被榮幸地列入東莞文藝名家序列,心里有點沒底。”6歲自學粵曲,9歲登臺獻藝,1990年便因一曲平喉獨唱《雨夜憶芳容》一鳴驚人,多次代表東莞參加全省各類粵曲大賽并屢獲大獎,2006年舉辦了個人粵曲演唱會,成為東莞粵劇界的中堅力量。

去年,陳映荷調任東莞粵劇發展中心副主任,更多的是從事行政工作,但她對舞臺的熱愛沒有減退,一有機會還是會走到臺上亮一嗓子。
“其實我們東莞有好多唱功好的粵劇人才”,她說,去年的“粵唱粵好——送戲到鎮街”活動,請來多位省級粵劇名伶,與東莞本土唱家同臺獻藝,臺下觀眾大多反映,“原來東莞也有唱得之人,比起名伶也不差”。觀眾的支持給了她很大的信心,也讓在她心中醞釀多年的想法逐漸成型:“我東莞粵劇一直以來太低調,全市有300多個曲藝社,但大多是自娛自樂。我越來越感覺到東莞粵劇要大力宣傳。其實東莞不缺唱得之人,也不缺好作品,真希望能辦一臺晚會,讓東莞本土唱家唱原創作品,我相信東莞粵劇界是有料的。”
陳映荷不僅演唱粵曲,還不忘創作和培訓后備人才。1998年,陳映荷創作粵曲《廣場之夜》,并在當年廣東電視臺舉辦的電視粵曲大賽中獲銅獎。之后,她目睹了東莞城市變化的日新月異,用粵曲謳歌現代生活的想法更是一發不可收,多年來,她先后創作了《萬江行》《松山湖禮贊》《莞邑新歌》等一批頗富時代氣息的粵曲作品,并在省市多次獲得創作獎。2012年,在東莞萬江區文化服務中心的支持下,陳映荷推動轄區內的三所學校(幼兒園)成為全市第一批“粵劇進校園”示范學校,邀請名師授課,讓孩子們了解粵劇曲藝之美。
現在,負責全市粵劇發展工作的陳映荷感到身上的責任更加重大,她說:“過去我只關心粵劇,現在看到很多其他的地方劇種、小戲小品以及音樂劇等,發現有一些好故事可以進行改編,準備將其改成小粵劇,讓孩子或成人來排練,這樣可以豐富粵劇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