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中醫(yī)是辨證醫(yī)學,提倡辨證論治。因此,本刊所搜集的秘方、單方、驗方等均只作參考,切勿亂服。如有需要,請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
凍瘡簡易療法
1.用紅靈酒外搽,每日兩三次;或用姜汁、辣椒水在凍瘡未潰處外搽,每日兩三次。
2.若有水皰或潰爛者,可用紅油膏或白玉膏外敷包扎。
3.早期未破者用10%的樟腦軟膏外搽,破潰者可外搽0.5%新霉素軟膏或黏膜潰瘍膏。
4.取蘿卜皮適量,加水煎湯,酌量加入少量硫黃熏洗患處,每日2次。
5.取鮮松針適量,加水煎湯,趁熱熏洗患處,每日兩三次。
6.取花生衣、醋、樟腦、酒精各適量。先將花生衣炒黃,研碎,過篩成粉末,每50克加醋100毫升,調成糊狀,放入樟腦粉1克、酒精少許調勻,將其敷于患處,用紗布包好固定。
7.取紫皮獨頭大蒜適量,將獨頭大蒜去皮,搗爛,加溫,敷貼患處。
8.取鮮山藥適量,蓖麻仁三五粒,將2味洗凈,一起搗爛,敷于患處,每日2次。
焦慮癥方
焦慮癥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干、尿頻、尿急、出汗、震顫和運動性不安等,治療本病首先要進行心理疏導,中藥調理有一定功效。中醫(yī)認為,焦慮癥的病因有臟氣不足,邪熱內伏等。若因情致不暢、肝失疏泄所致,可以柴胡加龍牡湯治療。
組方:柴胡10克,黃芩10克,姜半夏10克,桂枝10克,大黃10克,生龍骨(先煎)、牡蠣(先煎)各30克,珍珠母(先煎)30克,淮小麥(先煎)30克,大棗5枚,炒酸棗仁10克,生甘草10克。
臨床加減:痰熱者加膽南星10克,淡竹茹10克或天竺黃10克;肝火熾盛加龍膽草12克,山梔子10克;陰虛火旺者去桂枝,加知母10克,黃柏6克;肝胃陰虛去桂枝,加北沙參15克,麥門冬10克:久病氣虛者加黨參15克。
用法:每日1劑,早、晚煎服。若癥狀穩(wěn)定后,可改服中成藥逍遙丸(濃縮型),以鞏固療效。
甲溝炎外治方
1.雞膽囊套在患指(趾),綁住。
2.大蒜搗泥,加凡士林外敷患處包扎。缺點是很疼。
3.生梔子研粉加雞蛋清拌勻外敷患處包扎。
4.仙人掌搗泥外敷患處包扎。
急慢性中耳炎方
夏枯草30克,龍膽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7~15天。輔助治療:新核桃油滴耳;韭菜榨汁,加少許白凡,攪勻,滴耳。
丹毒外治方
夏枯草12克,煎湯熏洗患處,一日一次。
慢性咽炎方
金銀花20克,桔梗15克,陳皮10克,青果15克,甘草10克,1000毫升水煮45分鐘,加蜂蜜分次內服,每日一劑,連服五六天,小孩減量。
皮膚瘙癢方
皮膚瘙癢常給中老年人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和精神緊張。瘙癢常在夜晚加重,影響睡眠,中醫(yī)治療皮膚瘙癢癥,采用清熱解毒、養(yǎng)血涼血的方法。
止癢湯:金銀花30克,連翹30克,菊花15克,白鮮皮30克,地膚子30克,黃芩15克,黃柏15克,生地黃30克,丹皮15克,紫參15克,蟬蛻20克,丹參20克,水煎服。配合黃柏丸、五福丸、珠珀散口服,有良好的療效。
口腔潰瘍方
核桃殼(木質)七八個煮水40分鐘,含在口里5分鐘吐出,反復做。2,鮮竹子煮水喝。
椎間盤脫出、頸椎病外治方
生黃土、生白術按1:3的比例,炒黃,研粉,加水加蜂蜜,煮成藥膏,外用,每天換一次。
過敏性皮炎方
過敏性皮炎常出現(xiàn)丘疹、紅斑、瘙癢等癥狀。中醫(yī)認為,本病多由風熱外侵,氣陰兩虧所致。治宜祛風清熱,安神止癢。
處方及用法:金銀花、黃芩、龍骨、牡蠣各25克,苦參、荊芥、防風各15克,生地黃、麥冬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劑。一般服藥5-7劑可獲顯效或痊愈。(本刊綜合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