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說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講的是24個孝子行孝的故事。在中國,二十四孝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詳,例如董永賣身葬父、王祥臥冰求鯉。這些故事大都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是勸人盡孝的通俗讀物。
然而,二十四孝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前人批判頗多。世易時移,二十四孝在今天還能不能講,還有沒有現實意義,且看慢慢評說——
“孝感動天”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個故事,發生在一位名叫舜的圣人身上。
舜,“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和堯、禹都是古代賢明的君王。舜年幼時,母親離世,于是他跟著父親生活。舜的父親是位盲人,人稱瞽叟,是黃帝的七世孫。雖然有個了不起的祖宗,但瞽叟此人卻很不靠譜。據記載,他“本性頑劣”,沒有半點兒黃帝的風范。舜的生母去世后,瞽叟續弦找了一個小老婆,后來又給舜生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取名為象。
后邊的戲碼,看多了豪門恩怨劇的同志們應該能猜到一二了。繼母和象視舜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更讓人瞠目結舌的事,舜的糊涂蛋親爹瞽叟,非但沒護著舜,反而幫著后妻和象一起陷害他。這種情況,連寫《史記》的司馬遷都看不下去了,說舜的家庭環境是“父頑、母囂、弟傲”。
然而,盡管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舜對父母還是十分孝順,對弟弟還是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的孝行感動了上天,他在歷山耕種時,有大象出來協助他耕地,有小鳥幫他鋤草。
多年后,當時的君主堯向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四方諸侯之長就推薦了舜。堯于是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堯很高興,又賞賜給舜不少財物,還為他修筑了倉房。
舜得到這些賞賜后,他親爹、繼母、同父異母兄弟又開始犯紅眼病了,他們想殺掉舜霸占這些財物。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自己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只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幸免于難。后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想將舜活埋在里面。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時間。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于是把堯賞賜的那些財物二一添作五瓜分殆盡。象還不作罷,又打起他兩位嫂子的主意,準備強搶娥皇和女英。舜逃出生天后,沒事人一樣,回家后一如既往,繼續孝順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
后來,堯一蹬腿,駕鶴西游。歸西之前,堯把王位傳給了舜。瞽叟和他的小老婆怎么也沒料到,自己三番五次欲殺害的兒子居然成了君王,自然惶惶然不可終日,怕舜秋后算賬。可是舜并沒有找他們的茬兒,繼續孝順他們,還把象封作諸侯。舜的孝行終于感動了雙親和弟弟,一家人終于和和美美地在一起過日子。
故事結局很美好,可過程卻讓人毛骨悚然。俗話說“虎毒不食子”,瞽叟卻三番五次對自己的親生兒子痛下殺手。個中原因,要么是舜的繼母讓瞽叟神魂顛倒,要么就是瞽叟本就是個糊涂蛋。
很多人不理解,瞽叟和他小老婆是舜的長輩,舜不冒犯他們是孝順,可是他為什么對同父異母的兄弟象那么心慈手軟呢?殊不知,在舜眼中,這也是孝順的一種方式。為人父母者,最心痛者莫過子女之間不和睦,如果舜真的痛下殺手把象給宰了,瞽叟和他那小老婆還不得心痛死!就像清圣祖康熙一樣,一世英名,結果被自己的兒子氣個半死。“九王奪嫡”,你殺我、我殺你,殺到最后差點兒連老子都算計進去。不管被殺的是哪個,都是他康熙的兒子,都是他的骨血。因此,九王奪嫡雖然最終被平息,但康熙的幾個孩子也被殺得差不多了。老年喪子,康熙也一病不起。
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是中國傳統的“五教”,教化人們做父母要有做父母的樣子,對待子女要慈愛;做子女的也要有做子女的樣子,對待長輩要孝順;兄弟姐妹之間,也要和氣、恭讓。然而,世上像舜這樣的圣人自然不多,更多的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因此,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有的抱怨子女不孝,有的抱怨父母偏心,更多的則是因為財產糾紛。
凡此種種,原因都在“養而不教”。無論是父子反目,還是兄弟成仇,都是對子女的教育沒到位。“教”有言教、身教。讓他們明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些美德并身體力行,這是言教。身教則是以身作則,當孩子的表率,對自己父母盡孝,對子女慈愛且一視同仁。有些父母,本身就父不義、母不慈。本來手心手背都是肉,卻非要分出個親疏貴賤。上梁不正,下梁豈能不歪?
想讓子女孝順老人、兄弟和睦,從小就應在孩子的心里埋下“種子”。如果孩子年幼時不細心教育,成長時自己又不做表率,不種下“前因”,又豈能盼到孩子孝順自己這種“后果”?養而不教,卻希望子女堂前盡孝,除非子女生來就是圣人,否則純屬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