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藥食同源”,“源”在哪里?中醫認為,任何一種藥物或食物,都具有一定的氣味,也即“四氣五味”。它決定著某一種藥物或者某一種食物的性能與功效。藥物和食物都要依據四氣五味理論,分析它們的性能與功效。
食物與藥物均有四氣五味
四氣指寒、熱、溫、涼等4種性質。如果這4種屬性都不明顯,則為性平。平,即平和之意。許多食物,尤其是谷物類食物,大多是性平的。
五昧指酸、苦、甘、辛、成等5種味道。還有淡、澀、滑等比較特殊的味道,由于這類味道的食物或藥物都比較少見,所以通常就用五味來概括所有的味道。
中醫歷來重視藥物的四氣五味,要求學醫的人必須首先分清每一種藥物的氣味、藥性和功效。如果不懂藥性,不管診斷水平如何高明,也是很難做到正確用藥治療。飲食也是一樣,如果不了解某種食物的性味,就無法做到“食有所宜”,不知道什么樣的人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應該吃什么、怎么吃。也不懂得如何根據體質、時節進行飲食搭配,更談不上指導人們食療養生了。
“味”能夠滋養形體,給身體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基礎;“氣”能夠激發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使身體各部分的功能活動維持正常。甜味或酸味的藥食多有滋補身體的作用,如米、面等谷物,各種水果等;溫熱的藥食,可補充身體熱能;寒涼性的藥食,能降溫清熱。例如,在受寒的時候喝點兒熱姜湯、熱辣湯、白酒等這些氣屬溫熱性的食物,就能有效祛除體內的寒氣:夏季炎熱,喝些綠豆粥、冰糖銀耳湯、西瓜汁、冰紅茶等氣屬寒涼性的飲品,就可散去體內郁熱。
因此,要想運用食物調養身體,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熟悉食物的四氣五味,然后才能根據四氣五味選擇合適的食物。
四氣五味決定藥食功效
《黃帝內經》認為:“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所說的陰陽氣味,不僅指藥物而言,同樣也包括飲食物在內。
一般而論,藥食的氣味有厚薄之分、陰陽之別——
五味表現鮮明、比較濃厚的,比如咖啡、酸棗、辣椒、海帶等屬于味厚之品;不太明顯的,如微苦、微酸、微辣類就屬于味薄之品。四氣當中,溫、熱屬于陽性,寒、涼屬于陰性:熱或寒屬于氣厚之品,氣溫或氣涼屬于氣薄之品。
五味當中,辛、甘之味屬于陽性,能夠溫補、升散;酸味、苦味和成味,都是屬于陰性,酸味能夠上涌,苦味能夠瀉火,成味能夠軟堅。在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具有滲濕利水的作用。
由此可知,薄荷(辛涼)、菊花(甘平)可以清利頭目,荷葉(辛涼)可升清益胃,生姜(辛溫)可溫中養胃;而茗茶(微苦寒)可消食清熱、祛痰利腸,白芍(酸寒)可養陰生津,蓮子(苦寒)能清心降火,海帶(成寒)能夠消痰散結,西瓜(甘淡寒)能夠益氣生津、清暑利尿。
中醫治病,歷來遵循兩個重要原則:一是“食養正氣”,即在身體無病的情況下,或日常養生,或身體虛弱需要補養的時候,要盡量用調整飲食的方法來扶持正氣。二是“藥以攻邪”,即在身體有病的時候,要用各種氣味比較明顯、功力比較大的藥物來配伍組方,以祛除病邪。
無論是通過飲食調理還是用藥物治療,都必須首先了解飲食和藥物的性味功能,才能正確運用,取得顯著效果。
如果不分身體狀況、疾病特點,無視體質類型、氣候地域等差異,跟風似的聽說什么好就一味地大吃特吃,時間長了,勢必會吃出問題,也容易因為偏食某味而引起新的疾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