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本文對國家圖書館百年以來金石拓本的收藏歷史、概況、現狀以及當前藏品的編目整理和公眾服務情況進行了介紹,特別是對館藏碑帖珍本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關鍵詞:國圖金石拓本整理編目 善本碑帖
一、國家圖書館的碑帖收藏概況
(一)收藏歷史
擁有百年歷史的國家圖書館,自建館之初就開始了金石拓本的收藏。1929年(民國十八年),京師圖書館與北海圖書館合并,重組為“國立北平圖書館”。根據教育部核準《國立北平圖書館組織大綱》要求,設立金石部,專門職掌金石拓本的采購、整理、編目、閱覽、保管以及裝潢修補等事項,從此以后,在圖書館內有了以“金石”為名的機構,并一直延續至今。金石專門機構的設置,對金石拓片的采編、整理和為學者提供服務的具體工作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金石拓片的收藏在圖書館的各個歷史時期并不均衡,1929年全館藏書近20萬冊,而金石拓本只有兩三千種,大部分是向各地征集和采購來的。袁同禮主持工作期間(1929.81948.12)金石器物和拓本的館藏量大增,到1948年底國家圖書館的碑帖收藏已達23156件,其中拓本共22222件,占金石總藏量的96%。當時的主要采訪方法有:1.征集,教育部下達通令,咨各省區“轉飭所屬,凡當地著名碑碣石刻,各拓一份,徑送本部”,以充實京館收藏;2.接受名人捐贈;3.收購;4.聘專人搜訪新出土金石拓本;5.建立寄存制度,接受藏家寄存;6.傳拓。1949年2月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國立北平圖書館,圖書館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一階段,以“文革”為中點分為前后兩個時期?!拔母铩鼻埃?949-1966)金石拓本的采訪還是沿襲1949年之前的各種方法,但是名目有些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1.文化部文物局撥交;2.接受捐贈;3.收購;4.傳拓。這一時期,金石拓本的入藏量不但為數不少,而且有一些名碑名帖和著名學者專藏入藏?!拔母铩笔?,圖書館的工作陷入停滯,幾乎沒有金石拓本入藏,七十年代登賬的藏品,都是整理舊年積壓。1977年5月采訪工作座談會之后,金石拓本采訪工作才又一次進入有序的軌道。尤其是1978年國家步入改革開放時期,圖書館工作也蓬勃發展,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每年都有數量不等的金石拓本入藏。采訪渠道主要有以下幾種:1.收購:2.傳拓;3.接受捐贈。近年來,國家圖書館采訪人員積極宣傳、主動聯系,和各地文博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加之前幾年為拉動內需進行的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而導致石刻大量出土的好時機,采訪量逐年遞增,每年都有一兩千種新出石刻拓片的入藏,為達到為讀者提供最新鮮、最原始的新材料做出了有力的藏品保障。在國家圖書館歷代前賢和全體員工的不懈努力下,截至2014年底共有館藏155600余種,323200余件藏品,其中各類金石拓本26萬余件。
(二)藏品概況
國家圖書館金石拓本類藏品分紙質和非紙質兩大類,非紙質實物類藏品主要有:甲骨、漢魏石經殘石、墓志、造像、玻璃底版等:紙質藏品以拓片為主,金石拓本是中國特有的保存金石資料的紙質文獻,也是國家圖書館非常重要的特色藏品之一。國家圖書館現有各類拓本26萬余件,據其內容有甲骨、墓志、房山石經、畫像、銅陶磚瓦,據其裝潢形式有裱軸、裱本,據其作用有法帖,據其地點有北京及其他各地,還有根據收藏人設置的專藏,根據收藏價值設置的善拓等等。拓片的傳拓種類非常多,有蟬翼拓、烏金拓、朱拓、蠟拓、影拓及器物的全形拓(以青銅器為主)。為了方便利用和美觀,有的整幅拓本剪割為裱本,有的裝為卷軸。國家圖書館所藏大多數為整幅拓片,不僅具有較高的資料價值,而且還可據以了解石刻原貌。
國家圖書館所藏文獻中,最古老的是殷商甲骨。甲骨文是商周時期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主要內容是占卜和記錄占卜,是目前存世最早的較系統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行用于商代后期及西周初期,刻辭內容涉及商代的祭祀、田獵、出行、戰爭、農業、氣象、疾病、生育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反映了商代的階級、國家、社會生產、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是迄今發現的商周時期最重要的文獻載體。自1899年發現以來,河南省殷墟出土的有刻辭的甲骨約有15萬片,散藏在世界各地。甲骨主要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殷墟遺址,河南省鄭州市二里崗、陜西省周原等地也有甲骨出土。近年西周甲骨又有重大發現,為研究西周早期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新資料。
國家圖書館藏有甲骨35600余片,約占存世總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最大的一塊牛肩甲骨長43.5厘米,寬24厘米,正面刻有196字,背面22字,共218字之多。甲骨文為我們研究殷商文化留下了可靠的資料,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獻。2013年3月,殷墟甲骨文、殷墟小屯南地甲骨文和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文入選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與甲骨同時出現并綿延1000余年的青銅器在古代被稱為“金”,故上面所鑄的文字又稱為金文。青銅器的數量很多,所鑄文字多寡不一,少者僅有一兩個字,甚至只有一個族徽標志,最多的有數百字,如:西周后期的《毛公鼎》,其銘文達499字,是存世文字最多的青銅器;《散氏盤》內有銘文375字。青銅器拓本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文化及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國家圖書館藏有青銅器拓本近2000種,其中有全形拓拓本800種之多,數量不菲。
(三)館藏金石拓本的價值
國家圖書館所藏金石拓本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學術資料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從歷史文物價值來看,就傳拓時間而言,館藏宋元拓本10余種,數量雖然不多,但是都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其中北宋拓本《神策軍碑》為海內外孤本。明拓《天一池碑》《樂善堂法帖》等是目前所見唯一拓本,《伊闕佛龕碑》是存世最佳拓本。此外大量的明清拓本中亦不乏精品,例如清拓《董美人墓志》是該墓志少見的幾個整幅關中本之一。館藏石刻拓本的歷史文物價值還體現在名家舊藏上,如清代著名學者顧千里、鐵琴銅劍樓主瞿鏞、鐵如意齋主繆繼珊、四當齋主章玨、五百經幢館主人葉昌熾、飲冰室主人梁啟超,還有李根源、周希丁、端方、陸和九等沒有專門建立專藏的名家舊藏,也為館藏增色不少。其中一些金石學家、收藏家和鑒賞家的題跋、批語本身就是文物,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專藏的藏品裝裱一致,多有藏家及友朋同好題簽、題跋和鈐印等,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專藏的設立是對藏家及其藏品的注重和認同。
從學術資料價值來看,館藏拓本具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藏品時間跨度大。從殷商甲骨到現代紅旗渠碑刻,綿延3000余載的歷史痕跡皆可從館藏拓片中追尋。第二,涉獵地域廣泛。不但有包括臺灣地區在內的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金石文獻的收藏,還有朝鮮、日本、韓國和埃及古刻等國外石刻拓本。第三,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傳世石刻種類如刻石、碑、法帖、石經、字書、封禪、詔敕、符牒、書札、格論、典章、譜系、界至、詩文、墓志、塔銘、浮圖、經幢、刻經、造像、畫像、地圖、橋柱、井欄、柱礎、石闕、題名、摩崖、買地莉、投龍記、神位、食堂、醫方、書目、吉語、詛盟、符箓、璽、押、題榜、楹聯、石人、石獅子、石香爐、石盆等等,各種材質和形制器物的拓本一應俱全;且墓志、法帖、石經等形制的拓本都有相當數量的收藏,例如甲骨36000余種,金文(包括銅鏡、銅造像、銅鐘等)1萬余種,石刻(包括竹、木、玉、磚刻等)中碑刻逾4萬種,刻帖500余種(其中叢帖320余種,單帖200余種),磚2000余種,瓦當3000余種,陶文1000余種,印譜中印章邊款近萬種。第四,文字種類繁多。館藏石刻拓本以漢字為主,還有滿文、蒙文、藏文、巴斯巴文等多個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古敘利亞文、埃及古文字等外國文字,為我們研究外國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第五,文獻內容豐富,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軍事、宗教、民族、民俗、天文、地理、科技、建筑、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其中墓碑、墓志、祠廟類拓本占總數的60%以上,造像和題名也都在2000種以上,保存了大量善本古籍之外的古代文獻。館藏拓本中整幅拓本占總數的90%以上,直觀地保存了原碑的形態和內容。此外,有些石刻本身就是大部頭的著作,例如歷代儒家刻經,至今石刻尚完整存世的就有兩種,一種是今存陜西西安碑林的唐開成石經,可以說是儒家經典的傳世最早版本:另一種是今存北京國子監博物館的清乾隆十三經(共計190石)。這兩種儒家石經,國家圖書館皆藏有完整的拓本。同時存在國子監的還有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共計198石),保存了元明清三代大量的讀書人生平信息。佛教刻經最普遍,最著名的就是房山云居寺石經,自隋代起,綿延刻了1000余年,共計刻石15000余塊,保存了很多佛教經典的珍貴版本;第六,名家題跋累累,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館藏顧千里、葉昌熾、梁啟超、繆繼珊、章鈺等人的專藏共6732種11201件,藏家題跋眾多,這些題跋或考訂版本優劣,或注明石刻所在、沿革及拓本來源,或正史補史,或考辨真偽,或品味書法,或評論文章。據統計,各類拓本中有題跋者凡800余人3000余款,最多的是宋元合璧本《廣政石經》,題跋繪畫達147款之多。從藝術觀賞價值來看,首先石刻一向是書法藝術的寶藏,自秦至今,歷代書法名家和無名書家的無數精彩作品不計其數,讀之美不勝收。法帖,是將歷代書法家之法書摹刻在高一尺許、寬近三尺的石板或木板上,傳拓、裝裱后供人們學習書法之用。它的可觀賞性、可效仿性及史料性等特征,是法帖獨具的藝術魅力。法帖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書法開始從“碑學”轉向“帖學”,成為我國書法史上又一高峰,在研究我國書法藝術方面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同時還是我們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范本?,F存最早的法帖是北宋《淳化閣帖》,目前我館收藏的法帖有800余種,包括叢帖300余種。其次,館藏拓本種類齊全方面,拓本的主體是墨拓,其中不乏墨拓精品——烏金拓和蟬翼拓;朱拓、藍拓、彩拓各色拓本色彩紛呈,鑲拓、隔麻拓、瓜皮拓等各種形式則一應俱全:而出現于乾隆年間主要用于青銅器的藝術精品——全形拓本,更是傳拓技藝與繪畫藝術相結合的產物,觀之如見原器,美不勝收。再次,石刻還是繪畫藝術的舞臺,漢代畫像、南北朝石刻造像,都是石刻中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是繪畫藝術和雕刻藝術的結合體,是美術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有些具有典型時代特征的畫像和造像,還是考古學上據以斷代的重要物證??梢哉f,石刻中的畫像和造像,是一部形象的石刻繪畫史。此外,紙白墨潤的金石拓本,名家專藏鈐印累累,藏家題跋書法精美,卷首繪畫筆墨精良,都會帶給人無上的美感和藝術享受,更別說石刻里面有很多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了。
二、編目整理概況及可為讀者提供的服務
圖書館是公眾服務機構,圖書館的職責就在為讀者找書和為讀者找書提供各種方便。目前國家圖書館為讀者提供碑帖拓本的服務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網上查詢和閱覽
1.已完成拓片書目數據(截至2013年底)38000余條。
2.國家圖書館網站上影像數據:
(1)甲骨世界:2003至2013年甲骨數據共加工15543條,其中網上發布甲骨元數據有8540條,影像12046幅(包含甲骨實物數據3764條,影像7532幅,甲骨拓片數據4776條,影像4514幅)。
(2)碑帖菁華:已有元數據23058種,影像29000余幅。
(二)出版書目和影印拓片
除了采、編、閱、藏的圖書館日常基礎工作外,我館還為科研機構和出版社提供資料,開展咨詢工作,對金石拓片而言,就編制了年代、題名、地區、責任者(撰者、書者、刻者)、文種、專題6套卡片目錄和10余種書本目錄與索引。同時,還主動地、有計劃地編撰文章、著作、目錄、資料公開出版發行,以宣傳介紹館藏。據不完全統計,先后出版了幾十部學術性書籍,主要的有:甲骨方面的《甲骨綴合編》等;青銅器方面的《北京圖書館藏青銅器全形拓片集》;石刻方面的《北京圖書館藏墓志拓片目錄》《北京圖書館藏北京石刻拓片目錄》《房山石經題記匯編》《北京圖書館藏畫像拓片匯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等;為金石學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還為社會利用圖書館館藏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1.拓片書目
《北京圖書館藏墓志拓片目錄》,收4600余種;
《北京圖書館藏北京石刻拓片目錄》,收6300余種。
2.拓片匯編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收15600余種;
《北京圖書館藏畫像拓本匯編》,收2100余種;
《北京圖書館藏青銅器全形拓片集》,收700余種;
《北京圖書館藏龍門石窟造像題記拓本全編》收2000余種。
3.題跋類
王敏《北京圖書館藏善拓題跋輯錄》。
(三)到館服務:卡片查詢、拓片閱覽、咨詢服務
卡片目錄有如下幾種組織:
1.題名目錄:
2.責任者目錄(包括撰繪者、書寫者、鐫刻者);
3.地區目錄(依現行行政區劃到縣,同一縣內依年代排);
4.年代目錄(以朝代、年號、年、月、日順序排列,相同者依題名排序,最便于查找):
5.文種目錄(同一文種依年代排序);
6.專題目錄(如房山石經等,依年代排序)。
以上卡片目錄、書目、匯編、書目數據、影像數據不僅為讀者在不同地域從不同的角度查找和利用這些拓片資料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還可為拓片的整理編目者提供參考。
三、館藏珍品介紹
(一)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為加強古籍保護工作,2007年1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7]6號)。2007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了由文化部、發改委、財政部、教育部等十部委組成的全國古籍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2007年5月,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成立。2008年3月1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國發[2008]9號),正式批準公布了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及“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到2014年年底,一共完成了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申報和評審工作。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于2008年3月1日公布,共2392種古籍,其中碑帖73種:2009年6月9日,國務院批準公布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共4478部古籍,其中碑帖10種:2010年6月11日,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共2989部古籍,其中碑帖9種;2013年3月8日,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共入選1516部古籍,其中碑帖71種;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已經完成了評審工作,正在等待公布。自2008年開始,國家圖書館參加了五次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碑帖目錄的評審,前四批先后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碑帖拓本共23種,其中宋拓本12種(《神策軍碑》《隸韻》《廣政石經》《大智禪師碑》《干祿字書》《李思訓碑》《九成宮醴泉銘》《三藏圣教序》《麓山寺碑》《爭坐位帖》和《絳帖》兩種);元拓本1種(《道德經》);明拓本6種(《嘉祜石經》《伊闕佛龕碑》《天一池碑》《瘞鶴銘》《樂善堂法帖》《天發神讖碑》);清拓本4種(《五百羅漢圖》《雪浪石盆銘》《董美人墓志》《九姓回鶻可汗碑》),詳見附件。
今將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幾種珍品做一簡單介紹:
《隸韻》宋拓本名錄號:00389
劉球纂集南宋淳熙二年(1175)刻
《隸韻》是宋代劉球纂集的一部漢隸字典,亦可視為隸書體單字集刻帖,沈亨刊刻于南宋淳熙二年五月,木刻。全書10卷,計單字3275個,依韻排列。以楷體為字頭,字頭下輯錄兩漢以來廟碑、墓碣、遺經殘石、鐙、鉦、盆、鏡等上的隸書字形,每種字形下皆注明所出之碑。正文前有碑目一卷,所引261種(一說134通)碑刻,今已十不存一?!峨`韻》是研究漢字發展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語言、歷史、金石譜錄、書法篆刻的重要參考書。此帖傳世拓本極為稀少,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皆藏宋拓本《隸韻》,國家再造善本工程中皆獲得再造,2008年國務院頒布《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又雙雙入選。國家圖書館藏宋拓本《隸韻》,存九卷,缺卷四,無碑目,凡222開,裱為8冊,含墨本197開,冊頁裝,墨心高25.5厘米,寬15.7厘米。明范大澈舊藏,后歸黃氏一層樓,清乾隆時入盧登棹家,后為李鴻裔珍藏。趙之謙題簽,首冊前副頁有錢大聽題記一開,帖中有吳大澂等人篆書觀款,冊尾有盧登棹乾隆乙巳夏六月、錢維喬乾隆乙巳中秋后一日題記一開。鈐“范大澈印”“錢大聽印” “蘇鄰鑒藏” “郪江李氏文房”等印。上海圖書館藏宋拓《隸韻》存六卷,包括碑目、卷三、卷四、卷六、卷八和卷九,墨本共146開。亦為趙之謙題簽,前有楊守敬跋一頁,劉球表邊跋有二秦恩復嘉慶壬申正月五日,江藩嘉慶庚辰如月廿一日,表后有阮元、徐渭仁、趙烈文各一跋,碑目后有跋。
《廣政石經>宋元拓本名錄號:00391
十國后蜀廣政初年(938)至南宋乾道六年(1170)刻石
“石經”是指刻在石頭上的經書。東漢經學興盛,因各家所傳經文文字各不相同,導致論爭紛起,蔡邕等奏求正訂六經文字,于熹平年間(172-178)間刻成規模浩大、氣勢宏偉的熹平石經,是為中國最早的儒家刻經,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版本意義的石頭圖書,在校對版本、規范文字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此為源頭,由政府組織的儒家經典大規??淌顒舆€有六次:三國魏正始年間(241-249)刻立的《正始石經》,唐開成二年(837)刻成的《開成石經》,十國后蜀廣政年間(938-965)始刻的《廣政石經》,北宋嘉祜六年(1061)刻立的《北宋石經》,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刻立的《南宋石經》,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立的《乾隆石經》。
《廣政石經》始刻于后蜀孟昶廣政(938-965)初年,故名,又稱《蜀石經》或《后蜀石經》,因立于今四川成都,又有《成都石經》《益都石經》之稱。由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其事,始刻經時僅《孝經》《論語》《爾雅》《周易》《毛詩》《尚書》《儀禮》《禮記》《周禮》《春秋左氏傳》(僅刻十七卷)十部經書;宋皇祜元年(1049)成都府尹田況補刻《公羊傳》《轂梁傳》和《左傳》十八至三十卷;徽宗宣和五年(1123)蜀帥席貢又補刻《孟子》;孝宗乾道五年(1169)晁公武補刻《古文尚書》,并校諸經異同,著《石經考異》附刻于后??探洉r間長達180多年,加上刻《考異》時間,更長至230多年?!稄V政石經》刊刻于雕版印刷大興之際,其存古及校勘學意義自不待言。七次刻經中唯《廣政石經》經注并刻,行款類宋版古書,經文用單行大字,注疏用雙行小字排在經文之下,經注并行,相映生輝。由張德釗、楊鈞、張銘文、孫逢吉、朋吉、周得貞等著名書家抄寫書丹,其嚴謹的體例和峻美的書法,被后代書家譽為“專精”之作?!稄V政石經》石逾千數,字過百萬,是儒家刻經中刊刻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楊守敬評價曰:“蜀石經經注并刻,宏工巨制,可謂空前絕后?!?/p>
《廣政石經》出自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在我國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當時中原喪亂,多有士大夫到蜀中避難,蜀后主孟昶在位30余年,休養生息,興文求治,蜀中尚稱安定。原石立于成都府學石經堂,至宋初尚完好,傳說毀于宋末元初之兵燹。傳世拓本極為罕見,據說宋時內府尚有拓本96冊,明萬歷間內閣猶存,入清則僅?!睹姟钒氩苛?。國家圖書館藏《廣政石經》為宋、元拓本之合璧殘本,宋內府、劉體乾、陳澄中等遞藏,是現存《蜀石經》的最佳拓本;是196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過問下從香港購回藏品中的一種。此本共9冊,含墨拓本《左傳》《谷梁傳》《周禮》各二冊,《公羊傳》一冊,清道光間木刻印本《蜀石經》一冊,《題跋姓名目錄》一冊。其中《左傳》冊頁上鈐有“東宮書府”等宋代的內府官印,可知此本系宋拓無疑。存清及近代以來名家題跋及題簽、題首、觀款達上百條,還有何維樸、金蓉鏡、林紓、吳昌碩等十數人的繪圖,拓本藏印累累,遞藏有緒。尤其是乾嘉以來著名學者如翁方綱、段玉裁、錢大聽、瞿中溶、梁章鉅、何紹基、祁寯藻、潘祖蔭、王懿榮、繆荃孫、楊守敬、王閭運、沈曾植等數十人的題跋,對《蜀石經》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大智禪師碑》宋拓本名錄號:00525
嚴挺之撰史維則隸書并篆額史子華刻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刻石
《大智禪師碑》又名“義福禪師碑”,刻于唐開元二十四年(736)九月十八日,碑陽為唐代名相嚴挺之撰文,唐隸四大家之一史惟則隸書并篆額,史子華刻:碑陰開元二十九年(741)刻,陽成伯撰文,亦史惟則隸書,碑末附北宋淳化、宣和,金大定及明弘治年間題名。碑現存陜西西安碑林。史惟則,廣陵人,玄宗時殿中侍御史,善隸書。此碑書法蒼勁莊嚴、頗具骨力,被孫承澤推為開元第一隸書。國家圖書館藏本為宋拓宋裝,張伯英舊藏,鈐“勺圃”印,首行題名“史惟則”之“則”字完好,是張彥生《善本碑帖錄》著錄的唯一宋本。2008年入選名錄。
《神策軍碑》宋拓本名錄號:00585
崔鉉撰柳公權書唐會昌三年(843)刻石
《神策軍碑》,全名為“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功碑”。宰相崔鉉撰文,柳公權楷書,唐武宗會昌三年(843)立,碑原立于唐長安大明宮西,久佚。此拓為北宋拓海內外孤本,殘存上冊,割裱本,27開,高27厘米,寬16厘米。賈似道、南宋內府、元翰林國史院、明晉王府、清孫承澤、梁清標、安岐、張蓉舫、陳仁濤、陳介祺、蔣祖貽、譚敬、陳清華等遞藏,有柿葉齋主人、孫承澤、姚元之題跋。鈐“秋壑圖書” “翰林國史院官書”“晉府書畫之印”“晉府圖書”“北平孫澤”“安儀周家珍藏”“陳仁濤”“金匱國寶無雙”“金匱室精鑒璽”“譚敬私印”等印。
唐末宦官弄權,唐會昌元年(841)唐武宗李炎即位,為向宦官示好,親自巡幸由宦官指揮的擔任宮城守衛職責的左神策軍,并建碑記錄此事。碑文記錄了武宗即位后祭祀天地、告祭祖先宗廟及巡幸左神策軍軍營等事,尤其是記錄安輯南歸唐朝的回鶻首領咀沒斯的部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佞X是興起于阿爾泰山、活躍在蒙古高原的少數民族,原稱回紇。北魏時受突厥政權統治,唐初逐漸強盛,唐貞觀二十年(646)首領吐迷度自稱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轄。唐天寶三年(744),首領骨力裴羅自立為可汗,建立回鶻政權,德宗時改稱回鶻。一直和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友好來往,曾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抵御吐蕃對西域的進攻。后因與吐蕃爭奪北庭失利,加之蒙古高原發生重大災荒,回鶻汗國滅亡。唐會昌二年(842),首領咀沒斯部歸附于唐。唐朝給以特殊待遇,賜姓李氏,加官晉爵,授予咀沒斯特進、左金吾衛大將軍之職,并封為懷化郡王。建立歸義軍,交咀沒斯等人統領。唐朝對咀沒斯等部的家屬,仍給予特殊照顧,并為他們建筑房屋,供應糧食,即碑文所言“復其故廬”、“頒賜粟帛”。咀沒斯部忠于唐朝,為捍衛邊疆起了重大作用。
此碑系唐代楷書大家柳公權所書,最能體現柳體楷書骨骼開張、平穩勻稱的特點,加之刻工精良,直與真跡無異,為歷代書家所寶愛,更是無數學子臨習楷書的范本。啟功先生一直主張“一生師筆不師刀”,就是學習書法一定要學習墨跡,才能得筆墨情趣,不要學習碑版,因碑版經過刀刻的加工,不能直接再現書法的真諦。他生前來我們圖書館看過很多次《神策軍碑》,對此碑書法大加贊賞,認為是“下真跡一等”的珍品。
依照唐代慣例,當時拓本都會頒賜近臣,但流傳不廣。原碑大約毀于北宋,僅此宋拓本孤本傳世。北宋末,趙明誠《金石錄》著錄了分裝兩冊的《神策軍碑》拓本,趙氏收藏經靖康戰火而損失大半,劫余又流人權勢之家。此拓首有“秋壑圖書”朱文印,后有“封”字朱文印,知為南宋權臣賈似道所藏。賈氏家產查抄入官,此拓成為南宋皇室藏品。今拓本為宋代內庫裝裱,大約重裝于此時。元朝滅宋,歸翰林國史院。明洪武六年(1373)收入內庫,不久朱元璋賜給其子晉王朱棢。明末清初,歸大收藏家孫承澤,著錄于《庚子銷夏錄》,顧炎武曾鑒賞此碑。清代經梁清標、安岐、張蓉舫、陳介祺等遞藏,民國經蔣祖詒、陳仁濤、譚敬、陳澄中等收藏。1949年,陳澄中夫婦攜部分珍貴藏書定居香港,其中就有這部《神策軍碑》。1965年,中央政府重金將其購回,入藏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館藏拓本中柳公權所書碑刻除《神策軍碑》外,還有《金剛經刻石》《李晟神道碑》《馮宿神道碑》《苻磷神道碑》《玄秘塔碑》《劉沔神道碑》《高元裕神道碑》《圭峰禪師碑》《復東林寺碑》等共十余種,另外還有金皇統四年(1144)仲汝尚集柳書的《普照寺碑》。
《絳帖》(宋)潘師旦摹宋拓本名錄號:00707
《絳帖》(宋)潘師旦摹宋拓本名錄號:00708
《絳帖》是匯刻叢帖,共二十卷,北宋皇祜、嘉祐年間(1049-1063)尚書郎潘師旦摹刻于絳州(今山西新絳)。該帖以《淳化閣帖》為底本有所增刪,是《淳化閣帖》譜系中的一種?!督{帖》是北宋唯一一部民間刻帖,其摹刻去《閣帖》時間不長,無論從內容的增刪還是刊刻技法,皆足正《閣帖》“肉勝”之失,故歷來為世人重視。《絳帖》前十卷第一卷為諸家古法帖,第二至五卷為歷代名臣法帖,第六、七卷為王羲之書,八至十卷為王獻之書;后十卷中第一卷為大宋帝王書,第二卷為歷代帝王書,第三至六卷為王羲之書,第七、八卷為歷代名臣法帖,第九卷為唐法帖,第十卷是唐、宋法帖。
相傳潘師旦死后,其二子各分得帖石十卷,長子因負官錢,帖石被沒入公庫,絳州官薯補刻后十卷,名“公庫本”,又稱“東庫本”,以“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愿上登封書”二十字為卷數之記;次子亦補刻前十卷,名“私家本”;后世習慣上將潘氏原本、東庫本、私家本稱為“舊本絳帖”或“真絳帖”。
靖康之亂金人入關,金人據“東庫本”重刻,是為“新絳帖”,新帖避金帝完顏亮諱,故“亮”字缺筆,也稱“亮字不全本”。金崇慶初年(1222)高汝礪重刻《絳帖》,共十二卷,后人稱之為”偽絳帖”。及至明清,翻刻甚多,分支繁衍,不可究詰,但與宋刻全不相干,例如“北本”“武岡新本”“福清本”“烏鎮本”“彭州本”“資州本”“木本”等。明清人所見《絳帖》,大多已是金刻十二卷本,這樣就產生有關《絳帖》卷數的分歧,致使謬種流傳。《絳帖》宋石早佚,宋代《絳帖》真本就十分難得,原石拓本傳世極少,明內府收藏數部,皆不全。國內幾家大圖書館和博物館都沒有完整本,故宮博物院所藏涿州馮銓舊藏本20卷,是以原刻本、東庫本、私家本為主體,配補《閣帖》的泉州本和費刻本等拼合而成的。國家圖書館藏有宋拓《絳帖》殘本二冊,前十卷之“歷代名臣法帖”第三、第四兩卷合裝一冊,后十卷之大宋帝王書第一和歷代帝王書第二合裝一冊,瓷青紙封面,濃墨拓,挖裱冊頁裝。匯集庾元亮、趙匡義、司馬炎等41人書51帖。此拓為高士奇舊藏,第三卷歷代名臣法帖內有“光”字編號,第四卷歷代名臣法帖內有“天”字編號,后卷第一卷大宋帝王書內有“太”字編號,可證所拓原石為公庫本。與《南村帖考》對校,內容和順序均相同。經清代高士奇、近代蔣祖怡、張伯英遞藏,鈐“寶絳閣藏書記”“夢莊”“任邱王文進字晉卿藏”“蔣祖詒印”“谷孫”“張伯英”“東涯”“士奇”“高澹人”“真賞”“輔元之印”“晉卿鑒藏”“蘭林生”等印。高士奇跋稱此本得自北京書肆,紙墨古香,尚是宋時裝幀;張伯英亦定為宋拓宋裝。
《伊闕佛龕碑》明拓本名錄號:01720
(唐)岑文本撰 (唐)褚遂良書唐貞觀十五年(641)刻石
《伊闕佛龕碑》亦稱《三龕記》《龍門三龕碑》。鐫于唐貞觀十五年(641)十一月,刻于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賓陽洞內,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諫議大夫褚遂良正書。32行,行51字,額篆書題:“伊闕佛龕之碑”。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與太子李承乾爭奪皇位,借為母親長孫皇后開窟造像做功德獲得太宗好感,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而立。該碑著錄始見于歐陽修《集古錄》和趙明誠《金石錄》。傳世拓本以國家圖書館藏明何良俊清森閣舊藏明拓本為最。此本首行“延閣”之“延”字未損,末行“皇祚于”及“年歲次辛丑”可見,“五”字可見末筆。割裱本,1冊,共43開,其中題跋4.5開。曾由何良俊、畢瀧、顧文彬、李鴻裔等遞藏,費念慈、錢大聽題簽,何良俊、畢瀧、張瑋、沈志達、趙烈文題跋。鈐“清森閣書畫記”“畢瀧鑒藏”“靜逸庵書畫印”“元和顧子山秘籍之印”“過云樓考藏金石圖書”“蘇鄰鑒藏”“郪江李氏文房”“長生安樂趙烈文印”“蓉初珍藏”“臣大聽”“辛楣”“臣志達印”“東山世澤”“謝驥之印”“沈氏圖書”“字季英號屺室”“張瑋字日效彬”“西溟學士北海道人”等印。
《天一池碑》明拓本名錄號:01721
揭傒斯撰并書,張晏篆額,元至正七年(1347)刻石
國家圖書館藏明拓《天一池碑》,整幅立軸裝,高133厘米,寬88厘米,此本缺額及陰,有硬傷。最初為明范氏天一閣所藏,罹清道光、咸豐之難后,1932年為邵章得到。軸衣為布質,邵氏題日“明初拓元天一池記,杭州邵氏珍藏”并鈐“邵章”、“精品”??;拓本邵氏題簽:“明拓元揭文安書天一池記,壬申所得,伯褧珍藏”并鈐“邵章小記”印。裱軸的上下方是邵章和章鈺的題跋?!短煲怀乇吩琳吣辏?347)五月十五日立石,原在江西省貴溪市西南部的龍虎山上,久佚。東漢張道陵(34-156)曾修道于龍虎山“正一觀”,龍虎山是道教正一道的發源地。據記載,該碑陽面刻元吳全節( 1269-1346)題“龍虎山天一池”六個大字,碑陰刻元揭傒斯撰文并書寫的“天一池記”,元張篆額。碑文詳細地記述了天一池鑿建和命名的經過。
據碑載,元至正二年(1342),在萬壽宮的南門外二十步鑿建大池,大池建成后專程到京師請大宗師吳全節命名, “生天地者,道也;載天地者,氣也。無形日道,有形日氣。氣者,道之用也。道為萬物之祖,氣為萬物之母。道與氣一口已,故天一生水。一者,萬物之所由生也。一之生無窮,萬物之生生亦與之無窮,故一者,萬物之始終也”。大宗師據此名日天一之池。并親自書寫了“龍虎山天一池”六個大字刻于碑陽。揭傒斯(1274-1344),字曼碩,龍興富州(今江西省豐城縣)人,追封豫章郡公,謚日文安。元史有傳。早有文名,元延祐(1314-1320)初薦于朝,三入翰林。元天歷(1328-1330)初開奎章閣,首擢授經郎。元元統(1333-1335)初累遷翰林侍講學士,總修遼、金、宋三史。著有《文安集》十四卷,是元代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其文嚴整簡當,詩尤清婉麗密;其書“蒼古有力”,楷法尤其“精健閑雅”。《元史》本傳評其書法曰:“善楷行草書,朝廷大典冊及元勛茂德,當得銘辭者,必以命焉。殊方絕域,成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為榮?!贝媸滥E作品有《千字文》《雜書卷》等;館藏拓本中,揭傒斯撰文的碑刻還有《長明燈記》《竹溫臺神道碑》《代祀南鎮記》《瑞應寺碑》等,由他書寫的碑刻還有《加封孔子詔碑》《孔廟田宅記》《代祀南鎮記》《瑞應寺碑》等。
《樂善堂法帖》明拓本名錄號:01840
趙孟頫書并繪顧信摹勒吳世昌茅紹之鐫元延祐五年(1318)刻石
國家圖書館藏張伯英舊藏明拓《樂善堂法帖》是傳世叢帖中的稀見拓本,經折裝,一函兩冊,凡50開,黃紙,濃墨拓,張伯英題簽,尾附張寰手書跋一頁?,F存四卷,后附“名賢法帖”三卷(卷八卷九卷十),輯刻趙孟頫書“蘭亭序”等十帖及與顧善夫手札等,“名賢法帖”輯刻宋姜白石與盧柳南書帖,是宋人書帖中未曾多見的書法佳作。《樂善堂帖》上卷卷首存趙孟頫繪“蘭竹圖”,下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前有趙孟頫繪老子坐像?!稑飞铺锰繁4媪粟w孟頫的書法和繪畫,是世存趙帖中稀見之佳本。張彥生《善本碑帖錄》中著錄宋刻叢帖廿九種,明代叢帖55種,元代所刻叢帖僅此一種。張氏認為“元刻帖傳世特少”。近人容庚所著《叢帖目》一書收錄叢帖最為宏富,列目達300余種,未見此帖。元代所刻叢帖甚少,《樂善堂帖》傳世鮮為人知,有極高的版本珍藏價值。《樂善堂帖》初拓本未見傳世,這部張寰舊藏本是明代帖石出土后的初拓本,雖不能反映元初拓本的完整全貌,然此拓本留傳至今也實屬稀見。
附:國家圖書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碑帖拓本目錄(凡25種)
第一批(9種)
00389《隸韻》十卷 劉球纂集 南宋淳熙二年(1175)刻版宋拓本存九卷(一至三、五至十)
00391《廣政石經》 十國后蜀廣政初年至南宋乾道六年(1170)刻石 宋元拓本錢大昕跋
00525《大智禪師碑》 嚴挺之撰史惟則隸書并篆額史子華刻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刻石宋拓本
00585《神策軍碑》 崔鉉撰柳公權書唐會昌三年(843)刻石 宋拓本
00707《絳帖》二十卷潘師旦摹北宋皇祐至嘉祜刻石(1049-1063) 宋拓本存四卷(前三、四,后一、二)
00708《絳帖》二十卷潘師旦摹北宋皇祜至嘉祜刻石(1049-1063) 宋拓本存二卷(前一、二)
01720《伊闕佛龕碑》岑文本撰褚遂良書唐貞觀十五年(641)刻石 明拓本
01721《天一池碑》 揭侯斯撰并書 張宴篆額元至正七年(1347)刻石明拓本
01840《樂善堂法帖》 趙孟頻書并繪顧信摹勒 吳世昌 茅紹之鐫元延祜五年(1318)刻石 明拓本存卷不詳
第二批(8種)
02622《干祿字書》 顏元孫撰顏真卿正書 南宋寶祜年間(1253-1258)重刻石 宋拓本
02849《李思訓碑》李邕撰并行書唐開元八年(720)刻石 宋拓本梁章鉅題簽
02886《九成宮醴泉銘》 魏征撰歐陽詢正書 唐貞觀六年(632)刻石北宋拓本江恂梁獻題跋
02887《三藏圣教序》 李世民撰序李治撰記釋懷仁集王羲之行書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南宋拓本朱翼庵題跋并題端
02888《麓山寺碑》 李邕撰并行書唐開元十八年(730)刻石南宋拓本鐵保劉澤源題跋
02903《爭座位帖》 顏真卿撰并行書 唐廣德二年(764)書寫 宋拓本梁啟超潘仕成題簽程瑤田 梁啟超翁方綱等題跋鄭孝胥題記
03080《道德經》 李耳撰趙孟頫正書元延祜五年(1318)顧信摹勒吳世昌鐫刻元拓本章鈺題簽
03203《嘉祜石經》 宋嘉祜六年(1061)刻石 明初拓本繆荃孫柯劭態葉昌熾 羅振玉等題跋褚德彝錄丁晏《北宋汴學石經記》并跋吳昌碩篆書題端存四冊(一至四)
第三批(2種)
07886《董美人墓志》楊秀撰隋開皇十七年(597)十月十二日刻石 清道光初拓本張廷濟、沈樹鏞題跋伊立勛題簽
08681《瘞鶴銘》 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正書 南朝梁天監十三年(514)刻石 明末水前拓本何紹基宋小坡題簽
第四批(4種)
11019《天發神讖碑》皇象書 三國吳天璽元年(276)刻石 明拓本葉昌熾李文田 翁同鑠題跋
11038《雪浪石盆銘》蘇軾撰并書北宋紹圣元年(1094)四月刻石 清拓本 吳大澂 沈樹鏞楊沂孫陳承修題跋
11042《五百羅漢圖》王方岳繪高宗弘歷撰記并書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石初拓本
11371《九姓回鶻可汗碑》頡于伽思撰粟特突厥漢合璧唐元和九年(814)刻石清拓本
第五批(尚未公布,入選2種)
00737《蘭亭圖》 (傳)李公麟繪朱有燉摹明永樂十五年(1417)刻石 明拓本
00738《積古圖》 阮元輯清嘉慶八年(1803)輯拓本翁方綱題端 阮元跋周瓚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