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我國新農村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作為占據全面土地面積近70%左右的山區農村來說,如何在不對環境構成損害的前提下,設計出更加具有民族性、區域性、環保性的山區生態建筑,成為了山區農村規劃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山區生態村建設理論加以闡述,揭示生態村建筑的內涵及作用,探究建筑設計中的內外層次關系,總結設計方法及措施。
關鍵詞:山區生態建筑;建筑規劃;空間關系;構造設計
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與環境之間的矛盾也在日益擴大,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們的生存環境之間難以做到和諧均衡。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深,山區生態村的建設也初露端倪,如何在山區生態村建設中保持建筑和環境之間的持續發展,成為山區生態村建筑設計的首要問題。
一、山區生態村建筑設計的內涵和理念
山區生態村建設作為構成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是綜合運用建筑學、環保學等科學學科,借助新的科技成果,對建筑體內外空間中的物態因素加以設計調配,從而使建筑生態系統內的各種物質和能源能夠做到有序循環轉換,最終實現人們生產生活與自然生態完美融合,和諧共存[1]。在山區生態村建設中,需要考慮村落建筑與山區的依附關系,尊重山區生態地貌,緊貼當地生活環境,避免建筑設計的華而不實。
山區生態村建筑設計的理念是協調好生產、生活及生態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圍繞人這一核心因素,本著“以人為本”的建設設計理念,構造用地經濟、布局科學、生活便捷、生態優美的生態化村落。
二、山區生態建筑內外空間的層次關系
山區生態村建設作為一個綜合設計過程,追求農村的生產、生活及生態的完美統一,因此,在規劃設計時,要綜合考慮居住環境與生態系統的有機協調,對生態建筑的內外空間層次關系合理布局,使建筑設計中的生態技術與山區生態自然融合,創造和諧高效的居住空間。
(一)處理好山區生態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山區生態村的建設有別于其他建筑設計程式,講求在依附當地地形地貌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地理條件,營造更加廣闊的建筑空間和層次多變的建筑景觀,以充分展現山區特色。因此,在山區生態村建設規劃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地理狀況、氣候因素、生物因子、人文風情對生態村落建設施加的影響,分析可以轉換利用的生態環節,這也是進行山區生態村規劃的首要考慮因素,做到既能實現建筑與自然環境及人造環境之間互相轉化,也能有效調節山、水、渠、路等山區元素與山區生態之間的關系。
要處理好山區生態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需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對生態村的人口規模、土地面積、地理特征及氣候條件加以統籌考慮,確定生態規劃的實際范圍。
2.整體協調山區生態村的群落、土地、農業系統與人文科技狀況之間的相互關系。
3.對生態村的道路設計,要充分考慮到道路與村落各區域間的關聯,做到對生態、能源、物質的有效傳輸和擴散。
4.山區生態村建設重在求發展,在整體布局的基礎上,改善山區村落的生態系統,對村落的湖、庫等水系資源進行治理,設計完備的排污系統。
5.對山區的自然景觀和生態地帶,要采取措施進行保護,對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觀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融入生態村的建設中,形成山區生態村的特色景觀。
(二)處理好山區生態村與建筑單體之間的關系
山區生態村的村落布局與單體建筑之間的關系,是進行山區生態村建設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整體上講,在進行生態村規劃時,要做到“以人為本”,在村落的空間布局上,符合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在日照和季風等自然環境上,也要充分考兼顧,合理規劃布局房屋間距和房屋排列,使村落更具人性化[2]。在建筑庭院和村落整體的生態建設體系中,要盡量打破小農思想下的圍墻概念,做到庭院與村落的互相交融,構成庭院-群落-綠地的三位一體的綠色生態系統,凸顯生態建設的特色主題,為村落居民營造一種和諧共存,友善祥和的居住氛圍。
山區生態村的建筑設計,重點和難點在于對村落的建筑空間加以合理布局,以留出充足的綠色生態空間,并協調好生態空間與生態建筑之間的關系。在設計規劃時,可以采用集中布局方式,保持房屋的排列有序,同時結合現代建筑技術和新型設計元素,改進房屋屋頂的建筑樣式,在房屋前后留出適當的開放空間,一方面可以共享生態綠色空間,另一方面又在滿足建筑安全私密的基礎上,有效加強居民之間的溝通交流。
(三)建筑庭院內部生態空間的設計
在山區生態村內部庭院的建設中,要充分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設計過程中實現物態因素的合理化,人性化,對單體建筑內的客廳、大廳、餐廳及后院等要加以圍合設計,構成一種內外關聯滲透的復合空間,根據各地的風俗特征設定大廳及庭院內各部位的門插類型,如需較大的活動空間,可以采用插屏門對各空間加以分割。在建筑后院的農作空間規劃方面,設計時考慮到居住主體的感情傾注,要有機結合自然環境,滿足農民的勞動需求,體現庭院的實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庭院的圍合要滿足居民的位置感和安全感[3]。
后院的沼氣池作為庭院生態系統的核心,需要著重加以設計,將生產生活中的糞便和廢料作為沼氣的養料構成,沼氣池產生的殘渣可以作為庭院內的植物或農田的肥料,沼氣池的沼氣作為進行炊事及照明的補充能源。庭院內種植的各種植物又可以釋放充足的氧氣,生活廢水可用于綠植的澆灌和廁所的清理,架設屋頂綠化架,實行垂直綠化,一方面對屋頂起到隔熱散熱效果,另一方面又帶給人一種舒適清涼的感覺。
(四)合理選擇建筑材料
山區生態村建設,要合理選擇建筑材料,做到材料和建筑形式的有機結合,這也是生態建筑有別于傳統的建筑模式的主要標志。要依托當時的基地背景進行設計,如將農村、沙灘、山區森林等作為背景時,要相應選擇對應的建筑材料,如石、砂、木等,一方面可以減少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另一方面也便于拆除。
三、山區生態村建筑構造設計
(一)合理設置生態設施
沼氣池是農村實現生態化的關鍵一環,也是農村居民實現農業生產中的有機廢料與生活廢料再加工利用的重要設施[4]。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在沼氣池的設置上,要合理布局,一般建于房前及屋后,連接廁所及豬圈,形成一個植物,動物,沼氣三級結合的多層次生態體系。此外,還應設置化糞池,雨水儲蓄池等,與沼氣池構成有機循環系統。
(二)優化建筑物內部環境
依據山區農村的地形特征,設計符合當地生態環境的建筑構造結構,針對氣候條件的變化,合理調整墻體尺寸及門窗的大小,使建筑內部的通風情況與氣候狀況保持一致,在設計時對屋面的熱量,墻體的傳熱情況進行熱工計算,找出變化關系,配備風能驅動換氣扇等設備,實現能源轉化,適當增設花圃等綠植,優化建筑物內部的小環境。
(三)人為改善生態循環系統
在村落的道路兩旁,村落建筑住宅的外部可以通過人為活動對生態循環系統施加積極影響,如修建生態渠等,一方面可以利用地形,及時收集雨水,儲備灌溉水源,另一方面人們也可以通過渠池增強交流,開辟新的生活聚集場所。
圖 生態建筑內部構造
結語
建設山區生態村,重在觀念更新,在具備生態觀念的基礎上,設計規劃人員要根據農村實際,將相應的建筑技術和農村生態系統緊密結合,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礎上,加強建筑監管,打造質量優秀的生態建筑,從而推動山區農村生態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瑞英,姜志德.對國家級生態村創建標準的適用性探討[J].調研世界,2010,(11):22-25.
[2]羅杰威,梁偉儀.生態村——生態居住模式概述[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50-53.
[3]費立冬.淺析建設生態村環境規劃的意義[J].農業與技術,2014,(5):238-239.
[4]段娜,林聰,劉曉東等.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村循環系統能值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5,(1):26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