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和理解不斷加深,生態理論的概念迎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如何更好的應用這一理論設計出技能滿足人民生活所需的建筑,又能實現污染小、能耗低、對生態系統破壞最小的設計目標成為設計師面臨的重要問題。本研究介紹建筑生態理論的概念以及生態理論應用的一些技術措施。
關鍵詞:建筑設計;生態理論;應用
1、生態建筑觀的含義
現代化正在使城鄉面貌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們建造了更舒適的住宅、寬敞的寫字樓和豪華的商場。這些變化在帶給人們快樂和自豪的同時,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又擺在人類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資源和能量的過量開采,建筑物的冬季采暖給環境造成的污染,夏季制冷由于建筑物隔熱不良造成的電力浪費,室內空氣品質不佳影響人體健康及工作效率。由此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建筑室內空氣從品質的劣化,是員工工作效率的降低和各種“現代病”的出現。于是,提出生態建筑(或者“可持續建筑”、“綠色建筑”)的觀念。總結而言,主要是指以下幾個方面:
①營造健康、無害、舒適的環境。
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保護自然環境,建筑物能夠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它資源。各種能源消耗降至最低。
③回收并重復使用資源.
④建筑物的朝向、體形與室內空間布置盡量提高舒適度,節省能源。
⑤盡量保持和開辟綠地,改善景觀,保持生態平衡。
⑥注重效率。
生態建筑觀在建筑環境規劃方面的運用表現在建筑是否能夠適應自然地理環境。建筑的產生和演變是由自然環境、技術條件、社會經濟及文化因素影響而決定的。看看我們的祖先們遺留下來的建筑群,我們不難發現,任何傳統建筑形式必有其對環境的適應性。在城市的選址、建設過程中,古人在一定程度上把生態觀點有意無意的考慮到城市建設中。隨著當今全球氣候逐漸變暖,建筑對環境的破壞也與日俱增。如何規劃建筑環境,使建筑能夠更好的適應自然,已經成為建筑工程師必須考慮的問題。建筑環境的規劃應當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運用環境科學、系統科學的方法,對復合生態系統進行規劃,協調系統內各種生態關系,改善系統結構和功能,確保自然平衡和資源保護,以促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在人們的印象中,現代的建筑通常是與自然環境、地域特性相對立的。相比外部形態,人們更加注重一個建筑的內涵,也就是它的內部空間及它的實用性。但事實上,建筑的形態對于周圍環境的影響是極大的。我們首先是靠視覺去認識建筑的,當我們看到形態與自然和諧融合的建筑時,這種自然的生態美除了能讓人們獲得感官上的美感外,還能使人們通過有限的形象,體會到某些深刻的意蘊,獲得進一步的美感享受,收到賞心悅目的效果。因此建筑師應著力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將建筑與自然形態詩意的融合。
2.生態建筑設計需遵守的原則
2.1 遵循自然規律,追求和諧發展
面對自然環境不斷惡化、生態系統逐漸失衡的現狀,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標。為了進一步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提出并積極學習和實踐和諧自然、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觀。人與自然地和諧程度決定了人類社會是否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在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要求設計師不僅考慮建筑的風格、美觀、造價等因素,同時尊重自然,要重點考慮生態因素,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健康發展。在設計方案中要確保相應的生物圈沒有遭到破壞,保持生物圈的完整性,把可持續發展理念全面的應用到建筑設計中,保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和諧發展。
2.2 充分利用資源,減少資源浪費
資源緊缺是目前比較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建筑師在設計建筑方案時要積極、合理的利用地面以上的可以用空間,盡量發揮高層建筑在空間上占有的絕對優勢,從而提高空間資源的高效利用。例如在設計建設一些規模較大的高層建筑時,要對地面的資源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整合,同時要充分的考慮所建建筑與自然之間的近親性,充分的將建筑與自然融合在一起[2]。再者,還要對地下資源進行合理和高效的配置和利用,科學合理的地上、地下三層空間體系對維持建筑的穩定性有重要意義。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發揮節能減排和環保的能效,實現能源物資的高效利用,減少一切資源的浪費。
2.3 結合地域特點,合理應用生態理論
設計建筑方案時考慮生態因素也要因地制宜,要結合相應的建筑場地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以及人文景觀等方面的整體形態,要充分的考察當地的氣候特點、資源分布狀況、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等,綜合考慮以上各個因素,將風土人情、地域文化以及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融入建筑設計中,才能更好的應用生態理念,有的放矢的設計出真正的生態建筑。
3.生態建筑理論應用于建筑設計的技術措施
3.1 因地制宜進行建筑設計
從傳統的角度和觀點倆看,生態建筑理論時自然同建筑的高度融合,它既強調建筑獨立性的保持,又追求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平衡,兩者的相得益彰才是完美的設計產物。這種設計要摒棄現代很多建筑理念中將建筑和自然對立起來的思想和做法,積極推進可持續發展式的設計理念。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進行因地制宜的建筑設計,建筑工程中不僅要加大現代技術的應用比例,而且要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生態文明、經濟環境以及民間習俗等統一起來。生態建筑理念的應用多多少少會受到當地經濟狀況的影響,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方,滯后的經濟往往無法支撐先進的生態建筑理論,造成這一理論不能合理的融入現代建筑。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前提下運用生態建筑理念不僅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弘揚了本土文化。
3.2 利用科學技術解決生態問題
生態建筑設計要求設計者必須充分了解生態建筑工程所面臨的所有問題和技術慢點等,然后采取科學手段使其量化,分析并且利用現代高新科學技術解決造成生態問題的因素。實踐經驗表明,常見的問題一般都時建筑材料和物理技術方面,所以現代建筑往往將太陽能、風能以及核能等新型能源應用到建筑這幾種已解決能源問題。現代高科技技術不僅可以利用這些新能源,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的利用效率,并把新能源與其他技術結合起來,開發出成熟的新能源利用模式,打造出智能化的生態環保建筑,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確保環境和生態健康平衡的發展。此外,要注重建筑空間的綠化,一些成功的設計案例中在建筑的公共空間上種植大量的綠色植物,不僅科學利用空間,而且美化環境、凈化空氣、消除噪音,成為建筑物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之間的生態調節器,因此這一方法成為實現生態建筑的又一方面的手段[3]。
3.3 科學合理的設計建筑的風環境
現代城市空間中矗立著擁擠的高樓大廈,而這些建筑群的分布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局部的氣候變化。因此,在設計時應該考慮到建筑的風環境和再生風環境的問題。目前很多設計師對建筑風環境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夠,往往忽略風環境的設計,將設計重點集中在建筑功能區的設計、整體空間的合理利用以及建筑物的風格和美觀等問題上,而對高密度建筑群中空氣流通狀況的設計沒有充分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應用經驗簡單把握,缺乏透徹的分析和統籌規劃,所以出現了很多建筑在建成后室內空氣流通困難、不利于人體健康等不良問題的出現。為了進一步解決這一問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建筑,建筑師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建筑的風環境,科學合理的分布建筑通風設備和通風窗。通常,好的風環境有以下幾點表現:冬季居住區內的風速不會太大,而夏季則能實現或基本實現室內空氣南北通透,通風狀況良好,舒適度很好。所以設計師不僅要了解該地區的盛行風向,還要掌握該住區內部的氣流流向,這樣才能保證風環境設計的質量。
4.結語
在地球資源日漸緊張、自然環境日益惡化的背景之下,生態建筑理論成為在現代建筑發展的必經之路,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建筑與當地自然環境的和諧,維持建筑與生態的平衡性,實現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生態環境健康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鑫,鄭衛.生態建筑的適應性設計問題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11(05).
[2]孫澤.節能生態型建筑___未來之家[J].品牌與標準化,2011(20).
[3]王海龍.試論生態建筑觀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