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介紹了城市設計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原則及運用,同時對城市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城市設計相應控制指標提出更新建議。
關鍵詞: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
引言
人類社會在前進,城市在不停地變化,城市規劃也在不斷地尋找更加合理更加科學的方式方法,而有著橋梁作用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簡稱“控規”)同樣在不斷地完善自身。自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引入控規以來,這個層次的規劃就經常處于尷尬的狀態。城市設計引導融入控規之中,或多或少地緩解了這種狀況。控規當中的城市設計引導對控規來說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其中的色彩引導卻是往往被忽略或者說不被重視的一項引導,可是它存在的意義和必要性又恰恰是不容忽視的。
1、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城市設計原則
在對現實城市建設的各種矛盾的權衡決策過程中,控規中城市設計的原則由于各種價值的相互影響常常不能兼顧,甚至是相互沖突、相互矛盾的。規劃決策必須根據規劃目標的輕重緩急進行取舍,最后達到合理、均衡。本文歸納控規中城市設計原則如下:
1.1 過程性原則
過程性原則是控規中城市設計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控規中的城市設計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就其與控規的作用關系而言它強調貫穿于控規的編制實施全過程。如控規中的城市設計沒有過程性特征,就無法保證控規編制的科學性,也談不上對城市建設開發的有效控制。
1.2 適應性原則
適應性原則是指在控規編制和管理過程中,主動運用城市設計的思想方法,對實踐中遇到的不同環境和不同情況的控規編制對象進行有效地分析。就其特點從城市設計的角度,有針對性的對控規編制內容進行適應性調整,突出控制重點,滿足現實管理過程中對控規實施靈活性的需要。
1.3 技術與藝術統一原則
控規中的城市設計研究必須堅持技術與藝術統一原則,控規中的城市設計具有技術與邏輯、藝術與審美等多重屬性。控規的特性決定了它須兼顧客觀技術與主觀藝術兩個方面,藝術與技術不是天生對抗的,通過努力是可以達到融合的。但藝術和技術的要求有時是難以同時滿足的,這時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4 剛性與柔性并用原則
控規中的城市設計堅持剛性與柔性并用原則,以保持控規的活力和控制能力。剛性是保證控規中城市設計科學性的根本要求,柔性是控規中的城市設計以靈活的方式來適應城市建設的不確定性。剛性和柔性是控規中城市設計控制技術內容及控規管理機制兩方面的一致要求。
2、城市設計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的運作
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地位,上承總體規劃,下啟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內容跨越兩個層面。因此相對應的城市設計也具有雙重功能:既含有總體規劃的城市設計內容(宏觀層面)又要指導修建性詳細規劃及建筑設計(微觀層面)。這就要求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要注重其特有的“連續性”特點。
2.1宏觀層面城市設計
在進行控制性詳細規劃時,應首先進行宏觀層面的城市設計運作,即城市設計的深層內涵研究,以此確定其具有決定意義的“依據”內容。如建構適宜的布局結構、整體景觀設計等,宏觀層面研究工作內容是城市設計運作的核心工作,具有“控制性”,主要涉及以下內容:城市歷史環境特色的研究、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利用、結構骨架構思、綠化及步行系統設計、景觀視廊的組織、城市結點系統的構思等。
其中結構骨架是宏觀層面城市設計研究中的重點內容,是指城市設計采取什么樣的平面結構組織規劃布局。結構骨架屬于該階段城市設計的精髓,良好的結構骨架具有潛在的價值作用。景觀視廊的設置,保證了城市空間環境中,主要景觀點與最佳觀賞點之間的有機聯系,擴大了城市空間界限,賦予了城市空間層次與特色,是城市設計重要的組織手法。總體規劃中確定的城市主要視廊通道應在局部地段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得以深化和具體化。局部地段控制性詳細規劃,應根據環境條件進行景觀視廊組織。
2.2微觀層面城市設計
微觀層面城市設計內容是相對于“宏觀層面”而言的,這部分內容與修建性詳細規劃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疊合。它是對城市特定元素的設計,是城市公共空間的具體化,應歸入“引導”控制的范疇之中,涉及內容列舉如下:空間組織、景觀組織、建筑群體形態、環境設計、輪廓線組織、重要“節點”等。微觀層面城市設計中尤其要注意設計的彈性,以便于和修建性詳細規劃銜接。
2.3配合控制指標的城市設計
城市設計的研究成果,應通過抽象、概括轉譯成控制指標體系,具體落實到相應的建設地塊上進行控制,以便作為土地招議標底條件和融入修建性詳細規劃,在建設中付諸實施。相關研究應在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并進行優化選擇,確定相關的定量數據。這部分研究的內容屬于“控制”性而非“引導”性,內容包括:
(1)道路寬度、斷面形式———根據功能及景觀確定道路紅線寬度值及具體的斷面形式。
(2)建筑后退紅線———根據道路等級、景觀和建筑體量及其功能來確定建筑后退紅線。
(3)建筑體量———考慮新老建筑協調、建筑與環境協調確定建筑體量。
(4)建筑高度———考慮建筑輪廓線和空間序列關系,確定構圖中心、高度分布及標志建筑物高度。
(5)廣場、公共綠地———確定形狀、功能及邊界最小尺寸,考慮其所在地塊與城市綠地、廣場系統的關系。
(6)綠化帶寬度、景觀視廊寬度值。
(7)停車場的位置、邊界范圍
(8)文物古跡的保護范圍及視線控制規定。
(9)保證整體環境面貌的地塊最小綠地率。
在具體的運作中通常先確定規劃區域的結構骨架、各地塊的用地性質、道路綠化系統,再從城市設計的角度來考慮不同空間序列的關系,對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進行反復調整修改,使兩者互相融合,并最終以指標的形式確定下來,以指導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具體設計。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尤其應注重整體的有序性,避免在細枝末節上進行過多的雕琢。
3、城市中心區控規中城市設計相應控制指標的更新建議
通過以上對中心區城市設計重點控制要素的分析,筆者試圖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出發,對與中心區空間形態相關的控制指標以及控制原則提出補充建議。
3.1 從建筑體量的控制入手實施城市設計內容
作為城市空間形態的決定性因素,建筑物的外形特征以及其相互圍合的公共空間直接影響著人們對城市空間環境的評價。而當我們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審視城市空間時,首先關注的就是建筑體量。從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控制性詳規的大部分控制指標都直接地作用于建筑物的外形特征,因此,建筑體量應該作為控制性詳規與城市設計相契合的最直接、可行的切入點,并且應制定明確、理性的控制手段來保證其實施。在建筑高度上,首先要建立“建筑高度完全可以獨立于經濟利益之外作為控制建筑體量的指標參與到控制性詳規的編制中”的想法;其次從街道空間的角度界定建筑高度;具體做法上可以借鑒美國的建筑高度退縮控制技術以及蘆原義信提出的街道高寬比指標;在未來的規劃管理中應該強調“建筑控制高度指標與容積率指標的脫鉤管理;建筑控制高度是屬于城市景觀空間導向的規劃控制指標”。
在建筑體量上應該遵循如下原則:保證街道、廣場等人流聚集和停留場所有合理的日照;保證沿街建筑外輪廓線的良好視覺效果;避免以非人行視角作為分析建筑體量的依據。
3.2 從城市空間出發增加環境宜居度的考量
環境宜居度指標是一項綜合性指標,它替代了建筑密度指標,有效地將綠地率、空地率和容積率這三個原本孤立的指標協同考慮,成為一個公共利益的砝碼,對建設方提出的提高容積率要求形成附加的補償條件,從而保障空間環境的質量。建設環境宜居度指標體系的建立是在現有規劃管理實踐的基礎上按照經驗數值計算的結果,缺乏管理實踐的校核。指標的精確程度還有待考量,因此有必要采用逐步推進的方式,先進行局部運用摸索經驗,通過一個時期的實踐總結和問題匯總,進一步優化指標細節,使之更合理、更精確、更好地為城市建設和管理服務。
4、結語
城市設計成果的基礎上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可將城市設計的意圖以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形式予以明確和落實,使分區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理念和原則性導引變成更具體和可操作性強的詳細規定、開發強度指標和地塊土地收益控制。在實踐中采用這一途徑編制的規劃發揮了比常規規劃更具指導性和操作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松濤.郭恩章.論詳細規劃階段城市設計導則編制[J].城市規劃,2001,(3):74-77.
[2]劉宛.城市設計概念發展評述[J].城市規劃,2000,(12):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