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好巖土勘察中的地基處理工作,有助于為工程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結合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對巖土勘察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進而對其巖土工程勘察中常見的地基處理方法展開了論述。
關鍵詞:巖土工程勘察地基處理問題對策
前言
我國幅員遼闊,地貌豐富,地質情況異常復雜,不同建筑工程對地質條件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所以在巖土勘察過程中必須查明地質類型、分布規律等基本情況,以便針對不同的地質條件進行科學的工程設計,最終確保整個施工質量。如果不重視巖土勘察對工程施工的重要性,必將造成設計參數的不合理,對施工質量帶來嚴重負面影響。所以,加強建筑工程的巖土勘察與地基處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價值。
1巖土勘察存在的主要問題
1.1主管重視不夠
隨著建筑市場的競爭激烈化,建筑質量已經成為建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現實中因地基引發的工程事故和經濟浪費問題卻非常普遍,究其根本就是忽視了巖土勘察對工程建設的重要作用,一些業主為了節約建設費用而盲目縮減巖土勘察成本,勘察單位為了中標也胡亂壓低競標報價,而一旦成功競標,為了進一步擴大利潤空間,故意減少實地勘探、野外測試等關鍵環節,最終造成建筑工程勘察工作流于表面,無法滿足相關技術規范要求,甚至存在不勘察而以相關勘察資料作為依據,在未能獲取真實的一手資料情況下,以失真的數據進行工程設計,最終造成地基基礎設計中的失誤或浪費問題,嚴重影響了整個工程的質量。
1.2越級承攬的問題
目前,我國勘察行業尚未構建完善的管理體系,存在政府監管力度不夠、市場管理力度不足等問題,企業之間缺乏有序、合理和規范的良性競爭。造成一些勘察單位違法相關資質管理規定進行越級承攬業務的問題十分普遍,而這勢必會造成最終勘察結果所得數據的失真性,造成后期基礎設計失誤而給工程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或質量安全隱患,不利于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1.3勘察單位與設計單位的技術交底不夠
目前,勘察單位與設計單位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交流,而基礎設計是兩者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要想實現基礎設計的合理性,就必須將巖土勘察和地基處理視為一個整體,而實際中兩個單位僅僅依靠勘察報告實現交流,在進行基礎設計時過于依靠勘察報告所提供的數據,而不能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實地調研,沒有真正掌握地基條件,存在著嚴重的理論與實踐脫節問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實現勘查單位和設計單位的互通有無,加強彼此的技術交底,同時還要加強勘察隊伍的建設,提高巖土勘察的專業水平,盡量避免出現技術和經濟相分離的問題。
2巖土工程勘察中常見的地基處理方法
2.1土工合成材料地基的處理
巖土工程所用合成材料是土工聚合物。這些類型材料重量小、施工方便,且連續性能比較好,具有反濾、排水、加固等作用。對于地基處理時,要將土工合成材料埋設于地基或邊坡處,使土體變為彈性復合體,以提高地基承載力。由于土工材料具有抗拉性和耐腐蝕性、滲透性,且重量會比較小,因此能節約很多的材料。一般情況下,土工合成主要適合在擋土墻加固,可以有效避免河道護坡被其沖毀,公路及鐵路加強層中,可防止路基下沉,軟弱地基加固,可加快土體的固結。
2.2砂石墊層處理技術
將基礎底面下層的軟弱土挖掉,然后夯實基礎底面,再用無腐蝕性且級配良好的砂石分層夯實基礎面,使之變成基礎力層,以提高地基的承載力,這樣的地基處理方法則為砂石墊層法。通常情況下,在地基的沉降量中,淺層沉降量占較大份額,故夯實時必須在具有一定厚度的置換層進行。砂石墊層屬于持力層,擁有較強的應力擴散作用,能明顯降低墊層下天然土的壓力,且可減少下臥層的沉降量。因為砂石墊層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故能促使基底下空隙水壓力的快速消失,使飽和土的抗剪強度大大增強,有效避免了塑性破壞事件的出現。砂石墊層地基處理法雖然具有較大的優勢,但在操作時應注意一個問題:相關人員必須嚴格按照施工規范的驗收要求對工程質量進行驗收,墊層壓實度要滿足要求,回填砂石的材料應有良好的含水率,基坑內應分層鋪設夯實,確保地基的均勻性。在對砂石墊層的施工質量進行驗收時,通常會采用鋼筋貫入法與環刀取樣法。
2.3夯實水泥土樁地基處理技術
夯實水泥土樁地基是在夯實灰土擠密樁的基礎上創新并發展起來的一復合地基。該地基處理技術的操作,主要包括以下環節:用小型成孔機成孔,接著將少量水泥與土混合攪拌均勻,然后分層填入到孔中并夯實,使之變成水泥土樁。在水泥的膠凝作用下,樁體強度與整體性均得到加強。這種地基處理方法可將地基承載力提高80%以上,成樁不需要太多灰土樁施工機具,操作簡單、所需費用少,對于地下水位上及含水率在13%~23%的濕陷黃土、新填土等軟弱地基,可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
2.4強夯技術
該技術是加強地基的的一種常用方法,在國內的應用也日益廣泛,且加固領域也不斷擴展,在高回填土、碎石土、黃土等地基的加固中也有應用。與此同時,該技術還能有效防止粉質黏土或粉砂液化。值得提醒的是,對于軟土、飽和土或含水率較大的回填土地基,因為很難控制其夯位,且夯擊沉降量較大,處理時難度相對較大。采用該技術時應注意一個問題:務必確定施工的技術參數,包括最佳夯擊能、夯擊遍數、單擊夯擊能等。實踐證明,強夯法需要的設備較少,且相對簡單、投資少,主要適合用在軟弱巖土的處理中,能取得良好的加固效果。如果是在市區巖土地基的處理中,則應謹慎選用強夯技術,避免對建筑物產生不良影響。
2.5擠密樁法
該處理技術比較適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土為黃土、素土或雜填土的地基。這種處理技術要嚴格根據工程設計方案開展,提前在相應部位布置樁孔,然后用灰土或土對其加以填裝,在填裝過程中要不斷夯實,以達到技術規范和設計標準。灰土有助于提高地基的承載力,加強防滲水性,同時能夠有效弱化地基土的濕陷性,所以,要結合地基的實際狀況合理選擇擠密樁法這種處理技術。
2.6水泥粉煤灰碎石樁處理技術
CFC樁也就是水泥粉煤灰碎石樁,是在沉管碎石樁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軟弱地基處理技術,操作主要按以下步驟進行。先在沉管碎石中參入適量的石屑、粉煤灰及水泥,接著加入適量的水進行攪拌均勻,使其成為樁體。在粉煤灰與水泥的膠凝作用下,樁體強度與整體性都會有很大水平的提升。和碎石樁不同,CFC樁不但融合了柔性砂石樁,還融合了剛性混凝土樁,強度較低,但能充分利用樁體間的承載力,然后將荷載傳輸至深層的地基中。經過一系列的處理,得到的復合地基承載力要比天然地基高出很多,且大大提高了軟土地基的承載力。一般情況下,這類型樁體樁徑約為400mm,長約為25mm,施工工序僅比沉管碎石樁多出一道攪拌工序,兩者相差不大。水泥粉煤灰碎石樁灌注方便、質量易控制、費用少,能夠節約大量的水泥,特別適合用在粘土、粉土、砂土等地基的處理中,是較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之一。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巖土地質勘察和處理是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而應在充分分析地質條件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地基、基礎及上部結構,最終確定地基處理方案,在選擇方案時,要挖掘地基潛力,對多種方案比較分析,然后選擇出經濟合理的方案,最大限度的保證工程質量。
參考文獻:
[1]李茂柱.談建筑工程的巖土勘察及地基處理技術[J].山西建筑,2014(16).
[2]邱巖.建筑工程巖土勘察及地基處理方法探析[J].江西建材,2014(04).
[3]陳紅賓.建筑工程中巖土勘察及地基處理技術的探討[J].四川水泥,2014(09).
[4]孟兆鑫.淺談巖土工程勘察中的地基處理[J].門窗,2012(11):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