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文地質勘察是一項復雜而重要的工作。其復雜性一方面是由于地下水具有流動性,水質、水量隨時空變化,另一方面是所使用的勘察方法種類較多。并且隨著地下水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與地下水有關的環境地質問題越來越多,因此水文地質勘察經常遇到一些難點。本文研究了水文地質勘察中常見的難點,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希望為提高工程勘察質量的提高有所幫助。
關鍵詞:水文地質;勘察;改進措施
前言
水文地質勘察是研究水文地質的主要手段,它是運用各種不同的測繪、勘探、試驗、觀測方法,經過一定的勘察程序去查明基本的水文地質條件和解決專門性的水文地質問題。水文地質勘察對各項生產建設都有著重要意義:一方面它是一切水文地質生產和科學研究的成果質量的高低和結論的正確與否;另一方面水文地質勘察是一項費用高、工期長的工作,如果勘探工程布置不當,其后果將是既浪費勘察費用,又不能提供工程設計所需要的水文地質資料,給工程建設、生產環境等諸多方面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需要加強對水文地質勘察工作的研究。
1.常見水文地質勘察中的難點問題
地下水和地表水一樣,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需資源。它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人畜飲水、農田灌溉和工業、國防用水,都與地下水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地下水在某種情況下又會給人們帶來危害,如:地下水污染、地面坍塌、地面沉降等。因此需要對水文地質條件進行勘察,不斷發現勘察中的難點,并采用科學措施解決這些難點。
1.1水文地質測繪方面
測繪精度的要求,主要是通過圖幅的比例尺大小和描繪的精確度來反映。不同比例尺填圖的精確度,取決于地層劃分的詳細程度和地質界限描繪的精度,以及對工作區的地質、水文地質現象的研究和闡明的準確度和詳細程度。
1.2水文地質物探
由于物探方法具有技術先進、提交成果迅速、輕便和費用低廉等優點,已成為水文地質勘察的重要方法和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物探技術主要有:遙感技術、紅外遙感、側視雷達、航空照片等,這些技術對于地質勘察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缺點是物探技術只能作為一種輔助工具,需要結合各技術間的優點綜合使用。
1.3水文地質鉆探
水文地質鉆探是水文地質勘察的一個主要手段,也是開采地下水的一個重要方法。由于鉆探深度大,工作效率高,所以它是獲得深部地質、水文地質資料和采取巖樣,以進一步查明水文地質條件的基本途徑,也是一項投資大,占用勞力多,技術性復雜的工作。但有效的鉆探工作,必須建立在水文地質測繪基礎上,并與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密切配合。并且為了完成鉆探任務,還要做好研究布置鉆孔,設計鉆孔結構,選擇鉆進方法及進行鉆進過程中的水文地質觀測等工作[1]。
1.4水文地質試驗
水文地質試驗是在野外條件下測定巖石滲透性和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的基本方法。它包括抽水、(回灌)、滲水、連通和注水試驗等。正確地組織水文地質試驗工作,是取準、取全各項水文地質計算所需要的實際資料的重要手段,是認識一個地區水文地質條件、評價地下水資源的重要環節,因此在實際試驗中要考慮到試驗結果是否全面,
2.常見水文地質勘察難點的改良措施
2.1水文地質測繪方面
觀測線的布置應從水文地質條件變化最大的方向布置;沿能見到更多的井、泉、鉆孔等天然和人工地下水露頭點及地表水體的方向布置;所布置的觀測線上應有較多的地質露頭。水文地質點應布置在泉、井、鉆孔和地表水體處、主要的含水層或含水斷裂帶的露頭處,地表水滲漏地段等重要的水文地質界線上,以及布置在能反映地下水存在與活動的各種自然地理的、地質的和物理地質現象等標志處。
測繪填圖時所劃分單元的最小尺寸,一般規定為2毫米,即大于2毫米的相應比例尺的閉合地質體;寬度大于1毫米,長度大于4毫米及長度大于5毫米的構造線等均應標示在圖上。此外為了達到所規定的精度要求,一般在野外測繪填圖中,采用比例尺較提交成果圖件比例尺大一級的地形圖作為填圖底圖[2]。
此外還要做好野外資料整理工作,通過測繪工作所得到的實際資料綜合起來,加以系統化,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以便指導測繪工作的進行。野外資料整理應做到合理安排,一般分為經常性整理、階段性整理和野外測繪工作結束后的整理。提交圖件以綜合水文地質圖和地下水資源分布圖為主,其它圖件除實際材料圖以外,應根據每個地區的具體需要確定取舍或合并,如基巖地質圖、地貌圖、地下水埋深圖等。
2.2物探技術的改進
根據地質勘察所確定的任務,要求水文地質人員和物探人員對選定的物探方法,要通過現場試驗驗證后再作決定。如能使用綜合物探手段完成同一項任務,則可相互驗證,取長補短,以提高成果解釋的可靠性和精度。如:為探測傾角不大的層狀含水層,可同時使用電阻率測深法和激發極化測深法;為尋找基巖脈狀富水帶,可同時使用電剖面法、磁法、y測量法和射氣測量法等找水方法。在選擇物探測線、測點的布置方案和選擇正確的測量裝置時,如使用電阻率測深(或剖面)法,則首先須確定測線的位置、方位、測點間距和測線之間的距離;同時,也要正確地選擇供電極距、測量極距和電測剖面裝置。要知道,有時雖然選擇了正確的物探方法,但由于測線方向布置不正確或測量裝置選擇不合理,同樣不能獲得好效果。
2.3鉆探改進措施
(1)為查明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布置的鉆孔,一般都布置成勘探線的形式。主要勘探線應沿著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含水層類型、巖性結構、埋藏條件、富水性、水化學特征等)變化最大的方向布置。對區內每個主要含水層的補給、徑流、排泄和水量、水質不同的地段均應有勘探鉆孔控制。如在山前沖洪積平原地區。主要的勘探線應沿著沖洪積扇的主軸方向布置;在河谷地區和山間盆地,主要勘探線應垂直河谷和山間盆地布置;在裂隙巖溶地區,主要勘探線應穿過裂隙巖溶水的補給、徑流、排泄區和主要的富水帶[3]。
(2)主要為地下水資源評價布置的勘探孔,其布置方案必須考慮擬采用的地下水資源評價方法。勘探孔所提供的資料應滿足建立正確的水文地質概念模型、進行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分區和控制地下水流場變化特征的要求。
2.4抽水試驗技術
為提高水文地質參數的計算精度和預測更大水位降深時的井出水量,正式的穩定流抽水試驗,一般要求進行三次不同水位降深(落程)的抽水,要求各次降深的抽水連續進行;對于富水性較差的含水層或非開采含水層,可只做一次最大降深的抽水試驗。對松散孔隙含水層,為有助于在抽水孔周圍形成天然的反濾層,抽水水位降深的次序可由小到大地安排;對于裂隙含水層,為了使裂隙中充填的細粒物質(天然泥沙或鉆進產生的巖粉)及早吸出,增加裂隙的導水性,抽水降深次序可由大到小地安排。為便于含水層富水性的橫向對比,一些水文地質生產規范對抽水試驗的最大水位降深值和相鄰二次水位降深的間隔都作出了相關規定。
3.結語
總的來說,水文地質勘察已成為工程勘察工程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并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而越來越受人們重視。影響水文地質勘察的因素有很多,勘察及相關設計工作者需要仔細研究這些影響因素,并不斷利用新技術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才能不斷推進水文地質勘察水平的提高,才能確保工程質量和效益。
參考文獻:
[1]徐偉軍.工程地質勘查與水文地質[J].城市建設(下旬刊),2012(03):25-26.
[2]韓愛臣.水文地質問題在工程地質勘察中的重要性[J].今日科苑,2013(01):17-19.
[3]杜雄進.淺談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問題[J].大眾科技,2013(02):29-30.
作者簡介:
朱有相(1988.7—),男(壯族),廣西來賓人,助理工程師,本科生,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