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的公共開放空間是居民與自然接觸的平臺,是人們了解一個城市景觀與城市特色的重要窗口,更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之一,它直接服務于城市居民,并直接改善著城市的生態環境。本文以江蘇省海安縣體育中心景觀設計為例,進行歸納總結,提出公共開放中不同區塊的分析、不同區塊的植物種植設計手法以及植物品種的選擇。
關鍵詞:公共開放空間;植物種植設計;海安體育中心
1項目背景
1.1 區位分析
1.1.1海安縣與周邊城市的關系
海安隸屬于江蘇省南通市,位于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處,東臨黃海,南望長江,靠江靠??可虾?,是蘇中水陸交通要沖,氣候宜人,雨水充沛,河道成網,物產豐富。全縣總面積1180平方公里,總人口96萬,下轄10個區鎮,其中,國家級開發區1個,省級高新區1個。[1]
1.1.2項目基地與海安的關系
項目基地位于南通市北部海安縣西南新城,占地面積約15.5萬平米(約232畝)。
1.1.2周邊環境分析
項目基地周邊商住用地分布較多,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與規劃中的體育公園、高職中心相鄰,形成一個整體。
1.1.3項目信息
海安體育中心選址于海安西南新城。按照江蘇省體育中心“四個一”的建設要求,新建的體育中心定位在蘇中縣(市)一流水平,達到省基層體育設施二類標準。當天開工建設的項目主要有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館、體育館及體育中心室外配套設施,總規劃面積240畝,總建筑面積41767平方米,總投資約5.4億元。[2]
1.1.4體育中心建筑
建筑占地面積:2.42萬平米
建筑特點:體育中心建筑是現代建筑藝術的最新成果,造型美觀新穎,具有流線美和動感,材料的虛實對比,空間的靈動多變,“節能、環保、科技”是建筑的特色,“生動、實用、舒適”是建筑的靈魂。
2案例研究
2.1案例研究——北京馬甸體育公園
馬甸體育公園設計力求以人為本、以綠為主,將“運動”融入“自然”,為群眾創造“綠色、健康”的現代休閑空間。
2.2案例研究——荊州體育中心
荊州體育中心強調文化與體育互融的未來感,充分利用地形的前提下,以中心建筑為核心創造一個立體下沉的體育主題廣場,讓其擁有更自由而舒適的活動空間。
2.3案例研究——仁川亞運會體育場
仁川亞運會體育場的設計主要強調體育場的適應性,優雅傾斜的結構反映出傳統佛教儀式、舞蹈,是傳統文化與設計的完美結合。
3規劃設計
3.1設計愿景
城市地標,營造強烈標志感的景觀提升場地的可辨別性和印象感;
多重空間,營造舒適宜人區位豐富的運動空間;
綠色紐帶,創造優雅靈動的景觀追求體育文化與景觀的統一性和互動性。
3.2設計原則
設計具有可實施性,在確保項目的合理性的前提下,創造一個健康的綠色的健身運動場所;
以人為本,以創造怡人的公共空間為目標,為市民創造一個生動、實用、舒適的文體活動環境;
唯一性,延續主體建筑設計理念,營造形態獨特的景觀空間;
生態性,設計中采用多種生態、節能、環保的技術,材料。
3.3設計理念
體育館和游泳館為一組極具動感流線型的建筑,鋪裝及綠地是曲折的水流,整個體育中心猶如行駛在水上的巨輪。歡快的水流象征海安的體育事業生生不息;
露滴、水暈的演繹是海安體育事業遍地開花的景象;湖泊象征著海安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力量源泉。休閑綠林的細節設計靈感來自于蜿蜒的溪流,將其特有線條美和動感體現在道路、地形小品等各個細節中間。見圖1。
3植物種植設計
3.1種植設計分區
海安體育中心規劃分區有:體育館主場區、健身中心入口廣場區、休閑綠林區、室外運動區、生態停車場五個區。依據現有分區對植物種植設計進行細分為:主館場景觀區、全民中心景觀區、生態休閑區、運動活動區、生態停車場和分隔區六個區。見圖2。
3.2主館場景觀區植物種植設計
功能分析:滿足人流車流的集散、體現公共環境風格及文化特色;
視線分析:來自建筑內部空間與周邊道路的視線;
設計手法:植物種植應與大門和建筑形式相協調,一般以對稱列植為主,突出建筑的風格和地域的文化。喬灌草相互搭配,在開闊的草坪上點植樹叢,以特色小喬木結合地被形成簡潔精美的綠化組團,建筑入口臺階兩側種植池內種植常綠耐半陰的灌木,搭配修剪特殊的造型樹以吸引視線;
樹種選擇:香樟、二喬玉蘭、金桂、垂絲海棠、日本晚櫻、金森女貞、海桐、造型五針松等。見圖3。
3.3全民中心景觀區植物種植設計
功能分析:為健身的市民提供短暫休息的空間及放松視覺與心情的綠色平臺;
視線分析:來自建筑內部空間與周邊道路的視線;
設計手法:采用自然式與規則式相結合的植物種植設計手法,營造尺度宜人的運動休閑空間。植物品種應以市民喜愛的植物且以觀花、觀葉、芳香及抗菌防病的植物為主,避免使用有毒、有刺、飄絮和有污染的植物;
樹種選擇:雜交馬褂木、五角楓、東京櫻花、紫玉蘭、金桂、茶梅、紫荊、山茶、南天竹、金邊闊葉麥冬等。見圖4。
3.4生態休閑區植物種植設計
功能分析:為體育中心提供綠色屏障,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一個多功能休憩空間;
視線分析:對沿街道路和停車空間形成半遮擋面,其他面為主要觀賞面;
設計手法:根據地形地貌和游憩線路進行種植設計,兼顧易養護、建成后植物群落穩定的要求,依據季節變化設計各種觀花、觀葉、觀果、觀姿的植物,采用形式多變的植物種植設計方法,相互結合、疏密有致,形成風格統一、“春花秋葉、四季有景”的生態綠地空間;
樹種選擇:銀杏、烏桕、櫸樹、國槐、廣玉蘭、白玉蘭、紅果冬青、桂花、紅裂葉雞爪槭、含笑、金絲桃、狹葉十大功勞、八仙花、小葉梔子、龜甲冬青等。見圖5。
3.5運動活動區植物種植設計
功能分析:具有隔離、遮陰和改善環境的功能;
視線分析:雙面觀賞,保證行人視線的通透,以植物群落季相景觀為主格調;
設計手法:采用喬木結合綠籬的形式。選擇具有較強抗塵和抗機械破壞性能的植物,上層喬木選用色葉及香花樹種并起到遮陰的效果,綠籬修剪精細、色彩搭配合理,組成有韻律感的色塊,形成“綠墻”,有效發揮滯塵隔音的作用,減少球場等運動空間對外界的干擾[3];
樹種選擇:黃山欒樹、香樟、桂花、紅葉石楠、繡線菊、玉簪、小葉梔子花等。
3.6生態停車場植物種植設計
功能分析:生態停車場的功能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隔音、滯塵;二是為停車空間提供遮陰功能,保護車輛;
視線分析:雙面觀賞,保證行人視線的通透;
設計手法:與相臨綠地結合考慮再進行植物種植設計,形成和諧統一的景觀空間。樹木分支點的高度滿足車輛凈高,株距滿足車位、通道、轉彎、回車半徑的要求,在此基礎上考慮將停車位硬質面改建為植草磚或植草格,避免使用硬質基礎,可選用中粗砂等疏水建材提高植物的成活率[4]。喬木應起到較好的遮陰的效果,綠籬修剪精細、植物色彩合理搭配;
樹種選擇:香樟、雜交馬褂木、八角金盤、小丑火棘、紅葉李、黃山欒樹、金邊黃楊、金絲桃等。
3.7分隔區植物種植設計
功能分析:考慮到景觀效果和使用方便,邊界建議使用綠籬,高度定在1.2-1.5m。
邊界采用綠籬結合防護網的形式,綠籬高度為1.2-1.5m。寬度較大位置處理如右
視線分析:雙面觀賞;
設計手法:綠地寬度較窄的位置僅保留綠籬和一層地帶灌木帶。有腹地的區域結合組團式綠化形成滿足功能和休閑相互協調統一的景觀空間。
樹種選擇:香樟、石楠、南天竹、灑金桃葉珊瑚、雜交馬褂木、紅葉石楠等。
3.8邊界分析:為防止人流疏散或日常使用時,市民會不按設計路線行走,造成流線混亂或景觀破壞,影響周邊交通甚至出現意外事故,在主館場景觀區與生態停車區之間的綠地上加密花灌木與地被植物,引導市民按設計路線進行分流。
參考文獻:
[1]縣情概況:http://www.haian.gov.cn/zgha/infodetail/?infoid=f99ccd42-ca87-4c2c-816a-2a78ceeb9d83
[2]海安縣體育中心項目開工:http://www.haian.gov.cn/zgha/zwgkinfo/showinfo.aspx?infoid=7634a864-5613-45e4-aae6-8f67a8183b0acategoryNum=054003
[3] 祝遵凌.景觀植物配置[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4] 盧圣.植物造景[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