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近郊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服務于城區,并且它是城區發展的大后方。風景區規劃是風景區合理開發建設的基礎,但隨著居民規模的不斷擴張,風景區土地利用無序,風景資源被不斷破壞,探尋一條城市與風景區和諧、持續發展的道路已刻不容緩。本文結合城市近郊的特征,研究了近郊風景區域的規劃和控制方法,希望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近郊;風景區規劃;控制方法
前言
城市近郊風景區協調規劃是風景區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風景區專項規劃,它表示一個風景區的土地在未來發展的利用模式,是風景區保護、建設和管理的重要依據.也是風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說風景區中的一切保護、開發建設活動都最終落實到土地上,土地利用協調規劃同樣也是風景區一切活動的依據。對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將直接破壞風景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景源的游賞環境,造成風景區生態環境惡化、景源失去觀賞價值,終將使風景區的性質發生改變。如在近郊風景區毀林建房、破壞風景古跡、濫建賓館和飯店等現象中可以看出,土地利用不合理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風景區建設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因此可以看出,做好城市近郊風景區規劃分析,合理利用風景區土地,對于指導風景區保護、開發和管理具有關鍵性作用,同時也是風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1.城市近郊土地特征
城市近郊土地特征主要包括四個屬性: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經濟屬性和法律屬性。其中自然屬性是指風景區的土地是自然生成、不可移動的。并且風景區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景觀環境,是一處留給人類的自然遺產;社會屬性是指風景區土地上的文物古跡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理應屬于國家所有;風景區供廣大的國內外游客觀賞,同時風景區土地又有著明確的隸屬,并由權力機構管理、調控;經濟屬性是指風景區的土地具有相應的經濟潛力,在特定的環境與地點,可以產生地點價值。但風景區的經濟屬性受到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制約;法律屬性是指風景區土地也是一項不動資產,其地權的社會隸屬受法律保護。
2.城市近郊風景區規劃分析
2.1城市近郊風景區特點
與多位于城市中心地區的城市公園相比,城市郊區風景區與城市有較便捷的交通聯系,主要為城市居民節假日和周末提供游覽、休閑度假的場所。城市近郊風景名勝區的最大特色是自然景觀與人文遺跡融為一體。中國的自然山川大都經受歷史文化的影響,伴有不少文物古跡,以及詩詞歌賦、神話傳說,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輝映,從不同側面體現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此外風景區景源一般各自有其特色,否則各風景區千人一面,也吸引不了大量游人,因為,對于每一個游客來講,他的游覽次數是有限的,總希望每到一處都有新意境、新收獲。僅從這個角度出發,應利用其特色,發揚其特色,因地制宜,因景制宜,決不可東搬西抄[1]。
2.2風景區總體規劃原則
(1)風景規劃應符合城市總體規劃
中國風景區用地規模差異很大,面積跨度由不足10 km2至上萬平方公里,因而,常與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項規劃密切相關,甚至交錯穿插或相互覆蓋,這就需要在時間、空間和內容上相互關照、調整,并使之協調互補發展。
風景規劃應在區域范圍的基礎上統一規劃協調,避免游覽內容雷同、設施重建等現象,應突出各自風景區的特色,互相協調,并形成統一的整體。比如江西省風景區在規劃過程中,就是在區域范圍內進行統一規劃,互不重復,并各自突出特色的。在制定風景名勝區的結構形態時,既考慮了主體景區與周圍景點的聯系,統一構思和布局,又不把不相干的景點網羅在一起,構成了以廬山、井岡山、龍虎山、三清山四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主體和骨干的贛北、贛西、贛東北、贛中的風景區體系[2]。
(2)應嚴格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
保護原有景觀特征和地方特色,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良性循環,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實科教審美特征,加強地被和植物景觀的培育,是城市近郊風景區規劃必須堅持的原則。只有在合理權衡風景環境、社會、經濟三方面的綜合效益,權衡風景區自身健全發展與社會需求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去發揮景源的綜合潛力,展現風景游覽欣賞主體,才能改善風景區運營管理機能,創造風景優美、設施方便、社會文明、生態環境良好、景觀形象和游賞魅力獨特、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風景游憩境域[3]。
(3)風景區規劃必須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風景區特性。
城市近郊風景區應有自己城市的特色,這些特色首先取決于自然景觀的千變萬化,對風景區的規劃和建設,只是對自然景觀的提煉和典型再現,以及對其特定環境的巧妙利用。在風景區中,大自然已經譜寫了主體樂章,規劃設計的基本任務是做好配樂。因此應善于從大千世界中,從浩瀚的自然景觀中,提取出“美景”來。特別是具有個性的奇異景觀和自然觀象,常常是風景區青春常在的基本要素,風景區規劃只不過是通過襯托、渲染、組織游覽程序等手法,使其特點更加突出,以便引起游人的注意。如黃山是以怪石、奇松、云海為特色的,山勢雄偉,群峰競秀,假如在山脈橫切一條馬路,則完全破壞其驚險氣氛[4]。
3.城市近郊風景區控制方法
3.1做好風景區土地協調規劃
風景區的土地涉及自然和人類社會、經濟、法律等各個方面,因此風景區土地利用協調規劃需要考慮各類用地的相互影響,選擇最佳土地利用形式,確定風景區用地的合理組織方式及布局形式、突出體現風景區土地的特有價值和特有功能。因此風景區規劃時要堅持:突出風景區土地利用的重點和特點,擴大風景用地;保護風景游賞用地、林地、水源地和優良耕地;因地制宜地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發展符合風景區特征的土地利用方式與結構[5]。以上規劃原則,既體現了近郊風景區規劃的特點需求,也體現了國家土地利用規劃的基本政策和原則。
3.2制定發展政策作保障
如行政措施與經濟杠桿相結合。行政措施主要有國家的法律法規、各風景區的總體規劃及管理條例等。同時,風景區管理還必須輔之以行之有效的經濟措施。比如對風景區內不同地段、地點征收不同的營業所得稅,即“位置差價”。另外,可以對景區內的經營單位和個人實行風景資源有償使用政策,它主要體現在向受益單位征收資源保護管理費,例如風景區范圍內及附近受益的商業、飲食業、旅館業、交通運輸業等經營單位,與該風景區有關的旅行社等旅游經營單位都應向風景區交納收入所得稅以作風景資源保護管理費。在風景區范圍內,新建或擴建單位,均應按其選址、性質、規模繳納資源管理費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費,這些行政、經濟兩手抓的措施有利于保障風景區的良性發展[6]。
3.3統籌規劃地區經濟,防止風景區出現“孤島化”和“城市化”
作為城市風景區的一部分,城市第三產業的商業、飲食餐宿服務業等過快的發展,容易集中于一些游人較多、區位較好的景區景點,增大了破壞這些地區自然景觀的原有風貌及氛圍的可能性。此外工業化、都市化的發展以及環境污染等原因而使風景資源受到嚴重威脅的現象。我國的風景區尤其是一些城郊型風景區,“孤島化”現象早已經存在,而且相當嚴重和普遍。因此應首先將風景區經濟與整個地區經濟納入統一規劃,科學確定風景區域內城市發展性質和規模。其次,在風景區外圍劃定適當的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內禁止污染性工業部門的存在,對于農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則采用指導性原則以實現土地的合理利用。
4.結語
總的來說,做好城市近郊風景區規劃分析與控制,就必須要做好風景區土地協調規劃,統籌城市整體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土地問題,才能統籌兼顧,實現城市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才能最終實現城市發展與環境資源和諧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韓紅霞.城市近郊風景旅游區發展規劃[J].山西建筑.2012(17).
[2]吳志遠.城市近郊型風景名勝區規劃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3.
[3]劉小釗,袁錦富.城市近郊風景區規劃分析與控制方法研究[J].規劃師.2013(10).
[4]許慧,王家驥編著.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應用[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2.
[5]李宇宏編著.景觀生態旅游規劃[M].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
[6]汪德華著.中國山水文化與城市規劃[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楊藿(1987.11—),女(侗族),廣西南寧人,本科,助理規劃師,從事城市規劃及園林景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