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介紹了云南省勐海縣布朗西定金礦礦區礦床水文、工程、環境地質特征,分析總結了礦床開采技術條件,為礦山開發可行性評價、礦床初步技術經濟評價、礦山建設可行性研究和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礦區;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1、自然地理、經濟概況
礦區處于橫斷山脈南端山地地帶,地貌特征屬低中山地貌,地勢東高西低。最高標高1221m,位于布朗西定村,最低點南龍河河岸高程1219m,相對高差402m。礦區地處北回歸線南,屬熱帶山地雨林氣候,長夏無冬,僅有雨旱季之分。年平均氣溫18.5℃,最低0℃,最高35.02℃。年平均降雨量為1393.1mm,年最大降雨量1252.7mm,雨季多集中在5-10月,11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
南龍河支流從礦區北西側由東而西流過(南側支流稱南達河),在礦區西側2km處轉向南流,匯入瀾滄江,屬瀾滄江水系。
勐海縣是以傣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人口三十余萬,82.2%都為少數民族。工業主要有礦業和制糖業,農業主要為甘蔗種植、茶葉種植及加工。近年來旅游業也發展成為經濟支柱之一。由于礦業、茶葉種植加工、旅游業發展很快,地方經濟和人民生活都有很大的提高。
距礦區約300m的布朗西定村已有10千伏的高壓輸電線通過,但電壓不穩定,且遇暴風驟雨常常停電,只能滿足礦山照明用電,生產用電需自行解決。礦區內有一泉水可滿足一般生產生活用水,但大規模堆浸生產用水須從北東4km處引入,或從北側南龍河抽水(高差約150-200m)。
本文對礦區金礦的開采技術條件作了一定的調查了解,為礦區進一步的資源勘查和開發提供了依據。
2、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2.1水文地質
2.1.1礦區地形地貌、水文、氣象特征
礦區位于山區次級分水嶺(布朗西定村山脊)北坡,南龍河南岸。南龍河谷標高1200m,可視為當地最低浸蝕基準面。山勢走向與巖層走向基本一致,北西-東西向延伸。地形起伏較大,坡度一般20-30°,溝谷不甚發育,屬構造侵蝕中低山地貌。礦區地面標高為1250-1550m,相對高差300m。探獲金礦資源均在當地最低浸蝕基準面之上,地下水和地表水極易自然排泄。
礦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山地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18.5℃,最高35.2℃。年降雨量1393.1mm,最大1252.7mm,主要集中在5-10月,日最大降雨量87.7mm。大氣降水量為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
2.1.2含水層特征
位于區域水文地質單元的徑流補給的徑流區,主要含水層有:
1、第四系(Qh)孔隙水含水層:主要由殘坡積的土、碎石組成,分布少,零星。雨季含孔隙水,旱季為疏干狀態,對礦床充水影響不大。
2、南坑河組(Ptn)、惠民組(Pth)裂隙水含水層:為石英巖、石英片巖、絹云石英片巖組成,厚度巨大,為含金礦層巖石和礦體底板巖石,淺部裂隙發育,深部裂隙緊閉,透水性差、富水性差,對礦床充水影響不大的裂隙水含水層。
3、斷裂構造帶(Sb)裂隙水含水層:主要指沿北西南東向斷裂F1分布的斷裂碎帶,帶寬50-100m,其產狀與斷裂近于一致。主要由泥狀、細砂狀炭質石英巖質構造角礫巖,碎裂狀石英巖、千糜狀絹云石英片巖組成。結構松散,風化強烈,遇水便泥化。透水性及富水性相對較強,是礦床充水主要水源層。礦區平硐(PD1)、平硐(PD2)區遇到構造破帶均有較嚴重涌水和垮塌。旱季涌水量為q≤0.1l/s·m,雨季為1.0≤2.0l/s·m。沿斷裂帶地形切割較深處都有泉水流出。
綜上述,礦區金礦資源位于當地浸蝕基準面以上,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但礦層頂板有富水透水的斷裂破碎帶含水層,對礦床充水有一定危害,屬水文地質條件為中等偏復雜類型。
2.2工程地質
2.2.1礦區工程巖組特征
據礦區出露的巖層巖性組合及力學特征,可將共內巖層或巖石劃分為三個工程巖組。
1、第四系(Qh)松散弱巖組:分布山坡低洼處,為殘坡積砂土,分布零星、薄,對礦床開采影響不大。
2、惠民組下段(Pth1)上段(Pth21-2)層狀軟弱-較堅硬巖組;區內分布廣泛,主要由石英巖、石英片巖、絹云石英片巖、綠泥絹云片巖呈不等厚互層狀產出(其中部分石英巖、石英片巖含炭質)。厚度巨大。石英巖、石英片巖比較堅硬。含炭質石英巖、石英片巖和綠泥絹云片巖比較松散軟弱。巖層軟硬相間,節理裂隙發育,不甚穩固。該巖組為礦層底板,也是組成露采邊坡的主要工程巖組,對礦床開采有直接影響。
3、斷裂破碎帶松散軟弱巖層:沿北西南東向斷裂(F1)上盤分布,延伸遠,寬50-100m,厚19.23-48.53m。主要由含炭質石英巖質破碎巖塊、角礫、碎粒,千枚狀絹云石英片巖(千糜巖)、含炭質硅化碎裂石英巖組成。巖塊呈棱角狀,大小不一,軟弱不同,結構松散,加之千枚狀絹云石英片巖和含炭質石英碎裂巖遇水普遍泥化。作為含礦層頂板,其巖石工程質量劣-極劣,有很大影響。無論是坑道開采或是露采邊坡也是相當不穩固,對礦床開采有直接危害影響,工程地質條件屬中等復雜型。
2.2.2露采邊坡穩定評價
2005年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院對礦區東南礦權外2km處的班丙Ⅱ號礦體老采場邊坡和自然斜坡作了深入調查:采場邊坡高22m,最大邊坡角43°44′,坡高5-2m,坡角25-70°;自然斜坡坡高30-100m,坡角38°17′-28°47′,均處于穩定狀態。各種邊坡高度、坡角、邊坡巖性、坡面與巖層面傾向關系等如表1。
據表1所列坡高與坡角的關系圖可以知道:在組成巖性及構造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邊坡高度與坡角大小只有反相關關系,即坡高高度小,邊坡角度大;反之,坡高越高,則邊坡角度越小。
礦區主礦體(Ⅲ)其產出狀礦和圍巖性質與上述班丙金礦(Ⅱ)一致。完全可以類比。礦區Ⅲ號礦體基本上是沿北西西南東東向山脊出露,出露標高1400-1500m,礦層陡傾,易剝離,很適宜露天開采。礦區金資源量估算標高為1325-1420m,今后開采深度30-135m。兩側開采邊坡不會太高,最高為135m左右。而且隨著開采深度加深,開采邊坡會逐漸降低,東側礦權外班丙金礦開采邊坡穩定參數為:當邊坡≤20m,邊坡角43°;
邊坡高21-40m,坡角38°;邊坡高41-20m,邊坡角34°;邊坡高21-80m,邊坡角32°;邊坡高81-100m,邊坡角30°;邊坡高101-135m,邊坡角29°。這些參數可作為礦區開采時參數。
2.3環境地質
礦區處于滇西三江地震亞區地震動帶南部,附近地區偶有較強地震發生,地震基本烈度屬八度區,基本地層加速度值0.30g。礦區區域上屬較不穩定區。
礦區內山體穩定,目前未發現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明顯地質災害現象。2000年前后Ⅲ號礦開采時的廢渣堆,局部有滑塌跡象,但渣堆量少,對環境影響不大。
礦床開采將破壞部分山林植被,破壞原有地形穩定。嚴重者會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礦山開發時,要嚴格控制剝采平衡。采掘中的剝離物及廢石要堆放在平坦地帶,設置棄渣壩、排水溝,并及時做好復墾,保持礦山生態環境。
礦石及圍巖中砷(As)含量0.12-0.24%,分解后將污染土壤、地下水,對環境有一定危害。硫(S)0.04-0.12%,含量雖偏低,但極易分解,經日曬雨淋分解為二氣化硫,將污染空氣、水、土壤,對環境也有影響。堆放廢石前應做好防滲墊層,防止有害物質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氰化提金是氧化提金組成工藝,但氰化物是劇毒物,采用氰化法提金,應采取嚴格的封閉循環控制,嚴禁泄漏,對尾礦渣嚴格進行中和消毒后,堆放于安全地帶,并覆土綠化,以免造成環境污染。
綜上述,礦區金礦資源位當地浸蝕基準之上,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但礦床賦存于松散軟弱的斷裂破碎帶中,礦床充水和圍巖穩固對礦床開采都有一定影響。礦床開采會造成局部山村破壞,地形破壞。礦石及圍巖有害物質中砷、硫含量標高,氰化提金可能會造成環境污染,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屬中等偏復雜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