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本主義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心理學流派,它強調人的自然本性和自我實現,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認識,使人認識到自我的內在潛能或價值。曾經設計過天安門觀禮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北京天文館等建筑的建筑設計大師張開濟先生也提倡建筑設計要“以人為本”。他指出“:設計要以人為本,任何建筑,都是為人類服務的”。因此,在建筑設計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是當代建筑師設計建筑作品的基本思想和出發點。在當今的建筑設計作品中,“以人為本”的思想已經在很多作品的設計中體現了出來,這使得人們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充分感受到“以人為本”的思想。
關鍵詞:以人為本;建筑設計;資源
1、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內涵
a.貫徹“以人為本”、“尊重自然”與“可持續發展”思想
以建造生態型居住空間環境為設計目標,滿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適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經濟性,創造一個布局合理、功能齊備、交通便捷、環境優美、智能化的高品質現代商業住宅區。
b.建筑立面、空間組合與環境獨具特色
在建筑設計中帶有濃厚的文化氣息,無論是住宅還是商業均體現富有個性的設計風格,手法多變,在整體格調統一的前提下,使形體塑造更具魅力。
c.在設計中貫徹生態原則、社區原則與效益原則
2、人的情感在建筑設計中的體現
建筑發展到今天,人們的注意力已經從建筑本身越來越多地轉向人的情感建設,人的情感與建筑之間搭建起一個無形的橋梁,這是建筑設計的一個走向。建筑與人是息息相關的,人就是建筑的一個潛在環境,這個環境是建筑的靈魂,是建筑設計的關鍵所在。它是維系人類生產、生活、文化活動等各領域之間動態的平衡要素。西方發達國家由于工業的發展,現代主義建筑隨之產生,由于初期現代建筑設計風格對“人情”的忽視,產生了“冰冷建筑”,“世界風格”的現象,使人們油然而生乏味感。建筑的發展必須將人的情感與工業文明綜合考慮,吸取歐美等地區現代建筑發展經驗,以中國禮教中“人”為建筑創作基點。以橫向、縱向兩種觀念結合為手段,根據建筑功能及所處環境不同,對不同建筑物設計風格區別對待。有的建筑要效率、講經濟、講速度。如:工廠、實驗室、醫院、航空站等。有的建筑類型就要重情感,甚至當作藝術品來對待。如:對于公園里的庭榭、名勝風景區的賓舍、陵園和骨灰堂等,這就希望它們有特別的樣子、特別的氣氛。現代建筑發展趨向是創造更多的能滿足人的情感的東西與人的真實需要相平衡,工業文明與傳統文化相平衡,這才是建筑設計發展創造的必由之路。
因此,可以說建筑設計是圍繞著“人”來展開發展的,以人為本就是核心,建筑需要靈魂,需要感情,只有帶著這樣的思想,才能使得建筑設計走向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建筑設計必要融合情感設計,情感需要在建筑設計中得以實現。
3、圖書館設計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全球性的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的沖擊,使人們對信息需求的方式、方法以及圖書館的人文環境等都有了諸多新的要求,現代圖書館的功能也大大擴充。人本思想成為了現代圖書館最顯著的特征,同樣成為“為人利用、因人而存在”的圖書館建筑的靈魂。人本思想在圖書館設計中的實例如蘇州大學新圖書館。以人為本的現代圖書館建筑設計的關鍵措施是采用“模數式”設計。20世紀70年代傳入我國的圖書館建筑的“模數式”設計被認為是圖書館建筑靈活性的象征。“模數式”設計是所謂“統一層高、統一荷載、統一布網”的三統一設計模式。統一層高,即藏書區、閱覽區、工作區三者處在同一層高;統一荷載即改變了傳統圖書館閱覽室與書庫不同荷載的區分;統一布網,即書庫、閱覽室、工作區都采用框架結構。XX大學圖書館根據新建館舍實際情況,在主要讀者區采用了“模數式”設計,劃分功能區的隔斷材料主要采用透明玻璃,寬敞明亮,視野非常開闊,目及之處皆是書和讀者,令人產生一種讀者和書籍交融在一起的非常和諧的視覺效果。同時“書刊藏閱一體化”的模式,又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另外,建筑設計要給人以文化藝術享受。高校圖書館不僅要給人以教育,還要給人以文化藝術享受。設計者們為了體現蘇州古典園林之美和學校的悠久歷史,傾心做了諸多的構思,如:a.館內設有庭院,實現了“館中有園,園中有館”的格局。b.主要讀者區圍繞中間共享區,每層均設置回廊,從一樓大廳向上眺望,整個樓層設計似“亭臺樓閣”。c.大門設計為古典的拱形,門廳懸掛著金色的吊燈,步入內,躍入眼簾的是書有春秋年間老子“道德經”的大理石掛屏,矗立在二樓正面的回廊下,兩邊還飾以漢代四靈瓦當圖案。d.竹籬和花窗,綠樹和盆景巧妙地起著軟隔斷和點綴的作用[2]。
4、住宅設計
住宅作為一種建筑類型,引發了“人”、“筑”“、環境”三者之間的種種關系和矛盾。現代的住宅小區在概念設計的初期就崇尚建立“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并重的理想家園。例如XX生態住宅設計,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四種關系的生態住宅,即人與環境的關系:在人口較密集的中國城市,理想的居住環境是城區的邊緣或城市中大型公共綠地的邊緣,人在生活和工作較便捷的基礎上,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大自然。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在土地資源和能源有限的現狀中,適度的建筑密度是有效地共享資源、減少浪費的最佳途徑,建筑要盡量減少對地貌及地基的改變,同時,又能保證現實開發中整體效益(包括成本控制和市場回報等因素)的發揮。人與建筑的關系:無論是建筑提供給人舒適的生活空間,還是人對建筑的建造、管理和維護,都能盡量地利用可再生資源和自然的環境因素,簡單而直接地進行互動。人與人的關系:現代社會的城市生活,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出現多種危機,住宅是生活的載體,應擔負起改善人際關系的責任;良好的住區,能使人與人之間自然地建立起各種和諧關系。XX生態住宅設計以多層次空間的生態住宅提供了實現中國現代家庭多方位需求的人文生態環境。
5、結束語
以人本思想為理念的現代建筑,在設計建造過程中,既要為人們獲取信息資源開辟途徑,又要為人的綜合素質的提高,為人的文化藝術享受創造條件。故此以人為本是建筑設計的一個中心思想,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來體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同樣我們也可以在建筑設計中參雜進人文精神。任何建筑歸根結底都是為人類服務的,人才是建筑設計的核心,是關鍵,各種各樣的情感表達,都將會影響到作品的設計,因此建筑師必須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如此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思想在作品中表達出來,才能創造出有靈魂有魅力的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牛更芝,張三軍.建筑設計與自然辯證法[J].山西建筑,2006(7):48-50.
[2]苗在香.現代圖書館建筑設計中的人本思想
[3]蔣新林.綠色生態住宅設計作品集———首屆中國綠色生態住宅設計大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