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中小學校布局情況調研,綜合分析現狀中小學布局中存在的問題,不僅對市區中小學校的發展現狀進行詳細了解,為我市第四輪城市總體規劃以及中小學校專項布局規劃的編制奠定基礎,同時對優化市區教育資源配置,促進中小學教育均衡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中小學布局;均衡性;教育管理
引言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基礎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作為提高國民素質和造就人才的奠基工程,在教育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適應城鄉發展需要,合理規劃學校布局,辦好必要的教學點,方便學生就近入學。
就佳木斯市區來說,城區不斷擴展,學校布點疏密不均,一些學校校舍破舊,部分學校超負荷運轉,生均用地嚴重不足,無法配置必要的場地及設備設施,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更無法滿足未來社會發展對基礎教育的要求。
1市區中小學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目前,佳木斯市區現有小學50所,班級921個,共有41455個學位,實有在校生39390人,教師數3177人;現有初中學校26所,教學班440個,共有學位20650個,實有在校生21867人;高中8所,班級數299個,在校生17662人,教師數1242人。
其中市區下轄各鄉鎮共有中小學校29所;共有教師數1786人,班級數372個,在校生10043人。
2存在問題
2.1中小學校空間布局不均衡,老城區過于集中
目前,城區內中小學分布不均問題較為突出,有的區域中小學配套過度密集,有的區域中小學配套不足。主城區內共有55所中小學,老城區內約15平方公里內共有中小學26所,密度為1.73所/平方公里,而老城區以外的區域約64平方公里共有中小學29所,密度為0.45所/平方公里,現有學校過度集中在老城區內。從各區來說,前進區和向陽區的小學、初中在校生人數占四個城區總數的80%,大班額、大學額問題嚴重。
2.2中小學生均用地分布不均衡,老城區學校生均用地明顯不足
按照《黑龍江省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標準》的要求,小學生人均占地面積9-28平方米,初中生人均占地10-26平方米。但是在老城區平均每個小學生占地僅5.7平方米,用地極為緊張,遠遠低于市區平均水平和黑龍江省標準;位于老城區的五中、十九中、二十中這三所初中生均用地分別為5.5平方米、7.3平方米、8.9平方米,均沒有達到黑龍江省標準,而這三所初中的學生數卻占到了主城區初中學生數的55%。
另一方面,國家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工作,對中小學建設中的健身活動場地等配套設施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而實際情況卻遠遠達不到國家的標準,不能滿足學生活動需求。
2.3中小學校布點與居住區開發未同步,不能滿足就近上學的需求
在房地產開發過程中,中小學校配套建設與住宅開發不同步,按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以及規劃設計條件,需配置的學校沒能按規劃實施到位的情況普遍存在。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市城市西遷,城市西部已經聚集了大量的行政企事業單位及住宅小區,生源數量急劇增加,但是與之配套的教學資源卻建設卻相對滯后,中小學用地常常受到開發企業的擠占和壓縮,配建要求達不到落實,無法滿足服務半徑內的入學需求,造成目前城市西區的中小學生跨越城市多條主干道去老城區上學。
2.4教育管理方面存在體制障礙
我市教育系統實行市、區兩級管理體制,絕大部分小學和部分中學由區教育局統一管理,部分小學和絕大部分中學由市教育局管理,農墾學校由農墾總局教育局管理,佳大附屬學校由佳木斯大學管理,這種情況造成中小學布局優化調整過程以及學校的發展方向上,無法保證協調一致。
對于區級辦學,市級宏觀調控的職能難以發揮,各區間以及各區教育行政部門間缺少必要的協調溝通,致使一些城區盲目擴大自身辦學規模,造成了現有辦學規模大于學齡人口數量的現狀。比如,前進區第十六小學在完成改造后,建筑面積為5260平方米,而全校學生數僅有25人,生源嚴重不足。東風區和郊區也出現了學校改擴建工程完工、學位大量增加而缺少生源的尷尬局面,形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2.5對城區中小學布局調整,缺乏有效的管制措施
在城市建設快速推進的過程,需要對其中部分中小學進行用地置換,以優化基礎教育的布局結構。在教育投入嚴重不足,以及財政狀況緊張的情況下,往往需要采取行政干預的手段,并對基礎教育進行多種形式的投入以及有效的行政協調,否則即使有合理的布局規劃,對于中小學布局調整及基礎教育用地狀況的改善也無法得到保障。
3中小學布局規劃基本對策
優化中小學布局,關鍵在于對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本次報告通過分析研究并提出基本的對策,以科學合理地進行中小學布局調整。
3.1合理預測中小學學生數,確定中小學的數量,以利于中小學科學布局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學生數量決定著學校的數量和規模,合理預測學生人數是中小學布局的關鍵因素。主城區學生規模的預測應結合城市總體規劃中對城市總人口的預測來進行,根據主城區近遠期人口規模和居住分布情況,分析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及中小學生數量變化的特點,結合流動人口的變化趨勢,綜合考慮國家相關政策(如放開單獨生二胎、戶籍制度改革等)帶來的城市人口增加等因素,從而確定中小學生數量及其分布和服務范圍,以作為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基本依據。
3.2制定中小學建設標準,為規劃實施提供依據
隨著中小學教育的改革發展,對教學設施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2002年頒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已不能有效指導中小學校的建設,國家建設部、發改委、教育部已組織對該標準進行修訂。本次報告依據新修訂的《城市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以及《黑龍江省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標準》的相關要求,制定建設標準。
4市區中小學布局調整實施建議
中小學校布局規劃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建設的法規性文件,各級教育、規劃、城建等部門應嚴格控制共同抓好中小學校建設,以保證基礎教育的長遠發展。
4.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必須加強對教育發展趨勢和發展目標的宣傳力度,明確基礎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當中的重要地位。同時應提高人們對規劃重要性的認識,做到全民關心中小學校規劃,重視中小學校布局,完成中小學校建設。
4.2合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實行中小學校布局調整與舊城改造、新區開發相結合
堅持適度規模辦學的原則,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把資金重點投向舊城長期保留、新區新建的中小學校,對規劃期間計劃撤并的學校,只保證沒有危房,不再增加投入,防止出現重復性投資,造成資源浪費。
4.3加大資金籌措力度,增加投入,改善條件
市、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預算拔款制度。通過國家、社會、個人多方投入,加大資金籌措力度,加強市場化運作,以保證中小學校能夠配備現代化教學設施,保證實現濰坊市教育現代化的建設目標。
5結語
有序推進中小學校網點布局調整,合理規劃學校布局,有利于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同時,對城市社會發展也產生深遠的意義。
作者簡介:
寇微(1982.11-)女,遼寧遼陽人,國家注冊規劃師(佳木斯15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