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統計,我國目前各類水庫大壩中土石壩占90%以上,土石壩事故中除了洪水漫壩是主要的垮壩類型外,其次就是滲流引起的破壞了,滲流是水在土體中運動而產生的,通過浸潤、滲透,土體被水飽和、降低了抗剪強度,同時增加了動水壓力,導致土體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形、崩塌、滑移。滲流破壞引起的垮壩事故不但在洪水期可以發生,在非洪水期也可以發生,即所謂的“晴天垮壩”,所以重新認識滲流破壞很有必要,在下文中,作者從水利水電規范的角度對滲流的知識作了系統回顧,并對涉及滲流的小型土石壩建設及建后防治措施作了一定的總結,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水庫;滲流;土石壩;防滲;措施
一、滲透破壞的形式及形成機理
土的滲透破壞有四種形式:管涌、流土、接觸沖刷和接觸流土,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破壞,都表現為集中滲流,最終發展成為流土、管涌,沖刷周邊通道不斷坍塌、擴大,管涌發展到一定程度,無法控制而最終垮壩。但對于不同土質特征,有不同的的滲透破壞形式。
1、流砂(流土)
在向上的滲透水流作用下,表層土層范圍內的土體或顆粒同時發生懸浮、移動,這就是流砂(土)。滲流方向是向上的,一般發生在地表或兩層土之間,不管是粗粒土還是粘性土均可能發生,多發生在顆粒級配均勻的飽和細粉砂和粉土中,如筑在雙層地基上的堤壩,地表層滲透系數遠小于下層無粘性土層(其K1遠小于K2),當地表層i>icr時就會發生地表隆起、砂粒涌出,發生流砂(土)。如上部有反濾壓重,其抗流土的能力提高大大提高。
2、管涌
在滲透水流的作用下,土中的細顆粒在粗顆粒形成的孔隙中移動,流失的現象,這就是管涌。它是粗細顆粒間的相對運動,隨著土中孔不斷擴大,滲透速度不斷增加,較粗的顆粒也被水逐漸帶走,土體中形成貫通的滲流管道。粘性土一般不會發生管涌,管涌多發生在顆粒大小差別較大,缺少某種粒徑的砂性土中,沿滲流方向發生,不一定向上。
管涌是堤防滲流破壞的一種形式,由于汛期高水位時由于堤基下沙性透水層的存在,堤內或堤基表面粘土層承受了較大的滲透壓力,如果水壓力持續增加,滲流出逸比降超出了土的臨界比降,滲透水流將沖破粘土層,將下面的粉砂、細砂帶出,通過反濾層降低管涌的破壞。
流砂和管涌是有區別的,流砂現象一般發生在土體表面滲流逸出處,不發生在土體內部,而管涌更名可發生在滲透逸出處,也可發生在土體內部。防治原則是,降低滲流出逸坡降,減少滲流壓力,增強壩體和地基土的抗滲能力。
二、土的滲透變形判別方法
土的滲透變形分為四種:流土、管涌、接觸流土、接觸沖刷。滲透破壞的判別標準是滲透力是否大于土的抗滲強度,因土體中細料含量起著重要作用,常用細料含量Pc作為主要判別指標,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相關規范,土的滲透判別主要采用有以下幾種方法:
1、根據土的細粒含量判別流土和管涌
Pc≥1/ [4(1-n)]×100% 時為流土
Pc<1/ [4(1-n)]×100% 時為管涌 其中Pc為細粒含量
2、對于不均勻系數Cu>5的不連續級配土,根據土的細粒含量采用以下方法:
Pc≥35%時為流土
25%≤Pc<35%時為過渡型
Pc<25%時為管涌,
其中:Cu為土的不均勻系數,Cu=d60/d10×100%,另:對于均勻的土(不均勻系數Cu≤5),一般為流土
3、根據臨界水力比降判別
①流土型:
臨界水力比降icr=(ds-1)(1-n)
②管涌型或過渡型:
臨界水力比降icr=2.2(ds-1)(1-n)2 d5/ d20
③管涌型:
臨界水力比降icr=42d3/(k/n3)1/2
其中ds 為土粒的相對密度,n為孔隙率(%);d3、d5、d20" 為小于該粒徑的含量占土總重量3%、5%、20%的顆粒粒徑。
4、接觸沖刷
對雙層結合的土不均勻系數Cu均≤10,且符合下列條件時,不會發生接觸沖刷:
D10/d10≤10
其中D10、d10代表較粗和較細土的顆粒粒徑,小于該粒徑土重占總重量的10%。
5、接觸流失
符合下列條件時將不會發生接觸流失
不均勻系數Cu≤5的土層:D15/d85≤5
其中D15、d85代表較粗和較細土的顆粒粒徑,小于該粒徑土重占總重量的15%和85%。
不均勻系數Cu≤10的土層:D20/d70≤7
其中D20、d70代表較粗和較細土的顆粒粒徑,小于該粒徑土重占總重量的20%和70%。
三、土石壩工程設計的防滲措施
土石壩防滲主要在建設設計階段,按土石壩設計相關規范,筑壩材料應采用防滲土料,對均質壩、心墻和斜墻材料的滲透系數有一定要求;選擇粘性好的防滲體填筑料,而對反濾料、過渡料及排水體料,則要求有一定的透水性。填筑施工對粘性土的壓實度及砂礫石的相對密度嚴格要求。
土石壩壩體設計時應作壩基、壩體滲流控制,降低浸潤線和水滲透壓力,改變滲流方向,防止滲流變形。壩基的滲流控制,對于砂礫石壩基可采用垂直防滲(包括混凝土防滲墻,粘土截水槽,灌漿帷幕),上游防滲鋪蓋,下游排水設備(采用水平排水墊層、反濾排水溝、排水減壓井、下游透水蓋重)三種形式;對于巖石壩基當有較大透水斷層、破碎帶、軟弱夾層時,做好接觸面的表面處理,或采用灌漿、混凝土防滲墻、鋪蓋等處理措施,在防滲體、斷層和破碎帶處設置排水反濾設施。
壩體與土質壩基和岸坡的連接,土質防滲體應在不透水的基壩上或經防滲處理的壩基上,下游壩殼堆石處與壩基應設反濾層。壩體與巖石壩基和岸坡的連接,土質防滲體和反濾層宜與堅硬、不沖蝕和可灌漿的巖石連接。
土質防滲體與壩下涵管連接處擴大防滲面,下游面與壩下涵管接觸處應做好反濾層,將涵管包起來。
四、小型水庫土石壩滲流安全隱患及處理措施
土石壩安全監測中重點監測內容為滲流監測,項目包括滲流量、壩基滲流壓力、壩體滲流壓力和繞壩滲流,通過認真細致的滲流監測發現滲流安全隱患后,應根據滲漏隱患部位、類型分析其成因與危害,綜合確定處置措施,總體來說,滲流安全隱患處置應采取“上截下排,截排結合”的原則,同時兼顧壩基、壩體和繞壩滲漏處置措施的綜合利用。
小型水庫土石壩滲流安全隱患主要包括壩基滲漏、壩體滲漏、穿壩建筑物接觸滲漏及繞壩滲漏等,出現特征及處理措施如下:
1、壩基滲漏:當出現壩基滲流量比正常時持續增加,滲流水體渾濁或細顆粒帶出,壩基土體塌陷、隆起等現象時。
處理措施。壩前防滲的處理:采取水平防滲或垂直防滲等截流措施,采取拋填粘土(袋)構筑鋪蓋、鋪設土工膜、帷幕灌漿或設置防滲墻等措施。壩后排水反濾的處理:采取排水減壓井、濾層壓蓋、排水暗管或反濾軟圍井等措施。
2、壩體滲漏:當出現上游壩坡塌陷,下游壩坡浸水量增加,有集中滲漏點,水質渾濁或有細顆粒帶出,下游壩腳反濾體失效等現象時。
處理措施:上游可采取拋填粘土構筑戧堤或鋪設土工膜,下游壩坡采取壩后設排水導滲溝或壩坡排水,反濾保護。
3、穿壩建筑物接觸滲漏:壩下(內)埋管出口與壩體接觸部位、開敞式建筑物側墻與壩體連接部位、建筑物出口與壩體接觸部位,以上三個位置當出現明顯滲流,水流呈泉狀涌出或出水渾濁;其次是出現壩下(內)埋管因不均勻沉陷斷裂或止水破壞、建筑物進、出口與壩體連接部位出現塌坑且土體濕軟等現象時。
處理措施:采取臨水堵截、下游側導滲、封閉圍堰等措施;情況嚴重時,應降低庫水位直至出口滲流不明顯。
4、繞壩滲漏:當出現壩體與岸坡結合部明顯漏水,土體表面隆起或有細顆粒帶出,出現塌坑等現象時。
處理措施:壩前采取拋填粘土(袋)構筑鋪蓋、鋪設土工膜、帷幕灌漿或設置防滲墻等措施,壩后對滲流出口采取反濾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