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清潔再生能源的風電及光伏,一般位置都偏僻、分散,維護費用很高。目前風電、光伏發電成本相比較為成熟的火電和水電要高出許多。固定資產折舊費是煤電的1倍多,發電系數卻只相當于煤電的一半。根據項目地域和通信網絡條件,提出電力設施遠程監控設計方案,通過集中運行監管系統,降低設備運行維護和管理成本。
關鍵詞:電力設施;遠程;控制;通信網絡
在偏僻的地域或海島上,由于供電條件的限制而采用風電或光伏發電。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通信網絡,并不能都覆蓋。
計劃實施的一項工程,采用風電和光伏電站供電。設計條件中,要求將所建電力設施和電站進行遠程監控,實現無人值守、少人值守,區域檢修。為將來采用輔助專家系統、故障預警診斷、系統運行優化做基礎。根據現場條件和技術要求,我們進行了技術方案研究和控制開發。
一、系統設計目標
1、監控系統分層
遠程集中監控系統設為兩層。第一層為風電、光伏和電力設施側數據采集和命令執行。第二層為遠程集控中心集中監視與控制,滿足安全運行和管理要求。
2、功能要求
2.1第一層風電、光伏和電力設施側主要實現功能:
配置通信管理機,從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中采集設備數據,包括光功率預測、風功率預測、無功補償、功率控制、電度計量、電流、電壓、繼電保護、故障錄波等,并執行集控中心對電力設備的控制指令。
2.2第二層集中控制中心側主要實現功能:
數據的采集與處理
實時運行數據監視與控制
綜合數據統計分析及報表
重點區域視頻監控
集中報警處理
事故追憶及故障濾波
2.3時鐘同步數
在遠程集控中心側提供雙授時服務,以北斗、GPS衛星作為時間基準源,確保遠程集控中心的采集數據的時間一致性。
2.4數據采集與處理
系統的信號采集類型分為模擬量、開關量。模擬量包括電壓、電流、功率、轉速、風速、風向、溫度等電氣模擬量的實時測量。開關量包括事故信號、斷路器及重要繼電保護的動作信號等中斷開關量,各類故障信號、斷路器及隔離開關的位置信號、設備的狀態信號等非中斷開關量兩種。
2.5過程畫面監視
實時顯示電力設施主要運行參數和設備狀態。內容包括實時采集、計算、系統評估和人工置入的各種動態及靜態運行信息。
2.6數據及系統的整合
整合各電站側相關控制系統與非控制系統,完成所轄電站的數據融合與統一展示。
2.7遠程控制
完成電站主要設備的控制,主要包括:
對斷路器/隔離開關分、合的遠方操作
對補償電容器投、切的遠方操作
風電光伏遠方啟動、停機、復位、限功控制等。
2.8集中報警處理
對隨時出現的故障可進行聲光和語音報警。語音報警包括預告報警和操作報警等內容。
2.9事故追憶
將事件過程中各設備動作順序,帶時標記錄、存儲、顯示、打印,生成事件記錄報告,供查詢。
2.10故障錄波
通過相應的電力通信協議,接入故障錄波數據。在集控中心側對故障錄波數據進行分析,判斷電站各系統、線路和設備故障發生的確切地點、發展過程和故障類型等。
2.11統計分析、查詢、報表功能
系統可以查詢歷史故障、歷史數據、日志等,可以進行設備的故障報警統計和故障統計,并能夠打印。能對所有生產數據進行綜合處理、統計分析。
2.12節能分析與指標管理
建立指標管理體系,完成生產指標的計算與分析,實現指標的對標管理、指標控制以及評價管理等內容。
3、工程設計原則和實施要求
3.1實用性和完整性:配置一個功能完善、設備齊全、管理方便的智能控制及管理系統。
3.2可靠性和穩定性:在設備選型、網絡設計、軟件設計等各個方面充分考慮軟件、硬件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3.3安全性:
網絡安全建設目的是保障內網安全,根據國家信息安全等級標準,網絡安全設計采用防護—檢測—準入—管理的思路,建設安全網絡:
防護:部署業內領先的防火墻、安全網關、防泄密等設備,隔離內部和外部網絡,防止來自外網的攻擊。
檢測:部署業內領先的入侵防御設備,及時檢測發現入侵行為,并通過入侵防御技術,實現聯動,及時阻止不正當行為。
管理:通過上網行為管理,規范內網用戶上網習慣,提高內網安全。行為審計溯源,規避法律風險。
安全接入:通過VPN設備,對互聯網傳輸數據進行加密,對移動接入用戶進行身份認證和權限控制。保障互聯網數據安全。
二、系統網絡結構
1、電力通信、網絡接入方案
在具備通信網絡條件下,依托電力專線建設穩定、安全、可靠的監控信息化網絡平臺。集控中心的核心網絡結構采用冗余雙以太網結構。網絡傳輸協議采用TCP/IP網絡協議,網絡傳輸速率不小于100Mbit/s,網絡配置規模需滿足系統遠景要求。網絡結構見圖一
2、無線數傳接入方案
在通信網絡條件較差的區域,根據現場環境采用無線數傳電臺MDS的接入方案。無線數據通信網在整個系統中擔任數據傳遞的重要角色。MDS電臺具備高可靠度、高速率、遠距離、組網和擴容方式靈活的特點。通過這一網絡,現場設備運行數據和控制指令可以往返于主站和各個現場裝置之間。電臺主站采集到數據后,通過交換機接入集中控制中心網絡。集控中心的核心網絡結構采用冗余雙以太網結構。網絡傳輸協議采用TCP/IP網絡協議,網絡傳輸速率不小于100Mbit/s,網絡配置規模需滿足系統遠景要求。
無線數傳MDS電臺傳輸距離與發射塔高度、接收天線高度、電臺功率有關。傳輸距離較遠時,可考慮在距離中間加裝中繼的方式。
三、軟件平臺配置方案
現場設備側配置工控機作為前置機,安裝IOServer采集器。IOServer采集現場遠動數據,傳輸給集控中心的KingScada服務器、工業庫服務器。
集控中心控制網的工業庫設置采用冗余方式,通過IOServer采集器采集現場的數據,并進行存儲為其他程序提供歷史數據。
集控中心控制網的KingScada服務器采用冗余方式,通過IOServer與現場的設備進行數據交互。KingScada服務器主要進行報警處理、事件處理、數據統計、系統的登錄服務對用戶權限進行集中管理等功能。KingScada客戶端作為操作員站,實現人機交互的所有功能。設置工程師站,實現對整個系統的管理、開發工作。
集控中心控制網設置計算服務器一臺,安裝KingCalculation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算工作。設置報警服務器一臺,安裝KingAamp;E軟件進行現場設備的故障代碼、告警代碼報警處理工作。
設置歷史回放工作站一臺,作為事故回放使用,采用KingGraphic軟件直接與控制網的工業庫服務器進行數據交互。
集控中心控制網與管理網通過單向隔離網閘進行數據隔離,控制網的工業庫通過鏡像方式將數據傳輸給管理網。管理網設置WEB服務器一臺,提供基于B/S結構的數據訪問。
通過對上述方案可靠性、安全性等性能指標的試驗測試,在相關數據的基礎上,進行項目硬件系統設計和管理系統的軟件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