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總結了礦區找礦工作的認識,從龍陵縣碧寨楊梅田銅多金屬的礦成礦地質背景,以近兩年永昌公司地質找礦成果為依據,闡述了成礦地質特征和成礦機理,進而對后續找礦提出建議,可供礦區進一步開展找礦參考。
關鍵詞:銅多金屬礦;地質特征;成礦條件;成因分析;找礦建議
1.引言
楊梅田銅多金屬礦隸屬云南永昌鉛鋅股份有限公司屬下的碧寨采選廠。礦區位于公司總部(勐糯鎮)正北方向,公路里程56Km;龍陵縣城93°方向,公路里程 82K,交通方便。礦區地理坐標:東經98°57′12″~″98°57′57″,北緯24°33′09″~24°37′02″。采礦許可證礦權面積4.9202Km2。
2.礦區地質概況
礦區地處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福貢-鎮康褶皺帶,芒市褶皺束北東段的風吹坡復式背斜南東翼。怒江大斷裂從礦區東側穿過,龍陵-瑞麗大斷裂從礦區北西穿過,形成“入”字形構造格架。該區地處福貢—鎮康成礦帶,而該帶主要為一古生代沉積拗陷區,地質構造復雜,除見少量基性巖外,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微弱,而與沉積作用(成巖、構造改造、表生、熱液、淺源熱液)并疊加構造作用有關的礦床則占主導地位。
3.礦床(體)地質特征
碧寨礦區楊梅田銅多金屬礦采礦證范圍南北長7000多米,根據地形地貌特征和開展工作的順序,從南至北初步劃分為草山~廠平街礦段,寶順洞礦段、老鴉藤礦段、大法洞礦段、老廠河(龍家巖和萬汞巖)礦段。
楊梅田銅多金屬礦體賦存于寒武系保山組第四段蝕變硅化大理巖與板巖分界面附近的斷裂破碎帶及其旁側灰巖內的斷裂破碎帶、節理裂隙中;受南北向及北東向、北西向的次級斷裂破碎帶控制,蝕變礦化帶寬一般在1~60米,礦體主要分布于蝕變礦化帶靠板巖一側。呈脈狀、豆莢狀、小扁豆狀、微小囊狀、團包狀產出,礦化極不均勻,蝕變礦化體與灰巖為漸變過渡。礦體可分為銅鉛共生、單一銅、鉛鋅、單一鉛礦體和褐鐵礦五種,伴生元素為銀,其它有益元素目前尚未發現。目前在礦權范圍內共發現鐵、銅、鉛鋅礦體7條。
3.1礦體特征
V3為褐鐵礦體:分布于廠坪街~寶順洞礦段53~45號勘探線,走向近南北,傾向東,傾角平均傾角62°。有10個工程控制礦體,其中地表探槽5個,中深部有3個坑道、2個鉆孔,走向長度近300米,最大控制深度110米,工程間距50~100米,。礦體厚5.50~18.58米,平均厚12.70米,單工程鐵品位23.92~46.45%,平均品位TFe35.138%。
V2為銅鉛共生礦體(混合礦):分布于寶順洞礦段45~39號勘探線,走向近南北,傾向東,傾角平均傾角82°,有3個中段13個穿脈工程控制礦體,走向長度166米,最大控制深度98米,工程間距35×25米(中段高×穿脈)。礦體厚0.50~3.50米,平均厚1.78米,單工程品位:銅0.55~2.84%,鉛0.24~5.02%,平均品位銅1.42%,鉛1.66%。
V2-1為鉛鋅共生礦體(混合礦):分布于寶順洞礦段43~39號勘探線,走向近南北,傾向東,傾角平均傾角82°,有2個中段6個穿脈工程控制礦體,走向長度100米,控制深度50米,。礦體厚0.90~1.28米,平均厚1.08米,單工程品位:鉛3.26~19.89%,鋅0.52~3.11%,平均品位鉛9.74%,鋅2.21%。
V1-1銅礦體,分布于老鴉藤礦段0~4號勘探線,礦體走向近南北向(N8°E),傾向北西西,傾角54°,有兩個標高的坑道工程控制礦體。礦體單工程厚0.7~1.5米,平均厚1.10米。單工程銅品位1.4~3.1%,銅品位1.45%,伴生銀品位58.1g/t。
V1銅礦體,分布于大法洞礦段32~40號勘探線,有三個采礦老硐和一個地表探槽控制,控制礦體最低標高1830米,最高標高1953.00米,相對高差123.5米。礦體走向近南北向(N3°E),傾向北西西,傾角56°。礦體走向南北延伸132.92米。礦體單工程厚1.30 ~4.00米,平均厚度2.15米;銅品位 0.50 ~1.79 %,平均 0.91 %。
V4鉛鋅礦體:分布于龍家巖144號勘探線,由1940坑控制,礦體走向長度73m,厚度1.55m,品位Pb6.19%,Zn3.46%,礦體沿走向和傾向尚未尖滅,根據構造疊加暈預測靶區,找礦前景較好。
V4-1礦體:分布于萬汞巖198~192號勘探線2080m坑及民采老硐控制,走向長度100m,厚度1.15m,品位Pb5.62%、Zn2.09%、Ag37.97g/t。經采用下山探礦控制垂高20m后,礦體向下延伸仍未尖滅控,有找礦前景。
3.2礦石結構構造與主要礦物
礦石結構主要具自形晶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它形晶粒狀結構及氧化殘余結構;礦石構造主要有星點狀、細脈浸染狀、稀疏、見少量角礫狀構造及薄膜狀、放射狀,鉛鋅具皮殼狀、葡萄狀、土狀、蜂窩狀構造。
礦石礦物主要為:褐鐵礦、黃銅礦、輝銅礦、孔雀石、藍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異極礦、白鉛礦。脈石礦物主要有:方解石、石英、黃鐵礦、、綠泥石、透輝石、金云母、粘土礦物等。礦石主要有用組分為銅、鉛、鋅、銀和褐鐵礦。
4.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初步認識
4.1成礦條件分析,
礦床受地層、巖性和構造控制:①寒武系上統保山組第四段(∈3b4)為原始礦源層;②碳酸鹽巖(蝕變硅化大理巖、白云石化灰巖)為含礦巖性;③近南北向板巖與灰巖分界的層間構造斷裂破碎帶為深部含礦高溫氣水溶液上升提供了通道。深部汽水溶液由于當時溫度高對構造附近的灰巖(本身裂隙發育)產生了圍巖蝕變,由于板巖泥質成分高,對高溫汽水溶液起到屏蔽作用,含礦高溫汽水溶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在有利的構造或圍巖中,以充填或交代成礦方式形成了有用礦物堆積體(礦體);④適當的氣候條件、地下水滲透活動、前人的開采活動以及有利的地形條件,是氧化礦體形成的有利因素。
4.2礦床成因
楊梅田銅多金屬礦體主要賦存于寒武系保山組第四段蝕變硅化大理巖與板巖分界面附近的斷裂破碎帶及其旁側灰巖內的斷裂破碎帶、節理裂隙中。近礦圍巖蝕變發育,具多期次蝕變特征,隨著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構造運動,產生了節理、裂隙,沿此通道有汽水熱液上升與圍巖接觸再次發生硅化和重晶石化,區內銅礦化與硅化關系密切,而方鉛礦化則與重晶石化關系密切。以上初步分析,成礦作用與汽水熱液和碳酸鹽巖關系密切。初步認為:楊梅田銅多金屬礦屬為多期次熱液疊加的碳酸鹽巖蝕變型礦床。
4.3找礦標志
區內找礦標志主要有硅化、重晶石化、白云石化、孔雀石、鐵帽、老硐和南北向構造破碎帶。
⑴古代老硐和近代民采坑道:該區廠坪街一帶因鉛礦中含銀較高,近地表古代人主要為采鉛煉銀,寶順洞、老鴉藤、大法洞和老廠河(龍家巖、萬汞巖)一帶為近代人開采高品位銅、鉛鋅直接銷售原礦。因此礦區的老硐、民采坑較多,因此老硐、采坑分布區是找礦的直接標志;
⑵地表孔雀石化、鐵帽、褐鐵礦化帶:楊梅田銅多金屬礦體為鐵、銅鉛鋅礦共生,礦體分布地段,表部次生氧化帶發育,地表往往藍銅礦、孔雀石、氧化鋅和褐鐵礦化較為明顯。因此,褐鐵礦化和孔雀石是礦區最直接的找礦標志;
⑶地層巖性標志:礦體主要賦存于保山組第四段(∈3b4)硅化大理巖、灰巖中,該地層是找礦的主要標志,特別是硅化、白云石化強烈地段灰巖中礦化明顯,應注意追索尋找;
⑷構造及巖性分界面標志:礦體主要賦存于近南北向斷裂帶及板巖與灰巖分界面上,硅化、白云石化、重晶石化等蝕變強烈的斷層破碎帶中最容易形成礦體,也是最好的找礦標志;
⑸《構造疊加暈研究及深部盲礦預測》圈定出6個盲礦預測靶位,同樣也是尋找深部隱伏礦體的直接依據。
5.對后續找礦的建議
⑴根據前人地質成果及我們進駐礦區開展工作以來對礦區地質特征的初步認識,楊梅田銅多金屬礦所處區域位置成礦條件較好,有一定的找礦條件。雖然礦區找礦工作目前沒明顯的突破,我認為對該區仍然有開展風險找礦的必要性;
⑵繼續在硅化、重晶石化、白云石化、孔雀石蝕變帶、鐵帽和南北向構造破碎帶發育地段開展找礦工作;
⑶根據3.1礦體特征描述的各礦段工程控制礦體延伸及構造疊加暈深部盲礦體預測情況,今后值得重點開展找礦工作的礦段為;寶順洞2361m標高(3#硐)、大法洞32~40號勘探線1825米以下銅鉛鋅隱伏礦體;老廠河礦段龍家巖1940標高以下和萬汞巖2080標高以下的鉛鋅隱伏礦體。
6.結語
本區褶皺和南北向斷裂發育,總體平行怒江斷裂帶,與礦產的關系密切。楊梅田銅多金屬礦區復雜的地質構造所形成的次級構造與巖性組合是形成銅多金屬礦的有利條件,本文結合礦區的區域成礦背景、礦體地質特征,初步分析了礦床的成礦條件、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總結并提出了礦區后續找礦建議,以期對礦區的下一步找礦工作提出有益思考,力爭找礦取得一個新進展。
參考文獻:
[1]《銅、鉛、鋅、銀、鎳、鉬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14-2002)
[2]1965年地質部云南省地質局第一區測大隊編制的《1:20萬潞西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
[3]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2014年8月編制的《云南省龍陵縣楊梅田銅礦構造疊加暈研究及深部盲礦體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