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對于城市綠地系統的建設備受關注。進行綠地系統規劃也是我國城市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對城市的綠地系統進行規劃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因此,具有一定的難度。綠地系統本身具有一定的生態服務功能,而這種功能在短期內效果又不是十分明顯,因而會被相關工作人員忽視。因此,本文通過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相關方面進行深入論述,希望能夠給相關的工作人員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城市綠地;規劃;思考
由于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對于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也逐漸提上日程。這是一種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新的理論和觀念,人們將其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依據。進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需要以這一理論為指導。但是,現如今,我國對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制度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規劃要與生態建設和自然保護相結合
在以往的城市綠地規劃工作中,只是把規劃的重點放在對綠地進行美化或者是對其進行有效防護,但是,現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正日益突出。如果單純的進行綠地美化,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不會達到規劃的最終效果。因此,相關的綠地規劃工作人員要充分考慮到綠化體系的完整性,同時要將生態系統和城市綠化有機結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深入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形成城市綠化格局的完整性,需要在對城市規劃時引入生態學的相關理論,進一步加強對自然生態的恢復和后期建設。
二、對城市綠地系統進行規劃方案要符合城市的特色
城市的綠地景觀除了具有平衡城市生態系統的作用之外,也能夠體現出城市的風貌和特色,因此,在進行城市綠地規劃的過程中要展現出城市的發展特色。有些歷史悠久的城市,在進行規劃的過程中要將這一特點表現出來。因為這樣可以增強城市的文化特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城市主要以時尚的特點而著稱,因此要將這一特色進行發揮,促進城市的發展。例如,我國的首都北京,在對其進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到北京的城市特色。既具有古都的特色,同時又具有現代化特點的大都市。因此,在具體的工作中,具體的規劃方案和設計的理念要與這些特點相符合。
三、進行綠地系統規劃要設置綠化控制帶
進行綠地系統規劃,尤其是對大城市進行規劃,必須要加強對控制帶進行設置。國內外的很多城市都采取了這一規劃方案,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因此,我國要對其進行借鑒。通常情況下,控制帶的形狀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有環形、廊道形等等。控制帶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不僅可以對城市的環境進行有效地保護,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創造舒適的生活空間。另外,城市的綠化控制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安全作用,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
四、對城市綠地進行規劃要以中心城區為主
城市的中心位置是城市的形象展現,但是在進行綠地規劃的過程中,所需要的規劃成本較高,工作人員的工作量較大。基于規劃的難度較大,多數城市常常忽略這一點。但是進行綠地規劃必須要采取相關的措施來對這一問題進行解決,要運用以中心城區為主,其他地區為輔的理念,抓住綠化的工作重點,實現城市綠化系統規劃的平衡性。
五、在進行城市綠地規劃中,應該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
在進行城市綠地規劃的過程中,要對綠地的基本特點進行了解和掌握。對其數量以及分布的狀態等進行細致地分析。就目前來說,對其進行分析,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進行現場的勘查。但是對于,地形較為復雜或者是勘查效果不明顯的綠地,要將先進的遙感技術應用到城市的綠地規劃中。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資源,也可以實現信息收集的準確性和具體性。對于一些大城市來說,GIS技術已經被廣泛運用,有助于提高城市綠地規劃的效率。
六、規劃應提倡多專業的合作
目前,在從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到詳細規劃的各個規劃層面,多專業的合作都已逐漸成為發展的需要和趨勢,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也當如此。現代園林綠地規劃早已跳出園藝學和環境學的范疇,成為了規劃、園林、生態、旅游、地理、景觀和社會人文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科學。尤其是特大城市的規模大、人口多、用地復雜。規劃人員必須主動。充分地協調各方面矛盾,才有可能順利銜接城市綠地規劃建設的各個層次和各個環節。因此。多專業的溝通與合作在特大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只有如此。合作的成果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到規劃中去。
七、必須通過綠線管理加強規劃的可操作性
以某市為例,在綠地系統規劃的指導下。市區各城區對各自區內共716塊、近6140hm2的現狀綠地進行了核實。同時結合規劃要求,進一步完成了城市中心地區第一批約3768hm2的現狀和規劃綠地的綠線確定工作。應該說,審議通過的《城市綠線管理辦法》建立和實現了城市綠線管理制度。為貫徹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增加了可操作性。傳統綠地系統規劃是在總體規劃編制完成后所進行的專項用地規劃,通過規劃手段,對城市綠地及其物種在類型、規模、空間、時間等方面所進行的系統化配置及相關安排。過去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總體結構和主要綠地的布局,在相當程度上是按照“點、線、面結合”的原則進行設計,對于城市綠地應滿足的生態要求卻很少考慮。
八、規劃的發展趨勢
從國內外規劃理論研究和實踐的相關成果來看,21世紀特大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區域性、生態性、舒適性、可利用性和可達性5個方面。首先要突出區域特征和資源特征。將規劃擴大到市域甚至區域范圍。建立城郊結合、城鄉一體的大綠地系統。其次,規劃要更加注重綠地的生態效應。最大限度地保存典型生態系統和珍稀物種繁衍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觀,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以更貼近自然環境的生態化環境來取代過度精細栽植。缺乏生態價值的“綠色沙漠”。另外,規劃還要更重視綠地空間的環境改善和功能拓展,致力于創造舒適的人居環境并增加郊野休閑、森林旅游、濕地保護等更多功能內涵。同時還應通過拓展綠地的影響和服務半徑、增加與周邊地區的內在聯系等方法,不斷改善綠地的可達性狀況。城市綠地與當時當地的城市建設特點、氣候特征、植物種類分布特征、城市的文化特征及城市經濟基礎息息相關,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與歸屬性,因此不同地區的綠地系統規劃也應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正所謂“三份種,七份管”,搞“非適地適樹”和“非適地適景”是要付出更為昂貴的經濟代價,而且不一定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和景觀效果。
九、總結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在我國經歷了從最早作為總體規劃章節內容到作為重要專項規劃的編制地位的提升,從原來以“點、線、面結合”為典型代表的粗放式規劃理念到注重生態性、人文性以及防災避險等理性規劃思路的逐步完善。然而,可操作性差始終是規劃管理部門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實施驗證的主要結論。城市綠地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作為其專項規劃。可操作性是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的最根本要求。
參考文獻:
[1]徐波,趙鋒,郭竹梅.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中對綠地系統規劃的基本思考——關于北京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研究與實踐(一)[J].中國園林.2007(06)
[2]官衛華,何流,姚士謀,葉菁華.城市生態廊道規劃思路與策略研究——以南京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07(01)
[3]田寶江.生態和諧——居住區規劃設計理念創新[J].城市建筑.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