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國內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我們要致力于尋求一個永續的發展模式,實現都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的共贏——生態都市。生態都市是基于永續都市之上的都市發展概念,它更關注于都市生態環境的永續性,以及經濟和社會主題中與生態、空間環境等相關方面的研究。
關鍵詞:生態都市;指標;健康度;生態工法
1、中國生態環境現狀
2014年6月,2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74個按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城市中,僅有3個城市(海口、舟山、拉薩)達標。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十位城市分別為邢臺、石家莊、邯鄲、唐山、保定、濟南、衡水、西安、廊坊和鄭州。京津冀所有城市空氣質量均未達標,形勢非常嚴峻。不僅空氣污染狀況惡劣,公報還顯示,長江、黃河等10大水系的國控斷面中,9%的斷面為劣五類水質,4778個地下水監測點位中,較差和極差水質的監測點比例為59.6%;全國年內凈減少耕地面積8.02萬公頃,全國現有土壤侵蝕總面積2.95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0.7%……
針對大氣、水、土壤等污染較為嚴重的情況,環保部部長李干杰表示,將采取諸如加強空氣質量檢測能力和范圍、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土壤污染行動防治計劃》等一系列措施。
但是,造成環境污染狀況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環保部門的監測和治理畢竟滯后于環境污染。這就要求我們致力于尋求一個永續的發展模式,實現都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的共贏——生態都市。生態都市是基于永續都市之上的都市發展概念,它更關注于都市生態環境的永續性,以及經濟和社會主題中與生態、空間環境等相關方面的研究。
2、都市生態系統健康度的評估
在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中,建立適當的評估方法,以追蹤與預測都市生態品質的好壞,并進一步引導適當的規劃與執行,以維護都市生態品質、同時發揮其經濟效益,以及服務社會的功能,是生態都市兼顧環境、經濟、社會的重要課題。
“都市生態系統健康度”的發展是利用生物健康的概念,希望能發展出適當而標準化的指標來監測都市生態系統的狀況,藉以考察都市生態系統受自然干擾與人為活動影響的程度,檢測其是否影響對人類社會、經濟的服務,監測都市生態系統耐受干擾壓力的程度與恢復力。如果能建立可行的“都市生態系統健康度”評估方式,即能有效掌握都市生態系統的狀況,評估都市生態系統受干擾后的反應并擬定適當的管理策略,以恢復都市生態的健康,使其持續發揮其服務的功能。
要評估都市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否,必須依據生態系統的特性,定義所要評估的項目,發展出監測追蹤這些評估項目的指標,收集相關資料數據,才能有效進行評估。而評估指標的選取結果則會隨各地方經營管理目標的不同而不同。至于評估“都市生態系統健康度”可以考慮選用的指標方面,許多早期評估都市生態系統健康度的指標系統中,往往只使用生態學與生物學方面的指標(表一)。然而目前國際較普遍采用的方式,則是除了考量都市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非生物因子之外,也納入人類社會與經濟影響等因素,也就是建構一整套包含生態、環境、社會、經濟與人類健康的評估指標,來共同反應都市生態系統的健康度。
表一:可用于評估都市生態系統健康度的生物或生態指標
非生物
指標
水質、地表水水文、地下水水文、空氣品質、溫室氣體排放、各類污染、地形地貌的改變、土地利用的變化、地景結構、土壤結構、地景劣化
生物或生態指標
初級生產量、養分循環、能量流動、分解速率、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族群結構、族群動態、功能群、群聚結構、營養階層組成、最小可活存族群量、最小棲地需求量、特有種、稀有種、特定類群(植物、魚類、鳥類、哺乳類)之生物量、外來種、污染物的生物累積、有害生物與疾病普遍性、棲地破碎化、棲地劣化程度、生態系統過程進行的速率與物質儲存量
3、生態都市指標體系的構建
生態都市發展議題的環境指標體系,到目前為止,不論國內外仍處于發展階段,尚無公認的指標可直接引用。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各地方自然資源和環境特色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制定以引導都市生態發展的指標體系,為各地方的都市發展提供可以考核的指標體系,引導都市生態的發展。
與此同時,我們提供一個可供借鑒的指標體系,用以引導各地方都市生態指標體系的構建。
如下生態指標值分類包括環境品質的綜合目標指標值、污染改善(總量管制)目標值、環境管理查核指標值等三類。
分別列表如下:
表二:環境品質分項目標指標值
分類
指標
綠化率
公園綠地用地面積比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空氣
PSI大于100 發生日數累積比例
噪音
環境噪音超過環境音量標準的比例
水質
河流污染指標(RPI)
環境衛生
登革熱病媒蚊密度指數三級以上百分比
表三:環境污染改善(削減)分項目標
分類
指標
空氣
TSP 削減量(千公噸)/PM10 削減量(千公噸)/SOx 削減量(千公噸)/NOx 削減量(千公噸)/CO 削減量(千公噸)/NMHC 削減量(千公噸)/地鐵 CO2 削減量(萬公噸)
水質
BOD 總削減量(1╳104Kg/D)
土壤
達到法定管制標準經公告須進行整治的受污染土地進行土壤污染改善工作率(累計%)
廢棄物管理
平均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公斤)/垃圾中資源回收比
環境衛生
家鼠滅鼠防除率
能源
地鐵系統能源節約量(公秉油當量)
表四:環境管理分項目標
分類
指標
生態保育
樹木捐贈/受保護樹木/造林面積
(公頃/年)/造林苗木育苗株數(株/年)
綠化
公園綠地面積
綠色交通
規劃或修建自行車道長度/大眾運輸使用率
空氣
機動車排放檢測率
水資源的供需平衡
出水設備出水量(m3/日)
自來水直飲
公共場所直飲數量(座)
排水
污水、下水道普及率/累計污水、下水道接戶數
土壤
符合土壤污染監測基準者的監測率
廢棄物管理
平均每日掩埋場進場量(噸)
廢棄車輛管理
查報數量(有無拍照合計)
違規小廣告
清除件數/告發件數/查處件數
公共廁所管理
公共廁所清潔度檢測合格率
棄犬管理
棄犬總量
4、生態工法
所謂的“生態工法”,是指基于對生態的深度認知,一種用于進行生態系統管理的技術,其目的在于將執行相關措施的成本及其對環境造成的損害降至最低。
生態都市的建設不僅要從政策和環境導向上去引導,還應該落實到具體的“生態工法”。而且都市生態環境品質嚴重下降的主要壓力,正是催生“生態工法”的主要動力,我們所面臨都市生態問題,正是“生態工法”的指南針。
在人類所生活的都市生態環境中,生態工法所應用的規則雖然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出發點,但之后所衍生出的新的生態系統將有別于原者。生態工法是自然的經營管理,試圖以一種獨特的觀點改變常規工程,或者可以說是一種與大自然的合伙關系。這種融合生態系統的新式工程設計便是一種人類自律行為系統的領域。在這個領域里我們需要遵循一定的準則來維護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
這就是生態工法的準則:
減少能源的浪費,善用太陽能;加強資源回收,減少不必要的開發;盡量保存所有的生態結構,如河川、山坡等,以維持應有的多樣性;應著眼于未來,追求永續經營;人類需仰賴各種生物(有機體)以維持存活;考慮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從大自然學習如何處理復雜的系統,尤其是適應力;人類對外來的刺激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將生態系統視為一個有連貫性、整體性的動態系統來進行經營管理;評估所有可用的經營生態系統方法;避免在別處造成二次傷害;各種行為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涵容能力;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經營措施,具有某種程度的自我調整、適應性;評估環境資源的外部效益,如發展高山農業所帶來之利益及所能造成的負面影響;評估人類對自然環境所有的使用情形;所用的工程方法,均需符合生態系統的原則方稱得上是生態工程。
5、結語
近年來,許多城鎮規劃均將生態都市發展的概念引入,讓生態都市成為開明的社會政策。生態都市的哲學觀點乃是于經濟與社會利益間取得一個平衡,同時兼顧長期生態健康、資源管理及適應。
都市生態健康度評估及生態指標的建設,意義在于展現一個都市或地區趨向生態都市發展的程度,并作為政策檢驗與行政效率評估的重要依據。都市生態工法的營造,則是將生態之意深化的重要手段。對于生態都市的營造,上述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