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在土地規劃中公眾參與的內涵及主體,對公眾參與土地規劃的意義進行了簡要分析,著重闡述了公眾參與土地規劃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土地規劃;公眾參與;途徑和方法
公眾參與于上世紀六十年代首先出現于美國,現在公眾參與已經在各個國家廣泛傳播開來。我國的公眾參與興起比較晚,在土地規劃中的公眾參與還不夠成熟,還需要不斷的探索改進。
一、公眾參與的內涵及主體
公眾參與,是指在社會分層、公眾需求多樣化、利益集團介入的情況下采用的一種協調手段。土地規劃中的公眾參與,是指在土地規劃區域內與利益相關的群體介入到土地規劃的各個過程中,是政府及各相關部門與村民或者有關方面的專家之間進行的一種溝通互動的方式。土地規劃中的公眾主體,可以分成兩個方面進行概括,一方面是指在土地規劃中所關系到的利益主體,由普通公眾、政府組織和相關方面的專家組成[1]。一般來說專家是持中間立場的,只是在參與的過程中提供一定的技術。另一方面是指商業和非盈利的一些組織,包括在本區域內開展商業經營活動的企業,以及不同的學會、媒體等非盈利組織。
二、公眾參與土地規劃的意義
1、公眾參與使土地規劃的決策更加科學、公平
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土地規劃涉及到人們的切身利益,在制定規劃時不能夠直接應用“成本-收益”模式,土地規劃應該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公共服務的屬性,以公共利益為主,而不是以個人利益為主。土地規劃中的公眾參與是很有必要的,通過不斷調整利益,使公眾與政府之間既存在競爭又不斷折中。同時,公眾參與可以減少政府的一些決策錯誤,使政府所做的決定更加的科學、公正。沒有公眾參與將很難體現出土地規劃的公平。
2、公眾參與可使土地規劃更加順利的進行
公眾更了解當地的實情,公眾參與對土地規劃該如何更好的進行起著關鍵的作用。公眾切身體會到在土地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在參與的過程中可以讓政府的決策不斷改進,根據公眾提出的建議,使土地規劃的方案逐漸的完善,同時保證大多數人獲得利益。公眾參與下的土地規劃更有利于政府及時的與公眾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村民的想法及需求,以使土地規劃更加順利、有序的進行。對于公眾在土地規劃中存在的矛盾或者沖突,要進行有效的解決,不為土地規劃埋下隱患。總之,公眾參與可以使土地規劃方案更加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保證了土地規劃不斷向前推進。
3、公眾參與土地規劃修編是推進政治文明建設的表現
現代社會對于民主的要求越來越高,公眾的參與從另一反面體現了一種民主。近年來,社會公眾對于自身在土地規劃中的地位越來越不滿意,他們不愿只是單純的接受政府制定的決策,而是希望能夠在政府制定的規劃方案中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并且希望能夠參與到具體的實施中。讓公眾參與土地規劃將使得公眾更加理解、支持土地的規劃方案,從而更加配合土地規劃的實施[2]。總之,公眾參與土地規劃的修編是政治文明建設的表現。
三、公眾參與土地規劃的途徑和方法
1、盡快建立公眾參與的法律保障機制
現階段,我國在公眾參與方面的法律機制還不完善,需要盡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公眾參與的法律保障機制。只有通過法律手段,才能更好的保障公眾的利益,使公眾在參與土地規劃的過程中敢于說真話、表真情,更加積極的參與土地規劃。盡快建立與公眾參與相關的法律制度,在法規中對于公眾在參與土地規劃時應該做什么、如何做等內容做出相應的規定,使社會公眾更加明確自己的義務及責任,在參與的過程中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行事,做到規范參與。與此同時,相關法律應該為公民的全過程參與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使政府在土地規劃中的各項工作都能夠在公眾的監督參與下進行,保證土地規劃的透明度。
2、不斷豐富公眾的參與形式
公眾的參與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且不斷變化的,這樣才能更加吸引公眾參與的熱情。一直以來公眾在土地規劃中的參與形式有聽證會、專業性代表會等。但是這些參與方式相對比較被動,為了更好的帶動土地規劃工作者的主動性,可以設置一些如問卷調查、公示欄等比較豐富的參與形式以吸引更多的公眾積極的參與到土地規劃當中,同時更彰顯了規劃者的主觀性,范圍上也相對更加的廣泛。通過進行問卷調查,可以真實的反映出村民對于土地規劃的滿意程度以及在土地規劃中出現的問題,村民可以給出自己的建議,以期更好的完善土地規劃的實施。通過在公示欄上將土地規劃的進度及方案對外公布,更好的保證了政府決策的透明度,使公民對政府工作更加的滿意,這樣才會主動參與到土地規劃中。不同的參與形式具有不同的優勢,應合理有效的運用,以達到提升公眾參與積極性的目的。
3、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土地規劃
一直以來,公眾對土地規劃的參與熱情都不是很高。土地規劃針對的多為農村的村民,然而現階段,農村中的年輕人大多在外打工賺錢。在家中留下的多為老人和孩子,這就造成土地規劃中的參與人群在年齡上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并且公眾的參與熱情不高,公眾參與的水平也相對有限。為了不斷推進土地規劃的順利進行,應不斷提高公眾的參與熱情,培養一定的參與意識[3]。在參與的過程中,對于不同的公眾使用不同的形式。比如對于政府中的人員,應該加大對其社會責任感等相關內容的培訓力度;對于土地規劃工作人員,不僅要注重專業技能的提升,還應該對其在溝通方面的能力以及在組織公眾進行及時交流方面的能力進行不斷的提高。為不斷增強公眾的參與熱情,應從各方面進行不斷的改善。對于村民本身也應有相應的改善措施,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在對村民的培訓過程中應確保村民真正理解了培訓的內容,以切實提高村民自身的素質。
結束語
公眾參與對于土地規劃科學有效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政府應重視公眾參與,盡快建立公眾參與的法律保障機制,不斷豐富公眾的參與形式,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土地規劃中,以使公眾在土地規劃中更好的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鄧紅蒂,俞冠玉,張佳,劉康,田志強." 土地利用規劃中公眾參與的實踐與分析[J]. 中國土地科學. 2010,10(03):26-27
[2] 范維正." 我國土地利用規劃公眾參與的運行方式及完善對策研究[J]. 當代經濟(下半月). 2011,11(06):36-37
[3] 張曉平,鄒自力,湯江龍." 溝通式規劃方法在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應用[J]. 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 20:12,12(1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