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學以外的文學

2015-04-29 00:00:00汪政曉華
上海文學 2015年2期

由于工作的關系,我必須拿出許多的時間和精力面對江蘇基層的寫作。這是一個相當廣泛的實在性的文學存在,但同時又好像在文學之外。起初,和別人一樣,說起江蘇文學,與談起其他地區(qū)的文學一樣,我想到的都是那些已經(jīng)功成名就的寫作者們,從陸文夫、高曉聲一直說到現(xiàn)在的“70后”,說到魯敏、曹寇,然后呢?如果不是針對特定的寫作者,如網(wǎng)絡文學、類型文學或“文少”、“文青”,其他的寫作者與文學狀況是很難進入人們的視野的。這里面顯然存在一些誤解或者盲點,是不是人們都認為,大眾的文學生活便是閱讀名家的作品,是文學名家為這個世界提供了所有的“真正”的文學消費品?事實顯然不是這樣。幾年之前,我參與了“文學與新農村建設”的課題研究,近年來,江蘇作協(xié)開始編寫《江蘇文學藍皮書》,明確要求將各市縣的文學納入該書的敘述之中,于是,許多陌生的文學世界被打開了。江蘇現(xiàn)有的地級市都有自己的作家協(xié)會和文學期刊,而大多數(shù)的縣(區(qū))與縣級市甚至有的鄉(xiāng)鎮(zhèn)也是如此,比如蘇州相城區(qū)黃橋鎮(zhèn)就有一本很不錯的刊物《黃土橋》。我認真閱讀過這本雜志,雜志的名稱來自于黃橋鎮(zhèn)歷史上的地標性建筑黃土塔和黃土橋,其實今天黃橋鎮(zhèn)名的來歷大概也出自于此。這是一本綜合性的文藝刊物,除了一些名家說黃橋的作品外,大部分都是黃橋鎮(zhèn)本土的作者的作品,有散文、詩歌,有民間故事,有用方言創(chuàng)作的相聲和說唱文藝。幾期讀下來,就會知道這個鎮(zhèn)上有不容忽視的相當數(shù)量的作者陣容。他們的作品敘述的大都是黃橋的故事、黃橋的傳說,歷史上的黃橋在他們筆下復活了,他們還關注于對當下生活的描寫。黃橋鎮(zhèn)不少人造的自然景觀也是這本雜志的書寫對象。另外,就是對本鎮(zhèn)日常生活的描寫。若干年后,這些描寫是具有民俗學與經(jīng)濟學意義的。如果這本雜志一直辦下去,完全可以成為鄉(xiāng)土讀本,其意義將超越文學。

這樣的典型例證還有很多。文學與新農村建設課題曾經(jīng)選擇了幾個點進行調研,課題主持人何平對地處蘇中地區(qū)的興化市曾經(jīng)作過這樣的統(tǒng)計和描述:“地處江蘇中部里下河水鄉(xiāng)的小縣興化,這些年,不僅集中出現(xiàn)一批走出去的寫作者,更有一大批堅守在興化本土的寫作者。后者幾乎都是有著公務員、教師、醫(yī)生等個人職業(yè)的業(yè)余作者。”(何平《農村的文學閱讀和寫作生態(tài)持續(xù)惡化》,《人民日報》2012年7月3日)正是因為興化這樣的文學現(xiàn)狀,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與中國小說學會曾經(jīng)于2011年在興化舉行了“興化文學現(xiàn)象——地方性寫作的意義與價值”的專題研討會。這樣的研究在江蘇一直在發(fā)展和持續(xù)。許多不為文學界所知曉的地方性寫作得以進入研究視野。這種現(xiàn)象可以從多種角度來進行描述和研究,比如地方性寫作。以江蘇為例,江蘇的地方性寫作已經(jīng)不同于簡單的零星的對故鄉(xiāng)的回憶,而是一種自覺的對故鄉(xiāng)、當然同時也就是某一地方的系統(tǒng)性書寫。許多作者除了將筆墨分布于鄉(xiāng)土的歷史、傳說和風土人情,特別是自然風貌與民間習俗外,已經(jīng)專注于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比如徐州的杜懷超的《一個人的農具》,他將淮北平原的農具寫成一個系列。農具是工具,是知識,更是符號,它連接了人與土地,人與村莊。注重“生命證據(jù)”的劉亮程這樣評價道:“我們不知道幾千年的村莊是什么樣子,卻一直在使用從那時就有的農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為有了農具,人與土地的關系變得更加牢固,我們因此活得踏實。”

宜興的徐風這幾年專注于“紫砂文學”,他的《天下知己》、《一壺乾坤》、《讀壺記》都可稱為紫砂散文。在評論徐風的作品時我們曾稱他是“時代的風土詩人”,這樣的歸類或認定當然與宜興、與紫砂有著緊密的關系。紫砂與一般的民間工藝不一樣,有的民間工藝沒有明顯的地方性,而紫砂在材料上的特殊性非常明顯。在中國,生產(chǎn)陶器歷史悠久,地方也多,但紫砂就幾乎只有宜興。因為紫砂陶土礦床主要就分布在宜興丁蜀地區(qū)的黃龍山、青龍山、南山等地方。而且,紫砂礦并不豐富。所以,紫砂藝術從用材上講可以說是唯一性的。紫砂以一種特殊的形式承載了這里的自然與人文。徐風寫紫砂,通過紫砂去尋找它生成的因由,而這尋找,又使他的寫作拓展開去,江南的自然風物,文化傳承自然而然地進入他的視野,一張以紫砂為核心的江南文化地圖終將被繪制出來。在徐風看來,倘若沒有紫砂,宜興便只是一個地理概念,這是非常深刻的認識,也是一個風土詩人自覺意識的體現(xiàn)。

興化劉春龍的《鄉(xiāng)村捕釣散記》也可以作如是觀。作品是對江蘇腹地里下河地區(qū)淡水漁事的書寫。里下河地勢低洼,水網(wǎng)密布,它雖不臨江面海,但傳統(tǒng)的生產(chǎn)方式卻是亦農亦漁的,由生產(chǎn)而生活,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構成,許多習俗、禁忌、思維、方言和藝術都因此而產(chǎn)生。人們在《鄉(xiāng)村捕釣散記》中看到的是與現(xiàn)在的水產(chǎn)養(yǎng)殖業(yè)與捕魚業(yè)甚為迥異的生產(chǎn)與生活方式。我們在劉春龍的筆下看到了許多失傳的捕撈技藝、捕撈工具和餐桌上不再見到的水產(chǎn)品,它們的失傳或消失都與平原地區(qū)淡水水產(chǎn)業(yè)的變更有關。即使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們不可逆轉地走向衰亡,但依然有在紙上留傳下去的必要,它們已經(jīng)獨立地成為一幅幅詩意盎然的風俗畫,哪怕只是話語或記憶中的景象,因為它關系到一個地方人們生命的知識證明。

在泰州劉仁前、泗陽張榮超、淮安張以儉、徐州薛友津、南通龔德等人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地方變遷自覺的書寫意識。這些作品有的是全景式的,有的則選取了一個切面,但都可以看到某個地方正在遠去的年代如大事記一般的重大事變。他們的作品中有對一個地方歷代主政者任職、起伏、命運和他們對地方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的清晰的記憶。這是一種來自傳統(tǒng)的知識自覺與歷史思維,體現(xiàn)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集體記憶模式,在中國具有普遍的意義。自古以來,一個地方的言說都是由這樣連續(xù)的“微觀政治史”構成的。不過,這些歷史、知識與記憶,這種“微觀政治史”是以有別于“正史”和文書檔案的方式被傳播和書寫的,它們被生活化、細節(jié)化、個體化、傳奇化和情感化了。這樣的敘述還是一種策略,地方官僚有時不過是一個符號,是一種敘事的線索,通過對政治人物的敘述,人們可以方便地將一個時期的生活整合串并,使本土歷史單元化,并且通過這樣的敘述進入富于本土特點的話語情境和交流空間,分享共同的經(jīng)驗,而個人的體驗和創(chuàng)造性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融入其間。更具意味的是,不但民間的微觀政治沒有取代日常生活,而且外面的政治風云與地方也有著奇妙的關系。在這些作者的敘述中,鄉(xiāng)土人物一方面重復著上面的口號,一方面依然故我地安排著自己亙古不變的生活。這種兩張皮的結構是作家們對中國鄉(xiāng)村生存方式的直觀寫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鄉(xiāng)村在城鎮(zhèn)化之前頑強的生命力和它對中國社會傳承與穩(wěn)定的獨特貢獻。其實,說大了,這就是社會學中經(jīng)常說到的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的關系。

在最初的意義上,“大傳統(tǒng)”指的是以都市為中心,社會中少數(shù)上層士紳、知識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小傳統(tǒng)”則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數(shù)農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在中國鄉(xiāng)村,來自城市的政治與權力并不如想像中的那么強大,它們被鄉(xiāng)村的宗族力量、鄉(xiāng)規(guī)民俗和民間宗教等“小傳統(tǒng)”消解和重新表達。正如費孝通等所指出的,“鄉(xiāng)土中國”在長期的生存中生成出相當強大的自滿自足的具有抵御、同化、包容與自我修復功能的文化體制,相對于各個時期的國家制度生活,它們看似弱小,但實際上卻相當頑強,從而使中國的鄉(xiāng)土生活始終呈現(xiàn)二元并峙、交融與妥協(xié)的局面。所以,這些作者用鄉(xiāng)土敘事呈現(xiàn)的不僅是在小傳統(tǒng)下安全而自足地運行的“鄉(xiāng)土中國”,也在后鄉(xiāng)土社會為人們留下了具有實證意義與方志價值的風俗畫。說到這里,我要特別提及泰州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泰州知識叢書”的編寫。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主事者召集了泰州地區(qū)的一批作者,將泰州成陸以來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行業(yè)百工、民間傳說、講史讀經(jīng)、重大事件、著名人物、文學藝術、學術傳承、中西宗教等分成幾十個選題,以文學和歷史相結合方式組織編寫,目前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這從另一個側面彰顯了地方寫作的意義。自文明史以來,地方話語在知識生產(chǎn)中一直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歷史上,知識生產(chǎn)大部分是由下而上,而不是由上而下的,民眾的實踐和經(jīng)驗,鄉(xiāng)紳、民間知識分子的總結、記載、提升與系統(tǒng)化,成為知識生產(chǎn)的主要渠道。學在民間,學并非都在官府。官府做的是采編、匯集和審訂,使知識規(guī)范化、規(guī)模化,并得以傳播和普及。隨著現(xiàn)代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和專業(yè)的分工,知識生產(chǎn)的傳統(tǒng)格局被改變了,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放棄地方,放棄民眾知識生產(chǎn)的權利與責任。如果知識生產(chǎn)與傳播都是自上而下,不僅地方與民眾的創(chuàng)造力會鈍化,而且會導致文化土壤與知識溫床的板結,導致地方與民眾文化地位的矮化,這樣的后果是很嚴重的。即使在現(xiàn)行的科研體制下,許多知識也不是“上”能生產(chǎn)的,地方經(jīng)驗就是如此。

地方性寫作與方言同體。當習俗乃至自然都不再可靠,都不可能承載地方性時,還有什么?也只有語言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方言在,故鄉(xiāng)和地方就還在。方言是地方文化最佳也是最后的載體,方言消失,也就意味著地方性的終結。江蘇的地方性寫作者一般都有自覺的方言意識,一些人對方言的使用可以說到了頑固的程度,他們對方言的運用不僅是名詞,不僅是那些關乎名物與風俗的稱謂,而是幾乎涉及到了語用的各個層面,他們恨不能讓自己的文字在紙上響出家鄉(xiāng)的聲音。方言對地方存在意義重大,而寫作是方言延續(xù)生命的路徑。任何民族、地區(qū)和時代,相對于通行語或官方語言,其他的一切都是處于弱勢的,是被摒棄、改造、驅逐的語言。然而要在語言上尋求獨創(chuàng),我們又必須從這些弱勢語言入手。相對于普遍性,文學化的寫作可能更重視差異性。普遍性凸現(xiàn)了通用、統(tǒng)一、標準,而差異性則相反,正是許多的方言,映照出我們共同語中的空白,彰顯了地方性的存在。由于方言與普通話處在不可完全轉換之中,因而方言更真實地反映了一個人的生命狀況和方言區(qū)的文化承傳。所以,盡管方言現(xiàn)在受到了許多擠壓,龜縮進了一些“角落”或因人口的流動處于一種懸浮的狀態(tài),但它對個體與地方來說,仍然是珍貴的。

如上的描述已經(jīng)足以令人重新關注地方性寫作的必要。第一,地方依然存在,經(jīng)驗的差異依然存在;第二,地方性寫作作為一種民間或準民間寫作是地方文化生產(chǎn)的重要渠道,它也構成一個重要的寫作類型與寫作風格,并且可以為二次寫作提供基礎;第三,就中國目前的地域文化與民間經(jīng)驗而言,地方性寫作顯示出保護與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地方性寫作不是采風,不是他者的田野調查,而是由當?shù)匚娜藭鴮懙漠數(shù)亟?jīng)驗。所以,它在地方文化書寫的保真度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地方性寫作在江蘇不僅是作家們對地方的書寫,而且是不同地方的寫作者堅守在本土的寫作。蘇北徐淮鹽連,蘇中里下河地區(qū),蘇南的許多縣市,都有著大小不同的寫作群落,這些作家堅守在地方,書寫著地方。他們的寫作,使地方保持著文化的原創(chuàng)力,使文化趨同時代的地方特色文化得到保存與傳承,他們的寫作也影響著地方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文化取向,為文學提供了大量潛在的寫作者。在文學民主的時代,我們應該去關心文學對身邊人的意義,關心普通民眾的文學權利。文學在地方和社區(qū)中應該是有地位的,應該參與到這些不同規(guī)模與層面的生命共同體的精神建構中。本來,以普通民眾和地方的文學生活為基礎,然后才有專業(yè)的寫作、高端的寫作和跨文化的寫作,這才是文學生態(tài)的常態(tài),如果一個社會或時代忽視和輕視作為源頭的普通民眾與地方的文學存在,那文學必定根基不牢,后繼乏力,同時也是對文學作為一種精神生活方式的意義的抽空和削弱。到江蘇各地走一走,寫作者在當?shù)氐牡匚贿€是相當高的。你甚至會吃驚于他們的寫作對那里的人們,那里的讀者的影響。地方上的讀者當然知道外面的文學世界,知道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從文學情感上,從寫作與閱讀的互動上,那都是非常遙遠的。而地方性作家不同,他們就在普通人的身邊,他們就在普通人的隔壁寫作,就在人們的眼里,一些人成了一個作家。更重要的是,這些寫作者筆下的文學世界就是大眾的生活,普通人在他們的作品中看到了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看到了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看到了自己。

地方性寫作是一個視角,無名或隱名的寫作也是一個視角。早在前幾年,我們就后者進行過討論,我們認為后者支撐起了一種“泛文學”的寫作。人們早就應該注意到,隨著國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每個人都具有相當?shù)膶懽鳚撃埽袌鼋?jīng)濟又使得每個人獲得了文學的權利,表達意識的覺醒使大眾有了交流與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而技術最終使這一切得以實現(xiàn)。技術對這個世界的影響還沒有充分地估計到,即以寫作而言,正是因為技術支持下的新興媒體才催生出新的寫作形態(tài)如博客、電子雜志、微博和微信等等。在現(xiàn)實中,文學幾乎以日常生活的樣態(tài)存在著,只不過在現(xiàn)代發(fā)表體制看來,它們并不是文學罷了。而如今,計算機、網(wǎng)絡、移動終端、電視互動等一系列新媒體,將這些自然的、自在的、豐富多樣的文學呈現(xiàn)出來了,將其從匿名狀態(tài)中彰顯出來。它們與傳統(tǒng)的出版或發(fā)表方式雖然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但是它們所呈現(xiàn)的內容已經(jīng)不是私人性的了,它們同樣進入了與他者的交流,進入了公共領域。不僅是內容,還有文體。我曾經(jīng)在一次散文研討會上說,不要再囿于傳統(tǒng)的散文文體了。其實不僅是在散文,在所有文學研究與討論中,總以為有一個標準的不變的文學。當我們討論文學時,往往都是以經(jīng)典作品、文學史標準為標高的,雖然對文學一直缺乏自然科學一樣的定義和標準,但依然存在大體相似的模糊認同,知識生產(chǎn)中的本質主義同樣影響著對文學的看法、判斷和評價。其實,文學是一個集合體,是一個類似于生命形態(tài)的存在,是一個共時性與歷時性相交叉的進化體。它一直處在變化與進化之中,從橫向上看,文學存在不同的樣態(tài),如類型和文體,而且不斷出現(xiàn)新的樣態(tài)。從縱向上看,存在不同階段的文學生命體,從不自覺的文學到自覺的文學,從樸素的文學到精致的文學,從簡單的文學到復雜的文學,而每個階段的文學都有其不可否定的本體性的意義。許多人文學科都具有相似的情形,如社會學、倫理學、美學、藝術學等,但人們常常用現(xiàn)代學術體制的標準將其提純,歸一,本質化,定型化,這是不符合實際的,而且危害很大。比如散文,從橫向的維度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散文文體,記事、抒情、寫人、議論等,還可以另行區(qū)分,如藝術散文、雜文、紀實作品等。縱向維度則可以區(qū)分不同的層面,從純藝術的創(chuàng)作散文到日常生活中的話語,這中間的層級很多。我們不能因為散文家們的創(chuàng)作散文就否定了普通人日常表達的價值。比如現(xiàn)在每時每刻都在出現(xiàn)的微信,我們不妨稱那些原創(chuàng)的微信為“微散文”或“微文”,微信圈有大有小,但一則原創(chuàng)微文哪怕只感動了幾個人甚至一個人,我們都不能無視它的價值。一位微友這樣說:“你有怎樣的朋友圈,你就有著怎樣的微信。總是傳播著吃了,喝了,睡了……這也是一群朋友。”她這樣說自己的微信閱讀體驗:“在微信的朋友圈里,我很少說話。人與人的交往,有時是不需要說話的,不是嗎?我只是閱讀,只是學習,只是用自己的心靈感知著太多美好……對于手機,對于微信,我可以讀、可以聽、可以看,它簡直就是我的一個小型圖書館,我如何能不喜歡?”(李云《微信,另一種閱讀》,《文藝報》2014年6月11日)村上春樹曾經(jīng)敘述過日常生活中許多微小但確切的幸福,他簡稱為“小確幸”,文學之于人有太多這樣的關系與狀態(tài),我們不能因為經(jīng)典帶給人們巨大的感動就否認那些難登大雅之堂的文字所給予的微小而確切的幸福,這已經(jīng)關系到文學的人道主義了。事實上,在我們固守的傳統(tǒng)文體以外,文學的邊緣或模糊地帶已經(jīng)越來越廣闊,文學泛化的局面已經(jīng)形成。這種局面產(chǎn)生的一個根本原因是美化時代的到來,美化已經(jīng)成為這個社會的重要表征與生活方式,它滲透到各個領域,“修辭”成為每一個人工產(chǎn)品的必要工序,即使在實用領域,也同樣存在著不斷更新的、追求極致與唯美的藝術設計,只有美化與實用功能高度結合才能得到大眾的接受。日常生活審美化應該是不爭的事實,而文字是美化程度最高的方面,它已經(jīng)全方位改變了今日的語文世界。我們的一切文字表達無不在如何美化上努力,廣告、招聘、求職、策劃書、紀實報道、即時新聞,以及幾乎所有的文字出版物,連同原先嚴格規(guī)整的人文社會學科甚至自然科學的表達都莫不如此。在當今,人們可以在更多的空間進入文學的氛圍,也可以從更多的媒介和更多的文字作品中獲得文學生活的滿足。(參見筆者《無邊的文學》)

但這一切又確實很少進入專業(yè)的文學研究領域,也常常不入所謂純文學作家們的法眼。究其原因,應該是文學專業(yè)化帶來的結果。

應當心平氣和地承認這些,而不是相反,像一些理論仍然在做的一樣,或者視當今的文學現(xiàn)實狀況于不顧,或者以自己過時的理論和立場強作解人。不可否認,古代的文人文化,現(xiàn)在的知識分子文化都對俗文化、對大眾文化抱有成見甚至敵意。除了美學趣味上的分歧之外,可能還有對權力、地位與利益的占有欲和對這些可能失去的恐懼。約翰·凱里早就認為,自教育普及化和報刊業(yè)興盛后,讀寫不再是精英的特權,特別是報刊培養(yǎng)出了市民趣味后,知識分子被冷落了,“大眾報紙構成了一種威脅,因為它造就了一種新的文化,完全忽視知識分子,并使他們成為多余的人。”(約翰·凱里《知識分子與大眾》)于是,知識分子心生怨氣,產(chǎn)生了對大眾與大眾文化的普遍仇恨:“夢想大眾將滅絕或絕育,或者否認大眾是真正的人,這都是20世紀早期知識分子虛構的避難方法。更激烈、更實際的避難方法則是如下的建議:阻止大眾學習閱讀,以使知識分子重新控制用文字方式記錄的文化。”(約翰·凱里《知識分子與大眾》)當他們不可能阻止大眾文化時,只能加大寫作的難度,從而將自己與大眾區(qū)別開來,并運用自己在教育、制度與學術上的話語權貶低大眾文化,造成后者的自卑,以達到保存自己的臉面與利益的目的。事實上,專業(yè)與職業(yè)的文學并不只是因為其審美優(yōu)勢而獲得地位,許多非文學的因素一直是文學的支撐力量,所謂“純文學”就一直沒有純過,各種權力和利益一直是文學的潛在或顯在的影響力。而文學也參與了社會資源的再分配。

問題還可以進一步討論。文學與非文學是相對的。我覺得本質主義要不得,但歷史主義卻是需要的。目前占統(tǒng)治地位的文學史與文學理論都認為,文學從書寫物中獨立分離出來是文學的進步,文學成為一種專業(yè)化的寫作有利于文學的發(fā)展。其實,這一歷史非常短,更長的歷史是文學與其他書寫不分彼此地共存共榮。而且,當你想當然地以為文學已經(jīng)獨立時,其實文學在文學以外頑強地生長著。是歷史地、變化地看待文學,還是以現(xiàn)代文學體制下的文學觀作為基本的出發(fā)點?我主張前者。前幾年我就呼吁要重視埃倫·迪薩納亞克有關“書寫過度”的理論。迪薩納亞克從她的物種主義美學立場出發(fā),認為人類本來建立在自在狀態(tài)的審美關系到后來被打破了,藝術變成了一樁越來越艱難的事情,她在喬治·迪基和阿瑟·丹托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這樣一個事實:由批評家、商人、畫廊擁有者、博物館的董事、館長、藝術雜志編輯等組成的一個藝術界,是為一些事物與對象賦予“藝術作品”的地位的策源地。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的東西是“欣賞的候選物”,只有藝術界買了它們,賣了它們,書寫、展示了它們,它們才能被確證為“藝術”。至少從現(xiàn)代主義美學發(fā)生起,廣義的批評家們的過度書寫越來越嚴重地將藝術從人們的現(xiàn)實中分離出去,樂此不疲地無限夸大藝術與生活的對立與差異。藝術的含義并不是靠普通人的認知被感受,而需要通過專業(yè)人士的闡發(fā)才得以揭明,藝術接受成了越來越高深而專業(yè)的工作。而藝術家們被這套編織得日趨嚴密的權力體制束縛鉗制,只能拚命按照這樣戒律的旨意凌空蹈虛,殫精竭慮地強化作品的非經(jīng)驗化,非現(xiàn)實化,這是另一極的過度書寫。兩極的過度書寫相互激蕩攀升,導致藝術與人本越來越遠。

這一過程也可以描述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發(fā)生,包括中國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學發(fā)展狀況。為什么當時曾有理論批評的空前繁榮?為什么有如火如荼的先鋒文學運動?為什么又有了理論制造創(chuàng)作的說法?這便是中國新時期文學相當?shù)湫偷膬蓸O書寫過度。按迪薩納亞克的闡釋,過度書寫導致同時也加劇了語言—符號崇拜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到了后現(xiàn)代主義那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利斯·米勒就說:“不存在先于語言的‘在世界和時間中生存的經(jīng)驗’之類的東西。我們的一切‘經(jīng)驗’都被語言滲得透之又透。”(轉引自(美)埃倫·迪薩納亞克:《審美的人》)在后現(xiàn)代主義看來,“我們從來不可能抵近或到達一個沒有經(jīng)過中介的現(xiàn)實。在我們與我們對不用言詞而占有意義的向往之間存在著無法改變的、不可逾越的間隙、裂縫和斷裂。結合永遠被延遲了,一種無可挽回的延異存在于我們和其他一切之間”((美)埃倫·迪薩納亞克:《審美的人》)。經(jīng)過后現(xiàn)代主義階段,“由識字促成的客觀性和無根性現(xiàn)在變成完全的隔斷和不在場”((美)埃倫·迪薩納亞克:《審美的人》)。這樣的描述與中國曾經(jīng)流行的理論是多么的相似。在中國新時期文學,這一理論最簡潔的表達就是“語言即現(xiàn)實”,“語言即本體”,它從索緒爾有關所指與能指關系的理論出發(fā),盡可能地夸大能指的地位,將文學描述為一種在能指層面自由滑行的符號活動。文學成了斷線的風箏,它脫離了大地,在無限的天空任意飛翔。于是,專注于形式,專注于創(chuàng)作者對語言的感受,營構一座座語言的迷宮,寫作成了個人的不及物的游戲,技術的探索、演進與積累被解釋成文學發(fā)展的決定因素。而文學與藝術本不應該是這樣的。迪薩納亞克指出,藝術要比識字歷史久遠得多,“藝術是表達、表現(xiàn)和強化一個群體最深層信仰和關切的儀式慶典的永恒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群體意義的載體和群體一心一意的激勵者,與儀式結合在一起的藝術是群體生存所必不可少的;在傳統(tǒng)社會中,‘為生活的藝術’而非‘為藝術的藝術’才是通則”。“藝術是人類的一種正常的和必需的行為,就像其他普通又普通的人類職業(yè)和使人專注的事情,如交談、工作、鍛煉、游戲、社會化、學習、愛與關心一樣,應該在每個人身上得到認識、鼓勵和發(fā)展。”((美)埃倫·迪薩納亞克:《審美的人》)我們現(xiàn)行的文學體制、理論體系,我們的文學批評家們對此難道不應該反思?“過度書寫”提醒我們警惕被我們拚命維護的文學形態(tài)對文學的傷害。已經(jīng)說不清有多少年了,人們一直在這樣的形態(tài)下表達文學的審美經(jīng)驗,有許多抽象出來的標準和要求,用以評判、區(qū)別文學與非文學,來決定怎樣的書寫者是作家,而其他就不是,包括文體、修辭、表現(xiàn)方法、語言風格等,都被整合進相對固定的方式將豐富多彩的經(jīng)驗世界格式化,通過長期的反復的教育來訓練人的感覺,通過文學史指定的作品將人的閱讀圈在其中,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學專制主義。在這方面,文學理論與批評負有相當大的責任。正如迪薩納亞克所論述的那樣,“當書寫和理論創(chuàng)造了‘藝術’這個概念、用‘藝術’這個標簽來為所賞識的候選者命名并以此構成藝術時,那些書寫和理論化的人本身主要關注的就是這些概念和標簽,好像概念和標簽是重要的界定特點,是藝術的本質”((美)埃倫·迪薩納亞克:《審美的人》)。如果明白這些,再跳出圈外去看看民間與基層的文學現(xiàn)實,就不會再死抱著那些概念和標準不放了。

行文到此,我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客觀地描述地方與無名或隱名狀態(tài)中蓬勃的文學生態(tài),二是對這一客觀存在的文學生態(tài)長期被忽視的原因略作分析。毫無疑問,我對地方與無名或隱名狀態(tài)的文學存在是抱有同情態(tài)度的。但這并不意味它們沒有問題,也不意味它們無需反思。事實上,在這方面確實需要警惕民粹主義與反智傾向。也就是這些年的調查和觀察,我以為地方與無名或隱名寫作存在著不少令人憂慮的狀況。

當我們?yōu)楹A康牡胤脚c無名或隱名寫作所欣喜時又不得不承認它們在思想質量上的差強人意。我不是在所謂文學質量上來衡量他們的寫作,而首先是在價值層面上表達我的遺憾。價值是客體與主體需要之間的一種關系,它關系到主客體方方面面許多要素。因為社會在變,人在變,人們的實踐活動也在變,所以價值也在變。特別是社會發(fā)展迅速的時期,價值的變化也更為劇烈。如今的情形是,不管是從社會還是從個體來說,物質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擁有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壓倒了精神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實現(xiàn)。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占據(jù)了主流。這必然導致價值與價值觀的復雜和混亂,一些社會與個體發(fā)展的根本性的價值被懸置了,碎片化了,空心化了。社會的建設、連續(xù)與進步被畸形地理解和推進,大大小小不同類型的人類生命與文化共同體面臨分化和解體,個體的物質與欲望被開發(fā)和放大,而精神與心靈的完善則棄之如敝履……如此的價值失衡特別是負面價值與偽價值的生成已經(jīng)近乎一場人文災難。如果揆諸歷史,民間常常守護著傳統(tǒng)的價值,或者會提出新價值觀,但在目前的中國民間,確缺少這樣的力量與動因。這在地方與無名或隱名寫作中就可以看出來,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就是宣泄式、怨懟式甚至破壞式寫作成為潮流。而事實上,隳敗與沉淪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批判、怨懟與絕望也不是我們全部的態(tài)度。我們還應該有更為積極的方式,那就是探討或肯定理想與價值。人與社會都是自覺的生活主體,他們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來設計和規(guī)約自己的生活,并且認為只有這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所以,人們對生活的權衡,也必定從這意義和價值出發(fā)。也正因為此,我們當下生活所出現(xiàn)的問題并不在現(xiàn)象與問題本身,而在于意義與價值出現(xiàn)了偏差。當人與社會在意義與價值這些根本性的基準出現(xiàn)偏差以后,個體的生活方式,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的結構與動作模式,一直到人與社會形而下的技術層面都隨之發(fā)生變化。所以,不少學者與社會管理者都在呼吁重建社會,不是說社會不存在了,而是說這個社會不是原先的社會,也不是理想的或好的社會。如前所述,我之所以強調民間寫作的意義就是它的功能不僅在于文學,而且在于它們可以轉換成社會建設的路徑,但恰恰在這方面,目前不管是地方抑或是無名或隱名寫作,都還不能說能夠擔此重任。

雖然我們對地方與無名或隱名寫作表現(xiàn)出同情,并呼吁文學界的廣泛承認,這也是他們的愿望,但這種承認的前提應該是他們的自信,但情況可能不這么簡單,而其復雜性就在于他們對自身寫作與存在的懷疑。這里面有許多原因,比如文學認同的弱化。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也罷,城市也罷,大眾的趣味基本上被電視、網(wǎng)絡、手機等新媒體強勢吸引,文學在他們中間很難生根。還有重要的原因是現(xiàn)代學術體制、精英文學等“高大上”的文學觀嚴重侵害了地方與個人的寫作。細較起來確實無可奈何,比如不按照現(xiàn)行的文學制度去寫作,如何出版?如何發(fā)表,又如何參與評獎?而對許多寫作者來說,不管是現(xiàn)行文學制度,還是市場,都是有誘惑的。有一種誤會需要澄清的,就是網(wǎng)絡寫作似乎較為自由,其實并非如此。每個有志于網(wǎng)絡寫作的寫手首先要在乎讀者的趣味,他們是被市場,被點擊量、訂閱量左右的碼字勞動者,個人的自由空間極其有限。因此,“寫作者在基層很難堅持持續(xù)的寫作,即使個別作家脫穎而出,一旦有了一定的名氣也紛紛脫鄉(xiāng)入城”(何平《農村的文學閱讀和寫作生態(tài)持續(xù)惡化》,《人民日報》2012年7月3日)。這是一種雙重夾擊。所以,只要對地方文人的作品稍作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同質化傾向非常明顯,標準,寫作目標,寫作類型,以及文體等都是拷貝于現(xiàn)行文學制度中的文學,沒有顯示出文學在民間的原創(chuàng)性。

我是在分工、身份、文化空間等意義上使用“民間文學”這個概念而不是學術界的固有指稱。不管是地方,還是無名或隱名寫作,它們都是在民間。而非民間的拷貝式寫作只能是一種喪失了自我文化身份與主體性的“他者的寫作”,可惜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狀況。這從江蘇地方性文學刊物的欄目設置上也可以看出來,像《青春》、《翠苑》、《太湖》、《連云港文學》、《大風》等地市級文學刊物固然基本上是傳統(tǒng)文體的四分法,不管有些欄目名稱有多大改變,比如“虛構文本”為小說,“抒情時代”為詩歌,“記憶與敘事”為散文等。即或縣區(qū)的文學刊物也大多是這樣的文體劃分,如張家港的《東渡》,體量最大的三個欄目分別是“最小說”、“散文吧”、“詩歌潮”,評論放在稍后,名為“新視角”,典型的四分法。當然也有不為四分法所束縛并且有實質性文體突破的刊物,如江陰市的《雪浪湖》,它只設五個欄目,分別是“文選”、“論語”、“野草”、“詩經(jīng)”、“訪談”,打破了傳統(tǒng)的文體界限,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來劃分文體,企圖尋找到與現(xiàn)代生活相適應的話語方式。還有就是在陸文夫手里創(chuàng)辦的《蘇州雜志》,它幾乎謝絕了傳統(tǒng)的四大文體,只為蘇州地方來設置敘事的空間。它的欄目也不是很固定,我手邊的是今年的第三期,欄目分別是“人與城”、“門前的茶館”、“小巷深處”、“夢中的天地”、“書香蘇州”、“林間路”、“美食家”。可惜這類刊物,這樣的文體抵抗與文體創(chuàng)新,這樣的貼近生活、貼近地方的話語策略太少了。

其實,話語方式的同質可能還不是最緊要的,緊要的在于內容的同質化。通過對地方寫作的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地方知識分子對地方的書寫正在日益退化。其實,地方的寫作每天都在發(fā)生,但大部分又是與地方無關的。有的在重復非地方的話語,有的則是非實在的經(jīng)驗,更多的人迷戀于虛構的寫作,唯獨少有人去真實地敘述地方,為地方傳神寫照。這里面的原因很復雜,地方地位的降低,地方經(jīng)驗的貶值,地方人口的遷移和流動,生產(chǎn)與生活方式的通用化、標準化和模仿化等都是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地方身份認同感的急劇下降。作者們都生活在想像的空間中,城市、現(xiàn)代化以及當下流行的東西成為所有人生活的理想和目標,所以,不僅是自己作為他者在寫作,根本上是作為他者在生活,“他者的寫作”與“生活在別處”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差異性的、為地方所特有的價值觀被漸漸淡忘,所謂的地方性特色只不過是作為旅游等商業(yè)元素通過形象化而被消費。我們在太多的作者那里看到太多的異質性書寫。一個生活在小鎮(zhèn)上的青年作者數(shù)年沉湎于奇幻作品的營構,這當然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成為這個寫作群體的共性顯然是不正常的。而漸入中年的作者都有宏大敘事的強烈沖動,作品的敘事時間跨度動輒百年,許多人坦然地承認自己的焦慮在于在有生之年是否能寫出傳之后世的不朽之作。地方的變遷是不是已經(jīng)失去了書寫的價值?仔細地考量并非如此,自然因素并沒有本質改變,鄉(xiāng)村小傳統(tǒng)也很頑強,許多久遠的經(jīng)驗還沒有褪色,還需要整理,總之,地方書寫的空間還是很大的。這樣的狀況同樣存在于無名與隱名的寫作中。日常生活一直在繼續(xù),與社會宏大事件同時存在的是大量的普通人與微事件,社區(qū)、家庭、行業(yè)、職業(yè)以及大量無法歸類的模糊地帶、灰色地帶,都盛產(chǎn)著豐富而鮮活的故事。但是,人們的興趣點總是被時尚所誘惑,又總是被政治或道德所迷惑或綁架。這主要也是由于對自身生活方向的理解出現(xiàn)了偏差,成功人士的生活好像就是普通人的明天,而自己不如意的生活似乎與國家政治直接相關,唯一看不上的就是自己此在的狀態(tài),寧可通過想像遺忘自己,或通過高端言辭膨脹自己,這種對自身生活的否定根本上切斷了民間寫作的管道,阻隔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呈現(xiàn),而日常生活恰恰在最細節(jié)化的層面上反映了特定時期、特定地域和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因為特定時期人們的生活面貌是其相應的日常生活的總和,它蘊藏著特定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理想、風俗習慣、流行時尚以及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是某一范圍人們生活的生態(tài)史和風俗史。一切其他生活的最終實現(xiàn)總是以日常生活的變化為最終目的的,因此,日常生活具有本體論的地位,它是起點,又是終點,它完全可以被看成是一個看似簡單卻是最基本的細胞,因為它幾乎包含了人們生活的所有秘密。所以,拒絕日常生活的寫作顯示的不僅是文學的缺憾,而且是倫理的異化與歷史的虛無。

也許,這只是一種憂慮,還說不上絕望。進一步的思考是,有無干預的可能或措施?也許,它們的頑強本身就喻示它們可能具有的自我調節(jié)與自我修復功能。

它們所需要的只不過是社會的一種態(tài)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青草91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国产在线看| 毛片在线看网站|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91 九色视频丝袜| 久视频免费精品6|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亚洲伊人天堂|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社| 日韩av在线直播|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天天爽免费视频|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www.亚洲国产| 天天干伊人| 久久伊人色|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黄色a一级视频| 日韩区欧美区|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成人午夜久久|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久久福利网|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久久精品66|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黄色不卡视频|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日韩在线2020专区|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亚洲国产系列|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欧美天堂在线|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a毛片在线播放|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色| 99精品在线看|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后式a一视频| 国产91导航| 欧美色亚洲|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黄色网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毛片免费网址|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思思热精品在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