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不論是CPI漲幅走低,還是PPI負增長,都與經濟下行、總需求放緩、產能過剩等因素密切相關。2014年,我國物價運行主要呈三大特點:一是漲幅較低。1-12月CPI累計平均上漲2.0%,比2013年降低0.6個百分點,漲幅為2009年以來同期最低,9月份CPI跌進“1”時代,創下56個月以來的新低。二是全年呈不規則“倒U”型(即中間高、兩頭低)。三是PPI連續33個月負增長。
中國經濟的“健康指數”近來頗受外界關注,尤其是在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連續兩個月下跌,引發一些機構對中國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擔憂。目前中國的CPI依舊處于正增長的狀態,只是增速有所放緩。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并未出現通貨緊縮。一般來說,物價至少出現連續3-6個月的負增長,才能被定義為通貨緊縮。中國目前還沒出現真正通縮,但仍然需要警惕潛在的通縮隱患。事實上,防范通縮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要發揮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作用,推進消費擴大和升級,促進經濟提質增效。重點推進六大領域消費,目的就是讓群眾“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這雖然是一個長期、持續、漸進的過程,效果不會立馬顯現,但卻是一個本質性的作用,一旦各個領域消費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對于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將是巨大的。
一、推動2015年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
——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步入深水區,與民生關聯度較高的水電氣等居民用價格,主要采用階梯定價的方式,能形成有效競爭的資源環境價格領域將放開價格,由市場決定。2014年11月中旬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價格改革,更大程度讓市場定價,已釋放出新一輪價格改革的信號。國務院日前發布的《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明確,加快改進市政基礎設施價格形成、調整和補充機制,使經營者能夠獲得合理收益。實行上下游價格調整聯動機制。國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城鎮供水、供熱、燃氣、污水垃圾處理、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和處理等市政基礎設施項目。而更市場化的價格,是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這一領域的重要前提。
——2015年房地產市場將觸底回升。經過長時間調研后,日前智囊機構近期向主管部門提交了一份調整樓市政策的建議,涉及相關稅費調整、微調限購等措施。這些政策建議的共同指向,在于刺激市場需求,促進成交量回升。2014年9月末以來出臺的一系列利好政策,被認為是激活市場的主要因素。經過多年調整,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上的購房者已基本以自住需求買家為主,表現為首套房或者更新需求。他們在看到有關當局積極救市、維穩房價的舉措后,對于房價止跌轉升的預期,仍是影響他們購買決定的重要因素。
——豬肉價格將由跌轉漲,對CPI的拉動作用增強。2014年豬肉價格比上年下降4.3%。長期的低價擊垮了養豬人壓欄的信心,但2014年下半年能繁母豬存欄量持續下降,將直接影響到2015年生豬出欄量,到時生豬出欄量降低,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供應量減少勢必造成價格上漲。2015年生豬平均出場價格達到或高于2013年14.74元/kg的水平,整體豬價呈前低后高格局。
——新環保法實施,治理污染將抑制落后產能釋放,企業生產成本普遍提高,有助于支撐大宗產品價格。2015年1月1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已正式施行,對企業懲治力度大大加強,在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的同時,更換、新添環保設備將導致大宗商品環保方面成本呈明顯增加趨勢。環保成本一方面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負擔,逼迫部分虧損嚴重的企業退出市場,從而使整個市場的供應減少,改善供應過剩的局面。另一方面會使企業生產成本普遍提高,有助于支撐產品價格,限制焦炭、鋼材等產品的跌幅。
——勞動力人工成本上升成為物價上漲的長期壓力。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發布的“2014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顯示,選擇“人工成本上升”的企業經營者占76%,明顯高于其他選項。2010年全國有30個省(市、區)提高了勞動者最低工資標準,平均漲幅為22.8%;2011年有24個省(市、區),平均漲幅為22%;2012年有25個省(市、區),平均漲幅為20.2%;2013年有27個省(區、市),平均提高幅度為17%;截止到2014年10月底,全國已有上海、江蘇等19個地區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
——農產品價格改革在2014年破題之后,在2015和未來數年將繼續進行。2014年中央先后啟動了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但要評估其對物價、市場、種植者等的影響還需等到2015年春天。從長期趨勢看,在人工、農資等成本持續上漲、土地稀缺性帶來租金成本上升趨勢不變的情況下,總成本增加將推動未來農產品供應價格持續上漲。
——2015年世界經濟繼續保持復蘇態勢,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或將恢復到其增長潛力有望支撐中國的外需。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最新發表的《2015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顯示,2014年世界經濟繼續緩慢增長,預計2015年和2016年世界經濟將分別增長3.1%和3.3%。歐美日經濟增長加速將有利于拉動我國的出口增長。另外,政府采取的各項穩定外貿的舉措以及上海自貿區和擴大內地延邊地區的開放戰略也將有利于推動出口的增長。
二、抑制2015年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
——經濟增速的適度回調、投資增長乏力有利于減輕物價上漲的總需求壓力。2015年的我國經濟將體現更多的“新常態”特征,增長速度略有放緩,經濟結構繼續改善,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有所增強。雖然一些短期、結構性與長期性因素將會對經濟增長造成沖擊和制約,保持經濟持續平穩增長仍面臨很多挑戰,但國內基本面和改革因素仍可支撐經濟中高速增長。投資增長乏力是拖累當前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也是未來一段時間經濟下行風險的主要來源。預計我國實際GDP增速將從2014年的7.4%略微放緩到2015年的7.1%。
——產品產能過剩對物價上漲形成抑制作用。當前我國產能過剩問題依然突出。2014年11月末,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達到37585億元,增長13.6%。2014年11月PPI同比下跌2.7%,為近一年半最大跌幅,已經連續33個月負增長。生產資料價格環比大幅下跌0.6個百分,石油及天然氣、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價格延續了大幅下跌的趨勢。企業經營者視為當前企業經營發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難中,認為“整個行業產能過剩”的比重為41.4%,達到近5年來的最高值。
——糧食“十一連增”為穩定物價提供了物質基礎。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0709.9萬噸,比2013年增長0.9%。糧價是百價之基,糧食供給量增加對保障供應和穩定物價將發揮基礎性的作用。
——原油價格遭腰斬,低油價或將成為新常態。近半年,原油價格從100美元一桶下降到接近50美元,油價下跌導致全球經濟在局部地區失衡。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研報中再度下調了2015年布倫特原油價格預期,2015年第二季度探底至每桶43美元。油價下跌往往會導致種植糧食和生產大多數商品的成本降低,最終的結果可能是通縮。
——“翹尾因素”影響減小。根據2014年各月環比CPI測算,2015年CPI“翹尾因素”約0.5個百分點,比2014年低了0.2個百分點。
三、2015年度CPI漲幅將略有擴大,呈前低后高特征
2014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而與貨幣政策的穩健配合則是經濟結構調整,因此CPI才屢創新低。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的就業情況十分理想,隨著2015年改革紅利的持續發酵,經濟增長將帶動居民消費意愿的提升,從而有助于物價重回溫和上漲,通脹將在溫和可控的區間內較2014年的低谷略有回升。預計2015年多數月份CPI漲幅將步入“1”時代,全年CPI上漲2.2%左右,較2014年擴大0.2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持續為負,同比下降0.2%左右。多年數據表明,只要我國農業生產不出大的問題,就不會出現過高的通脹率。2014年我國糧食已連續第11年獲得豐收,庫存充實,不僅為穩定物價總水平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很大程度上還會降低人們的通脹預期。在通脹預期減小、物價調控目標實現整體無憂的同時,更要高度重視主要農產品供應的保障和價格的調控,不能因為CPI數據處于溫和可控狀態而放松警惕、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作者單位:1.國家統計局鹽城調查隊;2.鹽城工學院;3.江蘇省鹽城郵政局 )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