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高職院校教師是我國教師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面臨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職業倦怠已經成為高職教師主要的心理問題之一。本文主要是對遼寧省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進行問卷和訪談調研,了解他們的職業倦怠的嚴重程度、職業倦怠的表現以及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等,旨在通過調研得到第一手可靠數據,能夠對政府部門的決策、高職院校的改革、教師自身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遼寧省高職教育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Introduction)
職業倦怠,又稱工作倦怠,是美國心理學家弗魯頓伯格于1974年最早提出的,用以描述工作中的個體所體驗到的一組負性癥狀,如長期的情感耗竭、身體疲勞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馬斯勒和杰克遜(1982)將職業倦怠定義為“以人為服務對象的職業領域中,個體的一種情感耗竭、去個性化和低自我效能的癥狀”。它包括情感耗竭、去個性化以及個人成就感低落三個維度。情感耗竭是指個體的情感資源過度消耗,疲憊不堪,精力喪失;去個性化是指個體對待服務對象負性的、冷漠的、過度疏遠的態度;個人成就感低落指的則是個體對于自己工作意義和自身價值的評價降低[1]。長久以來由于社會對教師的關注,導致了社會對教師的評價標準有所提高,這種較高的社會期望與教師職業的現實存在沖突。如果教師不能處理好這類沖突,工作壓力過大,時間久了就產生了教師職業倦怠[2]。
高職院校教師是我國教師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人們在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和職業生涯時,卻往往忽視了高職教師這一特殊群體。他們要面臨教學、科研、學生管理、日常檢查等工作,同時還要應付家庭生活中的壓力,職業倦怠已經成為高職教師的主要心理問題之一。
本文選取遼寧省內16所有代表性的高職院校部分教師作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探討當前遼寧省高職院校教師是否存在職業倦怠現象、職業倦怠的程度、職業倦怠的表現以及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等。以期根據調研得到的可靠數據,能夠對政府部門、高職院校、教師起到一定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使政府的決策、高職院校的改革、教師的發展能夠有據可循、有的放矢。
2 遼寧省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的調查結果
(The findings of the professional burnou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s in Liaoning province)
2.1 被試教師基本情況統計
對遼寧省內12個市的16所有代表性的高職院校進行調研,選取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發放調查問卷共計320份,最后收到有效問卷280份,有效率87.5%。被試高職院校教師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2.2 教師職業倦怠情況調查
(1)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狀況統計分析
調查顯示,有86%的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現象,并且在這部分教師中,有31%的教師存在輕度的職業倦怠現象,62%的教師存在中度的職業倦怠現象,7%的教師存在嚴重的職業倦怠現象。在男女比例上,存在職業倦怠現象的男教師占75%(60人),女教師占90.5%,可見,女教師比男教師更易產生職業倦怠;在教齡上,6—10年教齡的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心理的比例為71%,11—15年的比例為85%,16—20年教齡的占91%,其余的所占比例較小,可見,工作時間越長越易產生職業倦怠心理;而對于所任教學科的不同,擔任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基礎課和實訓課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比例依次為:87%、65%、91%和25%,由此可見,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師的職業倦怠最為嚴重,而實訓課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最輕,不難看出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和學生對于課程的重視程度密不可分;我們回收的有效問卷中包括了53位在本科院校中的高職教育層次任教的教師,我們發現,他們的職業倦怠現象更為嚴重。有50位教師坦誠自己有職業倦怠的困擾(約占94%),他們比單純高職教育層次院校任教的教師的體會更加深刻,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心理。
對于職業倦怠的表現主要體現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兩大方面。生理上,47%的教師認為自身體力下降,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很難較好地完成,45%的教師認為自身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教學和科研力不從心;心理上,在情緒衰竭方面,80%的教師感覺教學和科研沒有激情,常有身心疲憊之感,教學工作讓63%的教師感覺到情緒低落,且35%的教師會覺得自己脾氣變壞,有時甚至難以控制。在人性化情感控制方面,71%的教師認為自己變得冷酷無情,對待學生就像對待沒有生命的物體一樣,82%的教師對待同事的事情漠不關心,以消極、冷漠態度處理同事之間關系,85%的教師不愿意參加學校或同事組織的各種活動。在成就感方面,90%的教師感到工作枯燥單調,很少體會到真正的成功和心理上的滿足,38%的教師甚至有挫敗感,82%的教師認為工作費時費力并且成效不高,價值較低。
(2)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現象的影響因素統計分析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在影響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因素中,有以下幾個較為明顯的因素:教師認為工資待遇較低的占91%,學校的職稱評聘方案不夠合理、靈活的占87%,教學任務繁重的占79%,學生水平太差的占78.5%,學習提供的進修、培訓、掛職鍛煉機會太少占76%,學校的管理不合理、不夠人性化占70.5%,學校對教學的支持不到位的占63%,社會對職業教育不夠重視、社會地位不高的占56%。
(3)高職院校教師的建議
通過回收問卷的統計,以及對部分教師的訪談得到高職院校教師的意見與建議,我們歸納分析如下:
a.全社會要正確對待職業教育,不要戴有色眼鏡去看待職業教育的教師和學生。政府首當其沖,要發揮宏觀調控和政策導向功能,加大對發展高職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力度,不斷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認可度。
b.學校的管理制度要合理,人性化。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民主、寬松的管理環境。學校對于教師的管理要以信任和尊重為前提,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主權,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給予他們充分的支持以及展示自我的機會。
c.建立合理的教師職稱評聘制度,實現評價主體多元、評價內容多元、評價標準多元,努力構建一個合理、寬松、和諧的教學和科研環境以及評價制度,這對高職院校教師的發展尤為重要。
d.學校要盡可能多地給教師提供培訓、進修機會,盡可能地與行業企業合作,給教師提供更多的去企業掛職鍛煉的機會,以便教師在專業課程和實訓課程的教學中更能有的放矢。
e.學校依據“創品牌、促就業”的辦學思路,打造精品專業,提高知名度,增強社會知名度和對學生的吸引力。與此同時,對于學生的管理要科學化、合理化,制定切實可行并且科學性的獎懲制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減少他們的學習懶散等不良行為。
f.學校要建立合理的薪酬體系、完善的激勵制度,讓教師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投入和回報是成正比的,這也是激發他們積極工作的動力。
g.學校要關注并且正確對待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通過講座、開設心理咨詢室、組織豐富有趣的業余活動、給教師提供交流合作的機會,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和負擔,降低教師職業倦怠現象的出現直至消失[3]。
h.本科院校高職教育層次的教師,他們有自卑心理,感覺在學校中沒有得到和本科教師公正、公平的對待,對于高職教育向本科層次過渡的過程中,自身的定位以及未來的發展很迷茫。因此,對于這類院校,建議學校要成立專門工作小組,不僅要承擔起安撫教師動蕩不安的心理,最重要的是真正能夠為高職教育轉型后教師的未來發展、學校的發展謀出路、想辦法。
3 結論(Conclusion)
《遼寧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教師則是教育成敗的一個關鍵要素。通過調研我們不難得出,職業倦怠已經成為當前遼寧省內高職院校教師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這需要引起政府決策部門、高職院校及教師的高度重視。教師職業倦怠的解決將會是一個較為長期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的各個方面力量的通力協作,最終能夠讓所有已經對教育產生倦怠心理的教師們走出職業倦怠,熱愛教育事業,促進遼寧省高職教育的良性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陸勇.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與對策[J].教育與職
業,2009,9(2):42.
[2] 張爽.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
[J].軟件工程師,2014,17(5):41.
[3] 艾華武.淺談高職教師職業倦怠成因及應對措施[J].中國校外
教育,2012,6(1):62.
作者簡介:
張 爽(1981-),女,碩士,講師.研究領域:職業教育.